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四中2011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资料—三轮热点专题复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498149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宁四中2011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资料—三轮热点专题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会宁四中2011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资料—三轮热点专题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会宁四中2011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资料—三轮热点专题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会宁四中2011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资料—三轮热点专题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会宁四中2011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资料—三轮热点专题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宁四中2011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资料—三轮热点专题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宁四中2011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资料—三轮热点专题复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会宁四中2011届高三历史高考热点专题长效热点问题:古今中外“民本”思想和“民生”问题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近年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1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解决民计民生问题,如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或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等),确保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役负担。 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这一主张最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

2、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美国罗斯福新政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措施是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当时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历史作用。4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 (1)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着手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具体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合理调整工商业等。 (2)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采取的举措是: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3、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头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后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4)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发展了“农民两大伟大创举”。这“两大伟大创举”分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

4、非农产业。这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农村经济的振兴,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意义。 (5)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措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科技、文艺、制定教育方针,发展各级各类人民教育事业,加强教育立法,改革教育体制,发展广播影视、报业、互联网。 (6)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长效热点问题: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

5、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2)19世纪末“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

6、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

7、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长效热点问题:中日关系1友好交往:(汉朝至宋元时期) 2对抗与友好并存:(明清时期)清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中国以黄兴

8、、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留日学生,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3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成为亚洲的强国; (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从俄国手中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即南满铁路);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

9、制之机,提出的“二十一条”;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937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4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 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在对华问题上,日

10、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5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 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长效热点问题:中俄关系(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掠夺中国的领土面积最多。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沙俄利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先后占领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地区共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9世纪

11、末20世纪初,致力于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辛亥革命时期,乘机控制外蒙古,后来又利用外蒙古独立问题,把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吞并。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华行列。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20世纪30年代,扶植王明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二战”后期,与美英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签订雅尔塔秘密协定,出卖中国的外蒙古。(3)新中国成立后,10月2日,前苏联第一个

12、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在政治上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经济上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造一百多个大中型工程项目,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经历了30年的紧张对峙后重新走向缓和与睦邻友好,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才改善。长效热点问题:中欧关系(1)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签订的条约以及产生的主要影响。(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签订的条约以及产生的主要影响。(3)改革开放后与欧盟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势头,双方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 长效热点问题:古今中外“

13、三农”问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政治制度、统治政策、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税收制度等,重农抑商政策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等等。 2表现:(1)项目具体表现和发展过程主要特点。(2)生产工具的改进。(3)水利的兴修。(4)农作物栽培、推广和引进。(5)土地的开发。(6)生产经验的积累。(7)人口的增殖。(8)历代政府的措施,等等。 3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及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影响。 4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如:古代农民土地问题: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北魏到隋唐均田制;清初更名田。等等。

14、 5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和农民的负担。如:古代春秋战国、西汉、隋唐、北宋、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和农民负担。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汉代农民负担、隋唐租庸调制、两税法(以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一条鞭法、清地丁银和摊丁入亩(两千年的人头税废除)。等等。二、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 1近代农业的发展的原因、特点和作用。 2近代与“三农”相关的思想、政策和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要求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愿望。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对土地问题的设想。 中共在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土地改革。三、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

15、四次调整(原因、内容和结果) 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发展、当前的税费改革(几千年的农业税最终废除)。 2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四、世界近现代史的三农问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1)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民的掠夺以及建立资产阶级大农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法国革命中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历程(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当时调动革命积极性的积极作用,工业革命后的消极作用。 (3)俄国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的两大措施。 (4)美国南北战争中宅地法在开发西部、促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2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政

16、策 (1)苏俄(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政策以及20世纪20、30年代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2)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的原因和负面影响。长效热点问题: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中国古代:战国时期,通过变法封建制度,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一 些统治者实行的开明政策,促进了一定时期内经济文化的繁荣。如贞观之治。 2中国现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使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成为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如工矿企业开展的民主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政治建设,调动了各方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性。如拨乱反正,平反冤案。同时,政治思想建设保障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如四项基本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