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6章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506391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6章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6章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6章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6章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6章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6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6章(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章 循环型社会,6.1 循环型社会的内涵 6.2 循环型社会建设 6.3 循环型社会建设实践案例,6.1 循环型社会的内涵,6.1.1 循环型社会的概念 6.1.2 循环型社会的研究层次 6.1.3 循环型社会的特征,关于循环型社会的概念,最早源于日本学者植田和弘提出的“回收再利用社会”,即确保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种社会不以大量排放废物的技术体系和社会体制为前提,而是对排放出来的废物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达到最亲密的状态。植田和弘提出的“回收再利用社会”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循环型社会的雏形。 循环型社会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96年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中的循环

2、利用概念,而日本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则对其作出了具体的阐释:循环型社会是通过抑制废物产生,促进物质循环,减少天然资源消费,降低环境负荷,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受到抑制,环境负荷得到消减的社会形态,从而谋求经济的健康发展,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日本因而成为第一个提出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国家。,6.1.1 循环型社会的概念,中国学者大多按照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中的概念进行理解,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有学者提出,循环型社会就是在承认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先的前提下,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为核心,以有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制度框架、社

3、会环境为基本保障,适度生产、适度消费,尽量减少天然资源的消费,降低环 境负荷,形成经济、社会与环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循环型社会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循环型社会概念的界定还没有统一,从国内外对循环型经济的各种阐述中可以看出:循环型社会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社会,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全面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形态,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对传统工业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和超越。循环型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生活领域,同时包括政府政策导向的转变、企业社会义务的承担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等多个方面。建立

4、循环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可行的重要路径,是人类社会必然选择的社会发展模式。,循环型社会的经济系统是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高效的人工经济系统,它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而是加入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干预和活动。它力图使经济活动的运行效仿自然生态系统的高度和谐与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并通过人类社会的干预作用不断调整和优化其结构和功能,从而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最高效的利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循环型社会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层次:,6.1.2 循环型社会的研究层次,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1. 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从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

5、生态系统的关系的角度,又可划分为两个层次:社会、经济系统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应遵循生态学原则;社会、经济系统内部运行应遵循生态学原则。 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的谐统一,要解决好这两个层次的平衡问题。其中经济系统内部遵循生态学原则,是实现经济系统与外部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因。,从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的角度来研究,可分成如下几个层次。 (1)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 以防止生态破坏,用最少的资源消耗、环境最友好的开发利用方式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主要包括: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程度与环境友好,控制在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资源利用效率足够高;尽可能选择、研制、开发可再生、与

6、环境友好的材料;利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等。同时,进行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承载能力。,2. 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经济过程要实现减污高效和物质循环,包括: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和产业链(网),形成资源的闭路循环;在生产过程中节能降耗,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推行标准化设计以利于再利用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限制产品体积和用服务替代产品等措施;提高区域经济的生态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比,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在经济活动过程中,(3)对废物的回收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废物管理回收产业即第四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管理体系。对废物的管理遵循的优先级

7、: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处理处置(包括无害化处理)。 (4)发展战略及机制 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需要一整套配套的战略、政策支撑,以及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机制、完善的机构及合理的责任分工。因此,该项研究内容是循环经济得以实施的依托和保证。,3. 循环经济实施、管理的对象和范围,区域层次,企业层次,(1)企业层次 企业层次是经济体系中的主力军,是实现循环经济模式,防治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重要力量。在企业层次,一般考虑企业间的生态链的建立,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单个企业内部节能降耗、革新挖潜和清洁生产。 (2)区域层次 研究、建立区域循环经济的规划理论、方法和相应措施,并通过合理途径将其纳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8、总体规划中去,从而建成区域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社会的规划纳入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应该按照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进行。即将循环型社会规划提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保主管部门从环境可行性的角度组织专家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评审通过的循环型社会规划再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3)社会层次 循环型社会层次包括社会发展战略,社会和经济运行机制,政府、公众、企业(行为主体)的责任分担以及循环经济框架、机构的建设。,6.1.3 循环型社会的特征(5个),1. 通过协调人类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与自然界其他生命形态共同生存于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资源环境问

