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25176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一、 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原因及基础(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法律政策基础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200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将来也

2、会有一些中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二) 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两市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言,看一样的川戏,好一样的“麻辣”。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甸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一直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文化传统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传统会使人们对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产生认同,广大民众会积极支持和参与。(三)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地理

3、区位基础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推动这两个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一) 成渝经济区形成的资源禀赋基础成渝经济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历

4、来就是我国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成渝经济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无霜期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自然条件良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成本比低,能源和水的保障程度高,生产要素组合条件较好,复种指数高,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未来最大的能源基地。成渝经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多年平均流量为13680米秒,年径流量为4233亿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能源、矿产资源中,除石油资源短缺外,其他多居全国前列。此外,成渝经济区也是我国自然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受到联合国保

5、护的遗产最多的旅游资源富集带。成渝经济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渝经济区人口接近1亿,是七大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人口密度达到490人/平方公里,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域。此外,由于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体系较完备,形成了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二) 成渝经济区形成的产业基础 成渝经济区良好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成渝经济区有良好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已初步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水电能源基地、天然气化工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西部最富饶的农牧业区。此外,成渝经济区国防科技工业发达,战略后方优势明显。“军工出身”是成渝经济区不同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重要特点。成渝经

6、济区的国防科技工业,无论在总量、产业领域、科技含量诸方面,在全国均具有突出地位:川渝“三线”军工总量在全国居第一,领域从核能、航空航天、新材料、军工电子到常规武器,遍及十大军工集团。无论是在过去的冷战时期还是在目前科技强军时期,成渝经济区的国防科技工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我国的世界地位,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二、 成渝经济区的区位现状分析(一)总体概况按照经济集聚程度和地域连片及自然条件相似的特征, 成渝经济区具体范围包括: 除攀枝花市、广元市、巴中市与阿坝、凉山、甘孜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外的四川省其他地区, 以及除黔江、酉阳、秀山之外的重庆市其他地区,合计县级行政单位142个,城市35个, 其中特大

7、城市两个,中等城市 16个,小城市 17个。该区域的幅员面积为20.28万平方公里,占四川、 重庆两省市总 面积的35.75 %, 占西部面积的3.02 % , 占全国总面积的2.11 %。人口总数为 9 959.06万人, 占四川、重庆两省市的 91.98 % , 占西部的 30.88 % , 占全国的7.7 %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流域的上游, 它与长江流域下游的长三角经济区、 中游的大武汉经济区构成了长江流域三大经济集聚中心。它是我国西部人口数量最密集的地区, 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区域, 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作为西南重要的科技、 经济和商贸中心, 这一区域具有一定的经济

8、基础和科研能力, 是国家高科技产业扩散的首选区域。图1 成渝经济区范围示意图四川和重庆均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大省(市), 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量一直居西部地区第一。根据 2005年的统计数据, 四川省列入成渝经济区的 14个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056元, 较全省平均略低; 其三次产业均发育较好, 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9.0:42.3:38.8 , 与全省三次产业比重基本相同(四川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8.6:43.7:37.7)。重庆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略高于四川省,其“一小时经济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6300元, 是全市平均的131 %;“一小时经济区 ”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 1

9、0.9:44.9:44.2 , 与全市平均相比结构显偏优。表1显示了列入成渝经济区的四川与重庆部分从2000到2005年基本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表 1 四川 14个城市2000年和2005年三次产业GDP及其结构可见, 成渝经济区以川渝两省市不到 1/3的国土面积、 3/4左右的人口, 创造了两省市3/4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 是对川渝两省市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 举足轻重的核心发展区。成渝经济区面积仅占全国的 1.7 % , 但聚集了全国 4.7 %的GDP和接近8 % %的人口。在我国中、 西部地区, 很少有以这样少的国土面积、集中如此多的人口和生产力,产出如此大比重的生产总值的经济区

10、域。 王崇举. 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的思考 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2008( 2): 1- 5 .(二) 区位优势1、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有力促进了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分工和协作便捷的交通网络是构建经济区的重要条件。成渝两地近年来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巨大资金已取得明显成效,拥有比周边地区更便利的交通条件。目前,成渝经济区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空中、管道、信息通道六位一体的现代立体快速交通网络,有力促进了成渝经济区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国防工2、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成渝经济区是世界级的水能/富集区0,是我国未来清洁能源的主要供应基地,也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

