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线建设述略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363200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三线建设述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三线建设述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三线建设述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三线建设述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三线建设述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三线建设述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三线建设述略(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三线建设述略陈璟儒 内容提要: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用特殊的方式,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按照预定的备战和改善工业布局的目标进行的一次牵动全局的、以国防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四川作为建设战略后方基地较理想的地区自然受益匪浅。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四川的大三线建设历经了19641966年的全面建设、文革的低迷、70年代后的续建、收尾三个阶段。经过这段时间的建设,四川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打下了长期发展的坚实基础。关键词:四川 三线建设 经济发展On the Three-Line Construct of SichuanAbstract:The Th

2、ree-Line Construct is a large-scale economy construct entring on the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It was carried out by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given goal against war and the aim of improving industrys layout under given conditions in special way within given region,which affected the

3、whole situation.Sichuan,which is an ideal region as rear base of constructs strategy,is naturally benefited a great deal.From the mid-sixtie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eighties, the large Three-Line Constructof Sichuan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the period of overall construct between 1964 and 1966,the

4、 low tid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ulture Revolution and the ending of continuous construct after the seventies.Though the Three-Line Construct,the economy of Sichuan was enhanced,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Key words:SichuanTheThree-Line Construct experience and lesses目录 一、引言

5、-3二、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3三、四川三线建设的实施-4(一)施工组织、物资供应及后勤建设-4(二)工业基地的建设-5(三)交通建设-7(四)能源建设-7(五)其他建设-8四、三线建设对四川经济的影响-9五、四川三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0六、结语-11参考文献-12四川三线建设述略一、引言三线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所谓三线,是一个集军事、经济双重含义的区域地理概念。具体来说,指甘肃乌鞘岭以东、山西雁门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和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地区,它们被称作大三线,1(P547)其范围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七省区的全部或大部,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广西

6、、广东六省的西部、北部,共计约31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3。此外,各省也有自己的三线,称小三线。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四川进行大三线建设。经过这段时间的建设,四川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打下了长期发展的坚实基础。二、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五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总体上是在和平中进行经济建设的,但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使中国高层的战争之弦始终崩得很紧。六十年代以来,中苏关系从恶化到彻底决裂,美国侵略越南的步伐逐渐加深,国际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的任何外交行动都面临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当时的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几乎全在

7、苏联轰炸机一小时航程和战地导弹的射程之内,反应时间短,防御能力差;以上海为中枢的华东工业区全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和以台湾为基地的航空兵的攻击之下,一旦道路、桥梁中断,后果不堪设想。1964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是此次会议的重点。经过1961年至1963年的调整,国家基本上度过了三年灾害和“左”倾错误所造成的严重困难,经济建设的重心是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但此时严酷的国际局势,中国工业布局的弱点使毛泽东迅速作出建设三线的决断,在5月15至6月17日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多次讲话,谈的主要是三线建设问题,并在中央决策层达成了共识。此后第三个

8、五年计划的编制也主要是围绕三线建设来进行。中央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放在三线地区。但不意味着备战是建设大三线的唯一因素。1964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走出低谷,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入的条件已经具备。从中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此时也需要对三线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对中国的工业布局进行大调整,使内地工业逐步赶上沿海工业的发展水平。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因素:其一,毛泽东出于在国内反修防修的考虑,把三线建设也作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重要措施;其二,受苏联在工业发展战略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影响。2建设三线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点,而三线建设的重点又在西南地区。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指出:“我们整个工

9、业布局,必须要真正重视建设后方,搞纵深配备,战略展开。所谓后方,一个是西南,一个是西北,现在最靠得住的还是西南。”3四川作为西南大省,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四川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外国武装侵略对四川始终鞭长末及,抗战时期四川更是举世闻名的战略大后方;其次,60年代四川有7000多万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交通条件由于成渝、宝成铁路的通车已有较大改善;第三,“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已在四川安排了一些大型骨干项目的建设,四川具备了一定工业基础;第四,四川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丰富,尤其是川西崇山峻岭中蕴藏着丰富的钒钛磁铁矿,并且

