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52259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9522806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52259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北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52259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北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52259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北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52259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北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52259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5225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5225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定州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2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

2、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

3、,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

4、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粪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汉初晁错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主张用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体现了较开明的生态意识。B. 汉

5、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C. 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D. 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B. 第二段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C. 文章围绕天人关系,引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材料典型,

6、很有说服力。D. “自粪”及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对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B. 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鸟兽昆虫,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思想。C. 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D. 当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

7、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

8、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4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A.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B.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9、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C.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D.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5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B. 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C. 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D. 作者仅仅是为

10、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6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B. 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C. 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D. 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 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

11、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7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振长策而御字内 振:举起 B. 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C. 隳名城,杀豪 隳:毁坏 D

12、. 收天下之兵 兵:士兵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南取百越之地聚之咸阳临不测之渊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A. 与相同,与不同 B. 与不同,与相同C. 与相同,与不同 D. 与相同,与相同9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 (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 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D. 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10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选段开头的“六世”是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B. 从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在秦始皇继位之前,天下已经统一了。C. 秦朝通过武力夺取了天下,

13、又试图用武力来统治天下,自始至终都没有施行仁义。D. 贾谊认为秦国在统一天下的时候没有施行仁义,但统一天下之后,应当施行仁义。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三、情景默写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一诗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或表现男女曾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是:_,_。(2)兰亭集序中,作者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的句子或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作者用了两句话来批评的句子是:_,_。(3)赤壁赋一文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的句子是:_ 。四、诗歌

14、鉴赏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1)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情感显得含蓄蕴藉、低徊起伏,体现了杜诗什么样的风格。(2)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五、话题作文14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位妇人晕倒在地。突然,她感觉自己

15、好像已经离开人世,正站在天堂的法官面前。一个声音问道:“你是谁?”“我是市长的妻子。”妇人回答。“我没有问你是谁的妻子,而是问你是谁。”“我是4个孩子的母亲。”“我没有问你是谁的母亲,而是问你是谁。”“我是教师。”“我也没有问你从事什么职业,只是问你是谁。”“我是一名基督徒。”“我没有问你的宗教信仰,只是问你是谁。”一问一答没完没了地进行下去,妇人总是不能满意地回答法官的“你是谁”这个问题。不知过了多久,妇人醒了过来。她下决心要找出“我是谁”的答案。她能找到吗?上面的文字,是否带给你新的感受,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是激活了你的某些经历,请以“我是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9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参考答案1A2B3C4D5B6D7D8C9B10B11(1)于是派蒙恬在北面修筑长城并守卫边境。 (2)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