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

上传人:yoush****ohua 文档编号:89493803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模块综合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3 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甲骨上一笔一画郑重地刻下字迹。它未被时光磨蚀,反在世界记忆中安放。10月30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文明中共同的记忆。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但在百年前世界并未对中国投以同样的敬意,因为缺乏文字史料,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认为中国文明从周朝起算,而为封神演义提供

2、不朽灵感的商朝,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神话传说一类,不足为信。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文字来自商朝。因这种文字记载于龟甲与兽骨之上,便命名为“甲骨文”,中华一时为之震动。通过对“龙骨”来源的追索,中国考古学家认定,在河南安阳附近必定有殷商遗址留存。1928年,中国开始对殷墟开展发掘,除甲骨之外还出土了铜器、陶器、骨器。在历次的挖掘研究中,逐渐得出土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结论。从此以后,商朝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延伸了500多年。值得一提的

3、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仅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王懿荣先服毒后投井以身殉国。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却没有使中华文明逃脱几乎被摧毁的厄运。一百多年后,现在的中华文明已经不是坚船利炮能摧毁的了。文明的起源,承载于一片片甲骨之上。在甲骨文中,我们能看到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从甲骨上的记载能了解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的细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哪些东西被摒弃,从而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发现文明何以从中原腹地向四周扩散,发现为何在五千年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巅。

4、看起来有些笨拙的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开端,像一个小火苗,在历史中摇曳,同时又在薪火相传。无论字形如何变化,火种没有改变,文字的根基没有变。因为,祖祖辈辈传递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以文字为代表的文化,是一个文明最值得珍视的财产。有了不曾断绝的文字与文化,每个中国人不但跨越地域,彼此相连,更与五千年中的一切相连。而赋予甲骨文连绵不绝生机的,正是中国人民,是他们推动着历史发展,带动着不曾中断的文明吐故纳新,让中华文明的根系蔓延。有了来自五千年历史的得失经验,中国就有底气在不确定中搏出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不会是僵硬的文化,而是向全人类一切文明成

5、果保持开放的文化,中国文化没有门户之见,就如同生机连绵的甲骨文一样,随时准备为了自己的发展借鉴他山之石,常用常新。相信自己民族的文化,既有吐故纳新的活力,又有坚持本色的韧性精神,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自信。(选自唯一被解密的世界最古老文字在中国!“龙的传人”怎么写?,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世界远古文明的重要代表,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发现让世界认同了“上下五千年”的说法。B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虽然我国学者都认为商朝是存在的,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历史文献,我们很难向世界证实。C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考古学家由此发现了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最

6、终使得商朝由神话传说变成了历史现实。D甲骨文是中华文明智慧的开始,甲骨上详细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中我们能发现中华民族能传承不绝的原因。解析:选CA项,“让世界认同了上下五千年的说法”表述有误,第二段中说“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延伸了500多年”。B项,“我国学者都认为商朝是存在的”错误,原文只说了“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并没有对我国学者的看法做说明。D项,“甲骨上详细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起源”错误,从文中来看,甲骨文记载的是商代的“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不能说“详细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起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7、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的开头承接文章的标题,以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重大事件切入,引出议论。B文章第二段首先介绍了甲骨文被发现的意义,然后概述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以及发现者和民族的命运。C文章第三段主要从民族自身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甲骨文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D文章第四段论述了甲骨文与中国人民之间紧密的关系,总结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最后提出全文中心论点。解析:选B梳理文章内容,可以发现,第二段的开头介绍的是甲骨文被发现之前,中外对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看法差异,这是甲骨文被发现的背景。而接下来介绍的是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和意义,最后说了发现者和民族的命运。3根据原文内容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懿荣的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中华文明曾经几乎被摧毁,但最终没有被摧毁,反而走向复兴的原因。B汉字从甲骨文演化到今天的楷书、草书、行书,虽然字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没变。C以文字为代表的文化是一个文明最值得珍视的财产,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足以证明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D我们只要有了绵延“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就能够在当今复杂动荡的环境中拼搏出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解析:选D“只要就”表述绝对,从文中来看,五千年历史的得失经验是搏出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的底气,并非有了五千年的文明就能拼搏出一个新时

9、代。(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桐花满地雪小禅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

10、,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那时玲是我的密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上有泪痕。每天上学都要路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小城的桐花,已

11、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后来同学聚会,说起那时偷着去看电影。有个男生说,我那时暗恋一个女生,送了票给她,站在梧桐树下等着她,说好了七点见的,她一直没有来,真是叫我立尽了梧桐影。然后他转脸问我:你记得那里有几棵泡桐吗?我差点儿泪湿眼眶。后来,我发现我所在的城市里,教育局院里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树冠大到快要占半个院子,就一棵,在门口,枝繁叶茂。四月天里,我每天刻意去看它,今天还是花

12、骨朵,明天就开了一朵,过不了几天,满树的花全开了,一片片的花在风中摆动着。那么一树桐花,近乎招摇。可惜花期是这样短,没有几天,就纷纷地落了,落了一地,到处是大朵的花,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一枝枝伸

13、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玲很快回了短信。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14、项是(3分)()A作者叙述事件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中间有所插叙,这样使文章脉络清晰,将过去、现在的事情结合在一起,显现出“形散”但“神不散”的特点。B文章中“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与桐花形象互相衬托,本文就是通过对桐花、朋友“玲”的回忆,写出对往日时光的怀念,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之情。C画横线句对桐花的称呼从“它”到“君”的转换,是因为对桐花的描写已经丰富、饱满,“它”的形象已转变为“一直努力着”的形象,作者对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D作者当初不喜欢桐花的原因是命贱、形状也散、颜色灰败的暗和没有灵性,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解析:选DD项,“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错,应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5雪小禅散文的语言具有自然清新的特点,请结合本文举例简析。(5分)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