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修订]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00207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修订]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修订]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修订]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修订]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修订](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讲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知识体系建构真题考向引航真题回眸考向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2010江苏地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为青藏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图2为青藏高原地形剖面示意圈。材料二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 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C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为主,局部地区有高寒草原。东南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中四季温暖,降水较多。(1)高原东南部适宜发展河谷农业。其有利条件是。高原北部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若过度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是。(2)高原北部可开发利用的主要能源是。东南部水能资源丰富,其原因是_。(3)我国在高原东部建

2、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是指、和澜沧江,建立该保护区的目的是。解析该题通过青藏高原的地形、河流、气候、资源等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像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第(1)题,青藏高原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其河谷地带发展种植业,主要是因为热量、水分条件好;高原北部属于独特的高寒气候,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适宜发展畜牧业,但如果过度发展会出现生态破坏问题。第(2)题,青藏高原地势高,云量少,太阳辐射强烈,太阳能丰富;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处落差大,且此处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所以水能资源丰富。第(3)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是指黄河、

3、长江和澜沧江,该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所以建立保护区的目的主要应是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避免生态环境恶化。答案(1)热量、水分条件好畜牧业生态破坏(2)太阳能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3)长江黄河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考向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2(2010广东文综)E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著称。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材料一19902005年E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材料二2008年E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1)该市2005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19902005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该

4、市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是。(2)与1990年相比,2005年该市建设用地面积。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3)影响该市“羊”产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2008年该市的支柱工业部门是。(4)该市规划了一个工业园区,拟引进图中的三类工业部门,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应选择哪三类?为什么?(5)据报道,该市在距老城区22km的地方,建成了一个可以容纳100万人的豪华新城区,现入住人口不足3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解析(1)读图,该市2005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19902005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内蒙古西南部地处温带,植被以草原为主,是温带草原带。(2

5、)从图上看出2005年的建设用地要比1990年的有所增加,因为这个阶段正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建设用地增加。(3)内蒙古草原广阔,农业以畜牧业(牧羊)为主,可大力发展“羊”产业;通过图可知,2008年该市的支柱工业部门是煤炭开采业。(4)该地支柱工业部门是煤炭开采业,可发展以煤炭为原料的相关产业和能耗较高的产业,如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供应业、炼焦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5)建设城市新区是解决老城区过度城市化或城市规模过大的有效措施,题干中所说的E市显然还没有出现这些问题。从决策层面讲是规划超前,从实际情况看,应该还有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居民收入等多方面的因素。

6、答案(1)草地林地温带草原带(2)增加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3)原料煤炭开采业(4)三类工业部门: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供应业)、炼焦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理由: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考虑工业部门之间的前后向联系,增加产品附加值;共享技术及基础设施,降低成本。(5)城市规划超前;配套设施不足;交通不便;居民住房购买力不足。考向三产业转移及其影响3(2010海南地理)下图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区之间的转移情况。(2)分别简述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及其影响等知识。仔细观察图例及其在不同图片中的变

7、化,进行比较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关于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注意从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别阐释。答案(1)M地区制鞋企业把生产厂都转移到N地区,在M地区只保留研发中心。(2)对M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对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增加了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增加了大量的厂房、道路等景观)。命题预测本讲主要考查我国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资源开发、区域工农业发展、区域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等。本部分内容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考查内容上主要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湿地的破坏)及

8、整治;某一区域资源、能源和河流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某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产业转移的因素及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考查形式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在以后的区域地理复习中,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能够借鉴熟悉的案例分析思路,分析其他相关的新案例材料。重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把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全球变暖等知识联系起来;能源资源的开发重在分析能源综合利用的方法及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治理;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应充分考虑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工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方向;重点把握产业转移的实质、动力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频

9、考点突破核心点一我国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形成原因整治措施东北地区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沼泽地的开垦导致湿地萎缩;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植树造林,土壤培肥;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盐碱地治理:调节、

10、控制水盐运动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发展立体农业;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消除贫困;早期预警;生物固沙、沙障固沙【预测演练】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甲地在发展生产过程中易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受盛行风影响,该现象最有可能向方向扩展。(2)图中乙地的主要生

11、态环境问题是_、。(3)1963年,图中湖泊的面积为2.5万平方千米,但到2001年,其面积已减少为不到1 500平方千米。按照这个速度继续下去,该湖泊20年后可能从地球上消失。试分析该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解析根据经纬度进行区域定位可知,图示区域位于非洲刚果盆地以北地区。图中甲地年降水量在200 mm400 mm之间,说明该地气候干燥,在发展生产过程中易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由于甲地位于东北信风带,因此土地荒漠化可能向西南方向扩展。乙地的年降水量大于4 000 mm,其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热带雨林的破坏。图中湖泊面积缩小既有全球变暖使该地区蒸发量增大等

12、自然原因,也有沿湖地区用水量增大使入湖水量减少等人为原因。答案(1)土地荒漠化西南(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3)气候变暖、蒸发旺盛;沿湖地区用水量增大,汇入湖泊的水量减少;沿岸过度开垦,植被破坏,湖泊泥沙淤积;气候变干。核心点二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的分析思路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如洪水成因分析:河流洪水的形成与水系形状、支流分布、地形、降水量多少及季节分配、植被、土质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农业等人类活动因素有关。2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

13、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3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见下表:治理措施目的建设水利工程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修建分洪、蓄洪区调蓄洪水,减轻洪灾修筑河堤,疏浚河道防洪和航运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小河流含沙量调

14、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4.我国主要河流及洪涝灾害(1)重点关注黄河、长江、珠江水系(2)侧重关注海河、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洪涝灾害频繁是海河、淮河两大水系的共同特征,两者洪涝灾害频繁的成因也很相似,主要有:地势低平;支流众多;降水丰富且集中;泥沙淤积河道,入海自然河道不足,泄洪不畅等。读图分析两水系图时,应注意分析水系分布特征对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如海河的扇形水系、淮河的平行水系,每当汛期来临,各支流河水迅速汇集到干流,河水猛涨,洪涝灾害就有可能发生。海河、淮河的治理措施也应根据其水系特征

15、进行。一般来说,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加固河堤,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水道,加快洪水排泄。【预测演练】2(2010广东韶关二模)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珠江水系示意图材料二2009年,云南省发生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连旱。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3月10日全省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8.8%,干旱区土壤处于严重缺墒状况。截止到2010年1月30日,云南全省作物受旱面积1 755万亩,有385万人、209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城市供水主水源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城区供水困难,昆明、曲靖、香格里拉等地多次发生山火(1)试比较红水河段和珠江河段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异同点。(2)除了干旱外,试列举红水河段和珠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