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苏惠渔 第十六章 定 罪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373814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苏惠渔 第十六章  定 罪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刑法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苏惠渔 第十六章  定 罪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刑法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苏惠渔 第十六章  定 罪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刑法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苏惠渔 第十六章  定 罪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刑法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苏惠渔 第十六章  定 罪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刑法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苏惠渔 第十六章 定 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苏惠渔 第十六章 定 罪(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六章 定 罪 第一节 定罪概述 第二节 定罪的原则、方法与步骤 第三节 认识错误与定罪 第四节 罪数与定罪 思考题,第一节 定罪概述,一、定罪的概念及特征 定罪是指调查、核实、确定行为的事实情况以及根据法律对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的一切活动。 (一)定罪的主体是国家的司法机关 (二)定罪的法律标准是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 (三)定罪的对象是被审理的行为 (四)定罪的活动是一个分析判断过程 (五)定罪的结论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什么犯罪,二、定罪的意义 (一)正确定罪能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诉,使有罪的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正确定罪能使刑事法律得到确证,正义要求得以实现 (三)正确定罪能使诉讼

2、活动正常进行,并为量刑奠定基础 三、定罪论的地位,返回,第二节 定罪的原则、方法与步骤,一、定罪的原则 (一)合法原则 (二)平等原则 (三)协调原则 (四)谦抑原则 二、定罪的方法 (一)逻辑推理方法 (二)分析综合方法 (三)定量定性方法,三、定罪的步骤 (一)筛选案件事实 (二)确定可能成立的犯罪范围 (三)选定适用的分则条文 (四)确定具体罪名 (五)确定定罪的其他内容,返回,第三节 认识错误与定罪,一、认识错误的概念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或者对有关客观事实存在不正确的理解。行为人的认识错误包括法律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又分为具体的事实认

3、识错误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二、法律认识错误对定罪的影响 1.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行为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其实该行为并非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2.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行为不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其实该行为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3.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在罪名与量刑上有不正确的理解。 三、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对定罪的影响 (一)对象错误 (二)打击错误 (三)因果关系的错误 四、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对定罪的影响 (一)主观方面轻而客观方面重,即行为人本欲犯轻罪,客观上却是重罪的犯罪事实。 (二)主观方面重而客观方面轻,即行为人本欲犯重罪,客观上却是轻罪的犯罪事实。,返回,第四节 罪数与

4、定罪,一、一罪与数罪的区分 二、实质的一罪的定罪 (一)继续犯 (二)想象竞合犯 (三)结果加重犯 三、法定的一罪的定罪 (一)集合犯 (二)结合犯 四、处断的一罪的定罪 (一)连续犯 (二)吸收犯,五、牵连犯的定罪 (一)牵连犯的概念及特征 牵连犯,是指犯罪的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与目的行为或原因行为分别触犯不同罪名的情况。牵连犯有三个特征: 1.必须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多个犯罪目的,则不构成牵连犯。 2.必须是其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 3.数行为之间存在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牵连关系。,(二)牵连犯的定罪 刑法总则没有明文规定牵连犯的处罚原则,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对牵连犯应从一重处罚,或者从一重从重处罚。刑法分则对牵连犯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分则条文对大多数牵连犯的处罚原则没有作明文规定。有的条文规定对牵连犯从一重处罚,有的条文规定对牵连犯从一重从重处罚,有的条文对牵连犯规定了独立的较重法定刑,有的条文规定对牵连犯实行数罪并罚。,返回,思考题 1.定罪的原则、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如何处理法律认识错误? 3.如何处理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和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4.如何区分一罪与数罪? 5.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连续犯、牵连犯的特征与处理原则是什么?,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