10、水、煤资源具备,有较好的开发条件和建设前景;最后,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经过1962年以来国民经济的调整,四川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客观上也有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要求。因此,中国的大西南,特别是其中的四川,很自然地被列为建设战略后方基地较理想的地区。国家三线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在西南纵深地区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作为建设战略后方基地较理想地区的四川更是首当其冲。当时设想,“用三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把重庆地区,包括从綦江到鄂西的长江中上游地区,以重钢为原料基地,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械设备的基地”,“用7到8年时间,依靠攀枝花原材料基地,初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全的包括冶金、机械、

11、化工、燃料等主要工业部门的基地”。 4 (P164)同时,中央要求用几年时间在四川其他地区建设起国防科技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燃料动力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基地;为了进一步沟通西南与西北、中南的联系,适应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还要修筑成昆、襄渝等铁路干线。 本着以上蓝图,四川开始了以重庆常规兵器生产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和成昆铁路三大项目为重点(简称“两基一线”)的建设规划工作。建设好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大三线,一旦发生战争,当中国东北和华北工业基地遭到帝国主义的空袭破坏后,完全可以凭借新建的工业基地独立支撑战争,由此,四川的经济战略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三、四川三线建设的实施“1

12、964年9月1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成立了西南三线建设筹备小组。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又决定成立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简称西南三线建委。” 5 (P215)在建设西南三线建委前后,国务院有关各部都先后在四川设立了各自的指挥机构,负责本系统在西南三线建设的组织领导。为了搞好三线建设,四川省成立了支援重点建设领导小组(以后改为委员会);由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和省有关厅局负责人组成,按西南三线建委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四川的有关市、地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在组建三线建设总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的同时,四川省实施三线建设规划的工作紧张而有秩序的展开了。(一)施工组织、物资供应及后勤建设首

13、先是组织施工力量做好施工组织。中央各部包括建工、冶金、交通、铁道、水电、煤炭、化工、二机部、总后、国防科工委等,都排派出了施工队伍直接参加在四川的三线建设。除了上述专业队伍外,参加建设三线的还有从国家机关抽调的上千名领导干部,从科研单位选调的上万名优秀科技人员;从沿海内迁的数万名职工;从老工业基地和老企业调来约十几万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骨干。此外,还有数十万民工和民兵参加建设。为了加快建设速度,西南三线建设指挥机构按照国家的部署,采用老基地带新基地,老厂矿带新厂矿,老工人带新工人的“三老带三新”的办法;在施工现场建立有地方领导干部参加的现场统一指挥机构;组织民兵和民工参加三线建设。当时

14、,西南三线建设指挥机构把这种调动和组织各方力量加快建设三线的做法,概括为打好建设方面的“人民战争”。第二,在物资供应方面实行了重大改革。即打破按行政区划设置物资供应机构、按行政渠道调拨物资的常规;改为按建设布局和经济合理的物资流向设置物资供应机构,就地组织物资供应的办法。物资部在西南地区设立了指挥部,在重庆、成都、自贡、渡口(后更名为攀枝花市)等中心城市和重点建设地区设立了物资局,划分了供应范围,统一负责所辖地区内建设项目所需的物资供应。这次改革,对于保证三线建设的顺利进行起了重要作用。第三,地方全力支援三线建设。“西南三线建委”成立后,四川省各地区、市随即成立了重点支援三线建设的领导小组(委员会),以配合三线建设单位进行了选厂定点和工业布局,根据建设需要及时划拨了建设用地,积极调配重点建设需要的劳动力,组织生产供应建设需要各类物资,及时安排商业网点的建设和蔬菜生产,热情接待内迁的职工,对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福利等方面的问题作了认真的解决。至1965年6月底,已供应“粮食2100多万斤,油29万斤,蔬菜2000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