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保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迟全元 任务三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562079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植物保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迟全元 任务三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园林植物保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迟全元 任务三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园林植物保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迟全元 任务三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园林植物保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迟全元 任务三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园林植物保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迟全元 任务三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植物保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迟全元 任务三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植物保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迟全元 任务三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园林植物保护 迟全元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任务3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任务目标】 1.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原寄生性、致病性和侵染过程。 2.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3.了解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4.了解植物病害的流行特点。,【内容结构】,【任务描述】 通过查阅资料单和现场观察,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任务要求】 小组分工合作,定点长期课余观察,认真总结。 【任务准备】 一、知识准备(学习资料单23) 二、习题(根据资料单23的内容完成教材中习题),任务3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任务实施】 一、材料工具 1材料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现场。 2工具 显微镜、放大镜、解剖

2、针、刀片、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移植环、烧杯、蒸馏水、二甲苯及各种染色剂、擦镜纸、吸水纸、纱布、酒精灯、火柴等。,二、工作流程,任务3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三、实施步骤 (一)侵染过程观察 (二)病害的侵染循环 【评价反馈】 一、提交作业 二、任务完成效果评价,任务3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包括寄主植物和病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相互作用,最后导致植物生病,并经过一定的发展而使病害蔓延和流行的过程。因此,了解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的关系,掌握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规律,是制定防治技术方案的基础。,任务3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相关知识,(一)病

3、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1.寄生性: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寄主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 一种生物能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外表或内部,并从它体内获得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就是它们的寄主。,寄生是生物的一种生活方式,植物病原生物都是寄生物,根据它们对寄主寄生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专性寄生物和非专性寄生物。 (1)专性寄生物: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植物病原真菌中的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以及寄生植物的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专性寄生物。,(2)非专性寄生物 非专性寄生物除寄生

4、生活外,还可以在死亡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绝大多数的植物病原真菌和所有的植物病原细菌都是非专性寄生物,但它们的寄生能力的强弱也有所不同,寄生能力很强的接近于专性寄生,寄生能力很弱的接近于腐生。弱寄生物的寄生方式大都是先分解一些酶或其他破坏寄主细胞和组织的物质,然后从死亡的组织和细胞中获得所需的养分。所以弱寄生物一般也称作死体寄生或低级寄生物。,2.致病性: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 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性表现在它不仅夺取植物水分和养料,使植物生长不良,而且在其寄生过程中改变或破坏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还产生各种酶

5、、有毒物质、刺激素等破坏植物。,病原物寄生性强弱和致病性强弱之间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病原物侵染植物引起植物组织或全株的死亡,其危害方式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破坏性很大,它在侵入寄主以前或侵入后不久,通过分泌一些胞外降解酶或毒素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从中吸取营养,这类病原物为寄生性较弱的非专性寄生物,如一些引起软腐病状的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另一类是直接破坏性较小的寄生物,它侵入植物以后并不立即引起寄主组织和细胞的死亡,否则对其生存反而不利。专性寄生物和寄生性较强的非专性寄生物属于这一类型。,(二)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侵染过程是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接触开始,到病害症状表现为止所经过的全过程,简称

6、病程。 一般把病程划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4个时期。,1.接触期: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到开始萌发侵入植物为止的时期。 2.侵入期 :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时期。 病原物的种类不同,侵入植物的途径也各不相同,大致可归为三种:,自然孔口(气孔、水孔、皮孔等)侵入; 伤口(虫伤、冻伤、机械损伤)侵入; 直接侵入(直接穿透植物的角质层或表皮层)。,病毒只能从伤口侵入,而且是新鲜微伤;细菌可由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真菌能从自然孔口、伤口侵入与直接侵入。在环境条件中以湿度对病原物的侵入影响最大,一般在温暖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病原物的侵入。,3.潜育期: 指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后,在

