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984405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和学校课程整合实 施 方 案(适用于三至五年级)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当今国际上课程管理变革的趋势,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并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起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然而在实践上,由于课程实施的环境条件的不理想,“三级课程”设置的同时却出现了“课程门类多,教材开发繁杂,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降低,进展甚微。于是,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实施,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2、重点,推进“三级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一、“三级课程”整合实施的背景1、国家、省对“三级课程”实施的基本意见(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基200128 号)(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每个学生必修的国家课程;纲要规定地方和学校可以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一起统筹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和学校可以用某些地方课程来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或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分割给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而是可以从内容上、活动方式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技术上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效地加以整合。(3)根据国家规定和山东实际,我省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和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综合使用,共占九年课时总量的 16.8%,按每学年上课时间为 36 周计算,约为 1600 课时。(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鲁教基字(2003)12 号】)(4)“开全课程上足课时是课程设置的底线。课程门类较多,教材开发繁杂,教材内容重复,需要创造性

4、的优化课程内容,优化开设时间,保证教学实效。”(张局长在肥城市 2010 年小学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2、学校实施“三级课程”面临的现状(1)课程设置繁杂。学校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 号)及省有关课程设置的有关规定设置课程,其中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目前,学校基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地域特色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使用省教研室编写的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三套教材,校本课程则使用“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经典案例为蓝本编写的校本教材”吉祥剪纸泥塑身边的科学丝网工艺校园植物探秘我和植物做朋友生命与自然异想天开篆刻手工刺绣等

5、。(2)课时安排零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包括信息技术)三年级 1 课时,四年级 1 课时,五年级 2 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三四年级 3 课时,五年级 2 课时,另外再加上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间周一课时。课时安排散乱,不利于学生开展持续研究、操作等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降低。(3)课程内容重复。在各类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中的内容有很多重复,例如在以上三类课程中的安全教育、礼仪文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在语文学科、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也有体现;在综合实践、地方与学校课程中经常运用到的调查、访问、统计等技能,在数学学科中也有体现;综合实践、地方与学校课程中的制作、发明创造等内容在美术

6、学科、学校的科普教育活动中也有涉及。(4)课程评价缺乏整合。目前,各学科评价自行其事,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中都有学生的评价档案,但缺少的是对学生过程性的评价,导致了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和低效,甚至是无效。二、“三级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四大指定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其内容领域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课题供学生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包括服务社区、走进社会、珍惜环境、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等五部分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

7、其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初步、家政、职业了解三部分,具体学习纸塑、手缝、编塑、手工、种植、养殖、烹饪、电子制作等每项目的 12 个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全省信息技术已单独开课,不再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项内容,但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工具用于课程的整合与学习。以上几个方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2、地方与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

8、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领域:民族文化领域。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萃的诗词、散文、政论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该领域的课程设置中,要特别重视齐鲁文化的内容。生命教育领域。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指导学生关注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

9、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学会欣赏、热爱自己的生命和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进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和安全、健康、快乐成长的生命意识,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命保护与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完善健康人格,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自然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理生态、动物植物、宇宙空间、资源环境、科学创造等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结合国家“绿色证书”制度的实行,增加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内容;结合青少年科技创

10、新教育,增加创造与发明、技术与设计(创意)、制作与操作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与生活的联系,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社会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社区、社会、民族、国家、国际等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归属和国家意识认同的基础,生命教育是实现人的全

11、面发展的基础,自然探究和社会探究是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方法。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着眼于探索生命和探索世界的内在统一,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学校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扩大到艺术探究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等。在每个学习领域内,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集中研究一个专题。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开放的、动态的,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不断增减。(摘自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教基200117 号)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必修课程,但没有教材,需要

12、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3)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和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统筹安排、综合使用。”(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鲁教基字(2003

13、)12 号】)三、“三级课程”整合的实施1、内容整合一是寻找学科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将语文、数学课中的实践活动以及科学、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中相重合的部分摘出来,形成专题,指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每个专题中设置若干个活动主题,每个主题中设置“我的问题、快乐探究、分享喜悦、拓展之旅和学科链接”五个模块,其中“学科链接”是将各学科课程中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点、能力方法训练点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点进行链接,以帮助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时关注。例如,在苏教版三至五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些实践活动,三年级的变废为宝、饮水情况调查;四年级的纸与我们的生活、浪费知多少、饮食与健康、消费知

14、多少;五年级的让校园绿起来。地方教材中有纸张的自述、节约是一种美德、大树的功劳、室内花卉本领大、穿衣与环保、饮食与环保、过度包装浪费大、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地球上的水、废旧电池危害大等课题。苏教版科学教材中还有纸的秘密、地球上的水、我们周围的空气等课题,还有植物、养蚕等单元系列。同时语文教材中也不乏环保、保护动物等单元专题。我们在这些相关联的课程资源中寻找结合点,形成了“和植物交朋友”、“传统节日探秘”、“节约在校园”三个专题,形成校本教材,指导学生以小课题研究的思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二是将地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与学校开展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活动结合,将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行

15、动”项目。三是将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单独摘出,形成书法校本课程。四是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单独摘出,由学校少先队、体卫艺办公室(卫生保健室)和安全教育办公室牵头,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间周组织活动。课程整合后,将以“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和思路展开活动,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专题研究活动,二是自主探究活动(即学生“问题库”)。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的说明引导学生基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主选择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发展性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小课题,开展综合化、立体化、系列化的研究,以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四种课型(课题开题课、行动指导课、汇报交流课和总结反思课)为依托,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

16、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研究形式和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的实施一般包括四个类别:科学探究类、应用设计类、社会实践类、角色体验类。(1)科学探究类活动科学探究类活动是以探究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基本目标,其基本活动方式为观察、实验、调查、访问,内容包括自然探究、社会探究、人文探究、科学探究。这类课题主要具有较强的研究性,旨在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科学探究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以自然事物为研究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以观察、测量、实验为基本的活动方式。如进行的“小狗的决策能力研究”、“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蚯蚓有没有眼睛”“修正液有毒吗”“影响蚂蚁认路的因素”等都涉及观察、测量、实验等学习活动。(2)应用设计类活动应用设计类活动以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