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探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26004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探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探讨 1判断和评估标准 临床症状评估标准6,治愈:黄疸完全消退,胆红素855mol/L;好转:黄疸明显消退,胆红素8551881mol/L;无效:黄疸未见消退或加重,胆红素下降统计学处理分析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76%(82/84),显着高于对照组893%(75/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胆红素水平

2、相当,治疗48h和96h时,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水平(2171486)mol/L和(1123331)mol/L,均显着低于对照组(2469522)mol/L和(1557392)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黄疸消退时间比较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5217)d显着低于对照组(782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4讨论 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较多,结合蛋白质量少,且肝细胞处理能力尚不健全,容易发生黄疸。胆红素毒害神经细胞分为聚集、结合和沉淀三步。聚集和结合对神经细胞的损伤具有可逆性7,临床表现可能无任何症状,是亚临床型胆红素神经中毒。一旦到达沉淀步骤,一般损伤

3、不可逆转,呈典型神经功能异常症状,即为核黄疸,导致新生儿死亡或脑干功能障碍等。中医称新生儿黄疸为“胎疸”或“胎黄”8。中医理论认为,胎疸的形成乃母体湿热,元气不足,肝气郁结,胎毒疏泄失常,排泄受阻,浸入血液,进而外溢肌肤所成。因而治疗上应该应用清热利湿、利尿退黄、疏肝利胆、活血化瘀和滋阴潜阳的药物9。本研究所用的茵栀黄口服液药用茵陈、黄芩、栀子和大黄,究其药性药理、归经和功效皆有证理。诸药具辛、温、甘、苦、寒,归肝、脾、胆、心和肠经,均匀调衡。茵陈具清热利湿,退黄之功,具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及明显利胆作用10-11;栀子素能清湿热,有利胆及促进胆汁分泌作用;黄芩有清热燥湿,解毒功效,主治湿热黄疸

4、12;三药联用利胆退黄,疏肝理气。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13。诸药合用疏肝利胆,活血化瘀,迅速退黄。 本院采取上述中药联合西医治疗,结果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48h和96h时血清胆红素水平也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更佳。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应加强患儿服药过程的专病护理;病房环境护理:保持病房空气顺畅,阳光充足,避免潮湿,定时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喂养护理:指导家长提前喂奶,以便建立正常肠道菌群,规律性排除胎粪,保证大便3次/d;皮肤护理:黄疸湿热相搏使患儿皮肤瘙痒14,应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患儿抓破皮肤;脐部护理:每日使用碘伏涂擦脐部,更换敷料;蓝光照射护理:光照能够使未结合的胆红素氧化成水溶物,进而随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外15(光照时,用黑布遮挡住患儿眼睛和阴部,及时测量体温,密切监视患儿呼吸、黄疸和脉率等。控制灯管照射时间);用药护理:中药口服或鼻饲,喂药时抱起患儿,头稍高偏向一侧,防止反流或呛咳,服药后监视患儿皮肤和大便的颜色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