7、寄主体内扩展蔓延至症状开始表现为止的这段时期。 各种病害潜育期长短不同,这与病原物特性、寄主的抵抗力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环境条件中以温度影响最大,在适宜发病的条件下,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发病流行越快。,4.发病期:发病期是从症状表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这段时期,寄主作物表现各种病状和病征。病征的出现一般就是再侵染病原的出现,如果病征产生得稠密,标志着大量病原物存在,病害就有大发生的可能。,病害所经过的4个时期实际是连续的,各时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各有其特点。 病害的侵染过程,实质上是寄主植物与病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互相作用的过程。当环境条件对病原物的侵染有利,即引起植物发病;

8、当环境条件对病原物的侵染不利时,寄主的抗病力就有所提高,病害就不发生或发病轻。 因此,通过改进栽培管理,控制田间温湿度或其他环境条件,病害即可得到防治,这是以园林技术防治为基础的理论依据之一。,(三)病害的侵染循环,侵染循环是指侵染性病害从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3个环节: .病原物的初侵染与再侵染 .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1.病原物的初侵染与再侵染,经越冬或越夏后的病原物,在植物开始生长后引起第一次侵染,称为初侵染。 在同一个生长季节里,受到初侵染病株产生的病原物,继续传播到其他植株侵染为害,称为再侵染。,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的

9、病害,如梨锈病,只要消灭初侵染来源,一般就能得到防治。 有初侵染,并有多次再侵染的病害,如各种炭疽病,则既要采取措施减少和消灭初侵染来源,还要防止其再侵染。,2.病原物的传播,在越冬或越夏场所的病原物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才能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每种病原物都有一定的传播方式,可分为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两种。,(1)主动传播 主动传播是靠病原物自身的活动进行传播。如线虫在土壤和寄主上爬行,部分真菌能产生游动孢子和有鞭毛的细菌可在水中游动传播等。这种传播方式并不普遍,传播的距离和范围是极有限的。,(2) 被动传播 绝大多数病原物都是依靠外界动力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被动传播的。 自然

10、因素如借助风、雨、流水、昆虫的传播。 人类在从事园林养护活动和种、苗调运过程中,可携带病原物作远距离传播,造成病区扩大和新病区的形成。因此,在防治上要注意选用无病繁殖材料,进行植物检疫。,3.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就是初次侵染的来源。病原物在冬季休眠称为越冬;在夏季休眠称为越夏。在这段时间里,病原物多数不活动。 掌握了病原物在什么场所度过严冬或盛暑后,便可设法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侵染来源,避免或减轻下个生长季节病害的发生。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有以下几个方面:,(1)田间病株 绝大多数病原菌都在病枝干、病根、病芽组织内外潜伏越冬。柑橘溃疡病和各种炭疽病都是以菌丝体

11、或细菌个体在病组织中越冬,到下一个生长季节时,田间病株上的病原物恢复生长,并侵染植物形成新的病害出现。因此,及时消除病株是防止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2)种子、苗木、接穗及其他繁殖材料 许多病原物可以在种子、苗木、接穗及繁殖材料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此外,还可以随繁殖材料的调运传入新区。因此,选用无病的繁殖材料和种植前进行种子、接穗消毒及苗木处理极为重要。,(3)土壤和病株残体 病株残体和在病株上产生的病原物都很容易落在土壤里。因此,深耕翻土、合理轮作、处理病株残体、改变环境条件,是消灭土壤中病原物的重要措施。,(4) 粪肥 病原物可随同病株残体混入粪肥中,或用病残体做饲料,不少病原物的休眠孢

