【最新word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改革【学科教育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984750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改革【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最新word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改革【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改革【学科教育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改革【学科教育专业论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改革摘要: 以朗读训练为主组织阅读教学,引导质疑问难,培养自学能力,重点精讲,挖掘补充,分类教学.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改革教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怎样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的尝试,供诸位同仁参考。一、以朗读训练为主组织阅读教学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学好语文,才会读书看报,写文章。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不管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离不开敏锐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

2、,我们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敏锐的感觉。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多读,就能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这样才能读懂课文,才能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训练读为主线。但读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指导分步读:先指导初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再指导精读,在初读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精读重点部分,边读边想,进行想象再现,从而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深化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精读重点部分,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使学生被董存瑞崇高的精神深深打动。最后有些课文还可指导赏析,可师生互相配合扮演角

3、色,读时要求学生尽力把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表情或动作表现出来,以演助读,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二、引导质疑问难,培养自学能力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教喜欢问个为什么。因此,教学应提倡引导质疑问难,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时候质疑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自觉性。还可采用课前预习,课堂质疑问难的形式。有些课文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巧设疑难,学生探究自学。教师还可教给方法,如课前预

4、习时要求学生查(查工具书) 、划(划出重点词句) ,求(找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 ,参(参阅有关资料) ,这样,学生探究自学,就可以改变教师一味地满堂灌的教课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重点精讲,一课一得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不尽相同,在明确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基础上,改变课文教学的固有程序,采用景点分析主要段落,这样学有重点,主次分明,长文短教,实有所得。如教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草船借箭一课,教学第二课时时就可直奔重点段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过程略。第二课时精讲重点“借箭经过” 。自学起因经过。具体过程如下:一、

5、导入重点:导入性提问: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2段写他借箭?(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妒忌并解释“妒忌” )四、挖掘补充,培养多向思维教学中有一题多解的多向思维题,语文课中同样也可启发多向思维。改变过去教学中死抠书本,单调乏味的现象,启发学生多方面挖掘补充,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多向思维。如教黄河象一课,第二段“科学家们假想黄河象的来历”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想,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假想,一个问题多种回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五、分类教学,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现行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刀切”的做法,对不同的文体常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忽视了从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对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有些同体裁的课文也要找出异同,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古诗二首”暮江吟和枫桥夜泊 ,同是古诗,同是写景,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流露的方式不同, 暮江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无比愉快的情趣,而枫桥夜泊抒发了作者在旅途寂寞忧愁的情思。教学时体会诗情,就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能“一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