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暑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7544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9522563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暑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7544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暑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7544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暑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7544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暑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7544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暑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7544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暑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754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暑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7544(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明一中2018届高三暑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

2、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3、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值得一提的是,春秋

4、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1

5、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3分)A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B.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人,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人,穿胸偏右出”。C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D. 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很贤慧,也很规矩”。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孔子编写春秋,行

6、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

7、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C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 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二、文言文阅读(36分)(一)文言知识检测(9分)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3分)约其茶亭见之,爱(喜欢)而不见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顾(不过)吾念之,家人无以为

8、托此恨(仇恨)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尽,全都)每至节气,心痛难堪(尴尬)当穷(处境艰难)且益坚,不可无气节苏轼曰:“吾辈当识(记住)之。”A B C D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3分)此女始适(出嫁)还家门,按乡俗避之 陈涉本是氓隶之人,其能不及蒙恬之徒(门徒) 若其此,楚国恶(怎么)乎定 微(稍微,少)祖母之力不能成人 (屈原)俾人闻王,乃冀王信(守信)大义于天下。 医者大怒,以死要(要挟,威胁)之,遂罢。 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得到)书以观倾之,官兵逮之,因其坐(座次)A B C D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全对的一组是(3分)众人质之以理,其

9、辞穷,乃(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不得已而谢 欲加之罪,其(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无辞乎?死且(副词,暂且、姑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 骄而轻敌若此,焉(代词,相当于“之”,他们)能不败 吾虽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权贵交 其常因(介词,根据,依靠,凭借)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范氏则(副词,表示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A B C D(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王沈,太原晋阳人

10、也。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好书,善属文。正元中,迁散骑常侍,典著作。与荀颛、阮籍共撰魏书。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寻迁尚书,出豫州刺史。至镇,乃下教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刍荛有可录之事,负薪有廊庙之语故也。自至镇日,未闻逆耳之言,岂未明虚心,故令言者有疑?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连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惠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若迭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沈探寻善政,案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善者而从之。又教曰:“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

11、,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俗化陵迟,不可不革。苹俗之要,实在敦学。昔原伯鲁不悦学,闵马父知其必亡。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臭。”于是九郡之士,成悦道教,移风易俗。迁征虏将军,封博陵候。平蜀之役,吴人大出,声为救蜀,振荡边境。沈镇御有方,寇闻而退。武帝即王位,拜御史大夫。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祜等皆与沈谘谋焉。及帝受禅,以佐命之勋,统城外诸军事。封博陵郡公,目让不受,乃进爵为县公,封邑千八百户。帝方欲委以万机,泰始二年薨。帝素服举哀,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王沈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

12、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B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C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D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在我国古代指堂房亲属,从叔指堂房叔父,即父亲的堂弟,类似的称谓还有从伯、从兄、从子等。 B受禅本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接受旧朝皇帝

13、让给的帝位。 C封邑指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所封的领地或食邑随爵位黜升而损益,也可以世袭。 D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古代天子死称崩,大夫死称不禄,士死称卒,庶人死称死。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沈恪守孝道。王沈年少丧父,由从叔司空王昶领养,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他用心奉养继母寡嫂,因行孝重义而为人称道。 B王沈富有文才。王沈曾与荀颉、阮籍共同编撰魏书;当时魏国的高贵乡公多次邀请王沈在东堂讲学宴饮写文章,并称他为文籍先生。 C王沈备受重用。王沈一生备受恩宠,屡任要职;晋武帝加封他为博陵郡公,被他坚决推辞,后进爵为县公,并把朝廷政务托付于

14、他。 D王沈用兵有方。平蜀战役时,吴国人大举出兵,声称是援救蜀国,边境为之震动,王沈镇守防御有方,吴国人听说后就退兵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 (2)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祜等皆与沈谘谋焉。(三)阅读下面的小短文,翻译划线句子。(8分)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古人孰智,庙堂与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与?吾等与君建言,又恐君自与吾复算耳。11为国者,与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4分) 李白者,诗仙也。为当国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12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错一字不得分)(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2)杜甫茅屋为秋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