12、子通过牲畜的消化道后仍保持侵染能力。肥料必须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避免用带菌病株作生饲料喂牲畜。,(5)有少数病原物还可以在昆虫、线虫等媒介体内越冬。 比如植物病毒可在叶蝉、蚜虫、粉虱等刺吸式害虫体内越冬;一些病原细菌可在甲虫体内越冬,所以,及时防虫即可减轻病害发生。,(四)寄主的抗病性,抗病性是指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能力。 1.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 (1)免疫:植物对病原物具有极高的抵抗能力,完全不表现任何症状。 (2)抗病: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发病轻微,发病很轻的叫高度抗病。,(3)耐病: 植物对病原物有较强的忍受能力,能引起发病,但在产量和质量上不受严重损害。 (4)感病: 植物受病原

13、物侵染后发病严重,对其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2.小种专化抗性和非小种专化抗性 (1)小种专化抗性(过去称为垂直抗性),是指寄主植物的某个品种能高度抵抗病原物的某个或某几个生理小种,一般表现为免疫或高度抗病。 这种抗病性多数是由单基因或寡基因控制的,因而对生理小种是专化的,一旦遇到致病力不同的新小种时就会丧失抗病性而变成高度感病。这类抗病性容易选择,但一般不能持久。,(2)非小种专化抗性(过去称为水平抗性),是指寄主植物的某个品种能抵抗病原物的多数生理小种,一般表现为中度抗病。 这种抗病性多数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一般不存在生理小种对寄主的专化性。因而较为稳定和持久,但在育种过程中不易选择

14、。,植物的抗病性和植物的其他性状一样,即可以遗传,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异。 因此,一种优良抗病品种不能长久栽培,要经常性的选种换种,采用成套的抗病品种轮换种植,改善栽植管理技术,不让病原物对某些品种有长期的适应条件等,就有可能延缓和防止寄主抗病性的丧失,避免某些病害的严重发生。,3.植物抗病机制 植物的抗病机制常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主要有: (1)避病:有的植物生育期的感病阶段与病原物的盛发期错开,因而避免了病原物的侵染,这种现象称避病。如早熟种的小麦发生秆锈病较轻甚至不发病,原因是当秆锈病菌夏孢子大量发生时,寄主已接近成熟而不再受侵染。,(2)形态结构上的抗病: 植物表皮毛的多少和表皮蜡

15、质层、角质层的厚薄、气孔、水孔的多少和大小都直接影响病原物的侵入。如柑橘溃疡病菌主要在甜橙类上感染发病严重;而柑类、橘类则抗病性最强,原因是甜橙的气孔分布最稀,气孔中隙大,溃疡病菌易侵入;而柑类、橘类则相反。 (3)生理上的抗病性: 植物细胞的营养物质状况、酸度、渗透压及特殊抗生物质、有毒物质,如植物碱、单宁等含量愈高,抗病性愈强。,(五)病害的流行,植物病害在一个时期或在一个地区内,病害发生面积广、发病程度严重,引起的损失大,称为病害流行。经常引起流行的病害,称为流行性病害。 植物病害流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有大量易于感病的寄主植物 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先决条件。感病寄主植物

16、的数量和分布是病害是否流行和流行程度轻重的基本因素。感病寄主群体越大,分布越广,病害流行的范围越大,危害越重。尤其是大面积种植同一感病品种,即品种单一化,会造成病害流行的潜在威胁,易引起病害的流行。,2.有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 无再侵染的病害,病原物越冬或越夏的数量,对病害的流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具有再侵染能力的病原物,如果有大量休眠体过冬,当遇到适宜的环境,使初侵染和早期的几次再侵染能够顺利进行,而且病程短,重复再侵染的次数多,就能迅速地积累大量的病原,引起病害的广泛传播和流行。,3.有适合病害大量发生的环境条件 在前两个因素具备的前提下,病害能否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条件是否适宜病害的流行。环境条件主要是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土壤条件,其中以气候条件最为重要,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湿度又比温度的影响更大。大多数病原物一定要在适宜湿度条件下,才能繁殖、传播和侵入。往往雨水多的年份,常引起许多病害的流行。,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由病原、寄主、环境条件三方面因素互相配合而引起的。 但是,各种病害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