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33180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42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醴陵二中醴陵二中 2018 年下学期高一年下学期高一 12 月阶段检测月阶段检测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 ( (一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 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 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 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

2、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 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 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 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 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 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是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

3、之 所作” ,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 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 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 他答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渔父又问他:“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他答 曰: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 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

4、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 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 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 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 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 鲧于羽郊。 ”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 普罗米

5、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 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 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 “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 美的境地。 B.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 流两个方面。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 不

6、他迁,等等。 D.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 俗而改变自己。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 法实现。 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 坚实和完美。 C.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 己崇高的人格。 D. 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严谨。 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

7、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 动摇的精神。 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 人准则之一。 C. 文中引用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证明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是真实的,史料 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 橘颂 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 横而不流兮”等。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 延准确把握

8、,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A 项, “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 美的境地”偷换概念,原文是说“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故 选 A。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 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 项, “屈原认为鲧是一 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这是作者的观点。故选 C。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 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9、C 项, “文中引用 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证明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是真实的”曲解文意,文中 引用材料的目的是阐释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故选 C。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 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 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 文保持一致。 ( (二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麻纸流年 杨晋林 乡间的院落大

10、都是土筑的,光阴洒在屋檐上,黑色的椽头裂着放射状的口子,檐下的燕巢 旧了,却有新燕呢喃细语。方格木棂的晴窗上糊有上一年的麻纸,已显陈旧,只有淡红的剪纸还 透着过年的气息。 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乡村。老人穿着斜襟马褂,缅裆裤子,裤脚用猴皮筋扎紧。老人起床后 先扫院子,扫过之后,从内衣兜里摸出一把半尺长的铁钥匙,打开东厢房的门,麻纸的霉味像一 群淘气的小猫小狗争先恐后涌出来,在院子里打滚撒欢。接着,老人就待在破烂的厢房里,他儿 子不屑地跟外人说,七窍迷了一窍,就知道那堆废纸了。老人日复一日地摊晾一堆无人问津逐渐 霉变的麻纸,用清水洗涤捏尺、竹帘、搅涵圪朵之类的制麻工具。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 在拥

11、挤的寂寞中。 三十多年前,麻纸开始贬值,到二十多年前,几乎成了累赘,村民新修的房子装潢材料选 择的是大尺寸的玻璃,村里有好几家纸坊,都一家挨着一家关门歇业。老人的幻觉似乎就是从这 开始的,总听到别人家的纸坊在洗麻、碾麻、搅涵、抄纸,只有他家的纸坊打着瞌睡,响着呼噜。 一天,儿子把搅涵圪朵往涵池里一丢,头也不回地进城打工了;儿子是大师傅,大师傅一走,等 于唱戏缺了须生,锣鼓点再紧凑,也不成其为戏了。雇来二师傅也因涨工钱的事走人了,只剩下 赶毛驴碾麻的瘸子,瘸子本想靠老人的纸坊养老,临走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说,啥时开工,喊他 一声。 老人孤独地照看着纸坊,一遍遍擦洗着从门头摘下来的牌匾。老人是文盲,

12、但他认得牌匾 上的字德和园,这是前清时村里一个秀才给起的,老人摩挲着黑红木上的金字,想象着当初 的兴盛,恍然看见了一个精瘦的小男孩在碾房里吆喝着一头毛驴,鼻子下拖着两股清鼻涕,挺着 肚子唱赶碾歌。后来,日本人来了,男孩的左腿被小鬼子的狗咬瘸了。 老人晚上听见纸坊有动静,趿拉了鞋开了门,一只硕大的老鼠从麻纸垛里蹿出,踩着老人 的脚面跑了。老鼠不重,可老人被踩得心里往外直冒血,他借着灯光一页一页翻检着,想把老鼠 啃坏的麻纸挑拣出来。麻纸是一座小山,他又怎么能在昏黄的灯下一页一页翻检得完? 每一页麻纸都经历了破麻、浸泡、沤染蒸馏、碾浆、搅涵、抄纸等十几道工序才最终成型。 老人搅浆抄纸时指法灵动而稔熟

13、,像在弹奏钢琴。老人又回到纸坊门庭若市的当年了,德和园的 麻纸在晋北或者内蒙、陕西都是响当当的名牌,任意一张麻纸都经得住反复揉搓上百次,而且极 随恋地忽略掉时间的腐蚀,据说千年不腐。现在,德和园的麻纸像一个被人冷落的小孩,在狭小 的纸坊里形成令人窒息的气场。 孙子一点点大起来,老人枯寂的眼神里透出一缕光芒,他一手攥着孙子的小手,一手反剪 背后,握着烟袋,走走停停,在院子里、胡同口打发着日子。从那时起,他的注意力稍稍从纸坊 上面移开。 二三十年后,当老人安静地沉睡在祖坟里,当年的孙子已经长大,他透过一页仅存的麻纸, 再次回望那个驼背的、胡须上粘连着清涕的执拗老头时,恍惚看到一个孤傲的身影倒映在薄

14、如蝉 翼的麻纸上,无声无息。 透过麻纸,年轻人看到岁月的流逝,想象当初仓颉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文字时的表情。尔 后,这种雕刻文字的方式并被另一种竹帛、金石平面载体所取代。远古文明有赖于这些材料得以 流传后世,而爷爷的祖先们,从纸槽里捞出麻纸,又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业已形成的所有文字记 载的形式,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他不知道一页纸的光阴究竟有多长,但他知道这一页纸 背后记录了厚厚一沓断代文化的传统旧事,旧事里的主角不一定是人,不一定是事,或者也是人, 也是事。 爷爷常给他讲述:村里造纸兴盛时期,除了德和园,还有德升恒、德太元、德兴裕、德和 园年年春三月都要给祖师爷蔡伦做寿,每年秋季,纸坊要淘洗

15、井底,临下井前供奉井神柳毅。 原来的土屋变成了混泥土建筑,高大明净的玻璃窗取代了纤维明朗的麻纸,而街门口那盘 石碾却依旧卧在那里。当年的儿子,也迈向了老年,他经常圪蹴在纸坊旧址上,吸着旱烟,眯缝 着眼看天色,看流云,看房顶上持久不散的炊烟。 (节选自散文2018 年第 2 期,有删减)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以移步换景的方式,选取屋檐、椽头、晴窗等特色元素勾画出乡间院落景象,营造了一种 乡村过年的气氛。 B. 文章借老人的幻觉插叙纸坊盛衰的情状,显示了纸坊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也表现了老人的 无奈。 C. 吆喝着毛驴的小男孩长成赶驴碾麻的瘸子,

16、纸坊几乎是他一生的依靠,所以作别德和园时他依 依不舍。 D. 本文融叙事、描写和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平实之中蕴含着深刻的 文化忧思。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寂寞中。 (2)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 6. 文章写了德和园三代人甚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4. A 5. (1)老人不停地摊晾麻纸,不停地擦洗制麻工具,他的忙碌无人理解,这 些东西因没有其他人的眷顾,拥挤在狭小的东厢房中,更显寂寞而与世隔绝。 (2) “他们”即指爷爷的祖先们。作为“毁灭者” ,他们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业已形成的所有文字 记载的形式;作为“缔造者” ,他们引领人们用麻纸记录了厚厚一沓断代文化的传统旧事。 6. 内容上:文章借德和园三代人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能生动形象地反映麻纸所经历 的光阴与世事人情的变迁,以此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 手法上:运用对比,如将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