11、一,多种矿产资源的组合配套好、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为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硫化工、磷化工和建筑材料等原材料工业及其后续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雄厚的科技力量与充足的人力资源紧密结合,有利于多种产业的集聚与持续发展目前,成渝经济区拥有近64所高等学校,科研机构200多个,两院院士50名,高级科技人员10多万人,是西部科技力量最雄厚的区域。成渝经济区从重庆经成都至绵阳的400公里距离内,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在产业集聚、培育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在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

12、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工业门类齐全,部分产业优势突出成渝地区目前拥有在整个西部首屈一指的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雄厚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在全国40个工业大类中,成渝经济区有39个,其中在电子信息、冶金化工、汽车摩托车、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铁路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和国防军工等产业具有相当优势,涌现出了在全国具有优势的工业行业和企业集团,崛起了一批专业性很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5、成渝经济区城镇的空间集中程度较高2004年,全国及川渝每百平方公里设市城市数量是0.007个,而成渝经济区是0. 017个,成渝是全国的2.43倍,也是川渝两地的2.43倍。全国城镇密度是0.22个/

13、百平方公里,成渝经济区是1. 10个/百平方公里,川渝两地是0. 47个/百平方公里,成渝是川渝的2.34倍,是全国的5倍。建制镇密度全国是0.21个/百平方公里,成渝经济区是1. 04个/百平方公里,川渝两地是0. 44个/百平方公里,成渝是川渝的2.36倍,是全国的4.95倍三、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不足分析(一)川渝分治导致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不整合, 导致产业协调配合不够,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川渝分治。成渝经济区被分割并分别隶属于四川省和重庆直辖市, 从而由一个省内经济区跃升为省际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也受到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整合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制约。主要体现在: 川渝总体发展战略的

14、改变, 导致两地经济发展的离心倾向加剧。四川省以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圈为重点的向东北发展的发展战略和重庆的建设渝西经济走廊和都市经济圈, 向东发展的战略, 使内江、自贡、永川等经济区中段的地区由中心地区变成了省际边缘地区, 导致成渝两地区位优势弱化, 经济发展的离心倾向加剧。行政调整之后,成渝经济区内的协调工作扩大为四川省与重庆直辖市之间的省际关系协调, 加大了协调的难度, 统一市场难以建立, 从而导致产业协调配合不够。地方利益的存在使得成渝地区目前并没有跳出以行政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并没有形成两地之间的战略联盟, 并没有出现行政布局协调、 经济能量聚集、 产业结构合理的空间布局状态。成渝经

15、济区内各地区职能体系分工不太明确, 往往几个地区都将同一产业或同几个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重庆直辖后, 四川汽车工业几近消失。但汽车制造基础薄弱的四川省不是着重培养汽配企业, 而是引进丰田试图重振四川汽车业。同样, 重庆长安集团近 300家配套企业中, 一半来自重庆本地,一半来自江浙地区, 极少来自四川。在金融、 信息、教育商贸、 旅游等服务业方面, 成渝两地为争夺市场而不惜大搞重复建设, 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成渝两地的竞争更多是一种零和博弈, 一方得益必然造成一方受损, 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不仅使成渝两地发展滞后, 还危及整个腹地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成渝经济区城镇密度与

16、发达地区相比仍比较低, 内部差别大, 城市联系松散。表2 成渝经济区各城市城镇密度 (单位: 个/百平方公里)表2显示, 在成渝经济区内部各城市的城镇密度分布差异显著, 密度最高的德阳市是密度最低的达州市的3.38倍。 杨海霞. 成渝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D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2004年底, 成渝地区城镇密度大于1.5个/百平方公里的城市只有 5个, 即成都、自贡、德阳、内江 南充, 占城市总数量的14.57 % , 而长三角地区在 2000年城镇密度大于1.5个/百平方公里的城市就有9个,占总数量的60 %。目前成渝经济区的城镇主要沿江沿交通线分布, 而且在成都、重庆两超大城市周围城镇密度比较大。成渝地区交通虽然得到很大发展, 主要是地级市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强。然而, 目前还有部分地级市之间无高速公路直接连接,如绵阳与达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