9、题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每个人不仅都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且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承担共同的义务和责任。 循环型社会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在着力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同时,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安排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处理好社会内部局部与整体、经济与社会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关系整体协调、平稳运行中,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循环型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按照复合生态系统的理念安排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它把自然、经济和社会看做是三个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把自然生态系统看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要求人类在自然生

10、态系统供给原材料和吸纳废弃物的能力之内进行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从而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2. 按照复合生态系统理念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循环型社会的核心和关键,循环型社会是循环经济 理念的发展和深化,是循环经济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发展循环经济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从经济领域到全社会领域的共同努力和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的理论要指导社会经济实践,就必须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当中,并切实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政策、立法,以及公众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各个层次中去,从人类社会大系统角度,综合社会、经济

11、、环境等因素,全方位、多层次地发展,从而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3)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为核心推进社会发展,(4)循环型社会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经济技术体系,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运行模式向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循环型社会需要建立一个以促进物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目标,由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旧物品再利用技术等组成的,具有合理的层次和结构、功能完善的社会经济技术体系。这是循环经济的物质技术保障,也是循环型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循环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引导,更需要在全社会自下而上的培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和真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循环型社会的广泛共识,

12、并将适度消费理念付诸日常行动。循环型社会要求改变传统的生活消费模式,主动选择绿色产品,注重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友好性,自觉履行废物分类回收利用的责任和义务。,5. 循环型社会需要在适度消费理念指导下的公众广泛参与,6.2 循环型社会建设,6.2.1 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6.2.2 关于向循环型社会转变实施步骤的建议,6.2.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四类“循环技术”: (1)尽可能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量的技术,如利用新能源、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技术,应用微生物等生物功能的资源再生技术等。 (2)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技术,如预测产品寿命的

13、技术,有助于降低维修成本的技术,更新产品功能进一步延长产品寿命的技术,高性能、长寿命材料的制造技术等。 (3)有效的循环利用技术,如用易降解材料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术,易于循环利用的材料制造技术,分离和提取有用物质的技术,提高热循环效率的技术等。 (4)尽可能减少废物的技术,如有害物质分解技术,使用替代物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技术,应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净化作用的废物处理技术等。,6.2.1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1从区域经济结构分析入手,完成经济系统转变 首先,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及其调整以及合理建立产业链的方法、途径和可行性,并分析主要产业、行业的生态经济效益及绿色投入产出情况;其次

14、,对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的产业进行排序,并通过分析得出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同时对形成产业链(网)和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方案进行论证; 然后,各产业内部通过从资源投入、生产过程、到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分析,对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潜力、方法、途径进行论证;从而建立循环型社会指标体系,进行区域循环型社会的规划,并纳入区域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最后,通过制定政策、立法、各主体责任分工落实规划措施。,6.2.2关于向循环型社会转变实施步骤的建议,一般地,社会主导消费品为公共设施(包括建筑)、各种包装、食品、家电、汽车、纺织品、家具等。这些消费品应作为再回收的重点,政府应重点对其立法,进行市场调控,

15、制定回收政策,并在其产品生命的整个周期,遵循“3R”原则进行控制和管理。 设计生产阶段:产品寿命长,体积小,产品和零件通用性好,标准化程度高,清洁、能耗小; 消费阶段:引导消费者转变观念,节约资源、能源,倡导绿色消费,消费过程中注重垃圾处置; 回收阶段:明确回收责任单位,并合理地确定回收费用。如包装、家电、汽车、家具等可以令生产厂家为责任单位,公共设施可将资产所有者定为回收单位,食品等可将社会回收机构作为回收单位。,2从社会消费结构分析入手,建立回收、循环路径,3. 从社会废物分析入手,完成废物再资源化,对于各种废物,以再资源化为目的,重点考虑:、废物产生量、成分、去向和处理处置现状;污染状况

16、及再利用再循环的潜力;回收机构现状 ;资源回收体系和资源信息网络情况。 总之,实现整个社会向循环型社会的转变是大势所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实现这个转变,首先要实现全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建立起一种绿色文化氛围;再者就是要加紧对循环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逐步建立起循环型社会的社会和经济运行机制,并通过分步骤的实践,不断总结、调整发展战略:包括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发展战略调整方案,并划分出社会各层次主体的责任分担与现行政策的衔接。这样才能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实践不断走向成熟和深入。,6.2.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我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指引下,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现阶段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全方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缓解资源、人口、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提高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