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调节与平衡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9345034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8.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调节与平衡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人体调节与平衡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人体调节与平衡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人体调节与平衡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人体调节与平衡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调节与平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调节与平衡(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调节与平衡,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组成,脑,脊髓,非条件反射:动物生下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获得 的先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 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如哭,眨眼,呼吸,吮吸,膝跳,缩手反射等。,如学习,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老马识途等。,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反射弧组成如何?,反射弧,传入神经,感受器,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感觉神经),神经中枢,效应

2、器(运动神经末梢和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2.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细胞体,突起,树突(数条):短而分枝多,轴突(一条):长而分枝少,: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中,髓鞘:套在轴突或长的树突外面,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裹着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的关系,反射之所以能够发生,是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了兴奋,兴奋沿着反射弧的五部分依次传导的结果。,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以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兴奋的传导和传递,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何种形式传导的?,(1) 神经表面

3、电位差实验:,(2)实验结论:,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的产生与传导:,(1)膜电位的变化与特点:,未受刺激时(此时的电位叫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此时的电位叫动作电位):,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2)兴奋(局部电流)的产生:,(3)兴奋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刺激,外负内正,外正内负,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就形成了局部电流。,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结构,A神经元轴突兴奋,突触小体,其内突触小 泡释放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4、,突触后膜兴奋,B神经元兴奋,(2)突触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神经纤维 上的传导,2.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结构,单向传递,特点,突触,神经冲动电信号=局部电流,特点,双向传导,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导形式,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中央沟,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书写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人脑的高级功能,(又分为许多小的功能代表区),顶部控制下肢运动,底部控制头部运动,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都由运动中枢的一定部位控制,2.皮层中的功能代表区的分布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躯体

5、运动中枢,位置: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特征:,中部控制上肢运动,功能:支配躯体的运动,3.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4.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具有左右交叉性质。,书写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S区,W区,V区,a.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言语区,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 (能看、能写、能听、不会讲话),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感觉性失语症) (能看、能写、能说、听不懂讲话),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 很少见) (能看、能听、能说、不会写),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 (能听、能写、能说、看不懂文字)

6、,(Write),(Sport),(Hear),(View),学习: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 学习与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学习与记忆功能:,永久记忆的形成,又称感觉记忆,电话号码式记忆,容量极大 近于无限,激素的调节,案例:促胰液素的发现,学术背景: 在20世纪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 比如,对“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这一问题,19世纪的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发现(资料阅读),沃泰默的实验 :,切

7、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稀盐酸,狗的上段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稀盐酸,狗的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狗的上段小肠肠腔,稀盐酸,胰腺分泌胰液,沃泰默的解释: 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的缘故,所以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假设: 这种实验现象不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实验过程: 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实验结果: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实验结论:胰液的分泌是促胰液素化学调节的结果。,制成提取液,狗静脉,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

8、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最为重要。,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的方式,这就是激素调节(hormoral regulation)。,激素调节的概念,什么叫内分泌腺?,人体内有很多分泌腺体,如甲状腺、胰腺、汗腺及性腺等,它们都具有分泌功能。 分泌的方式可分为外分泌与内分泌两种。 腺体产生的分泌物通过管道输出,并直接输送到脏器的腔道或体表,其分泌物呈液 体状的,称之为外分泌。如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胰管到小肠,汗腺分泌的汗液到体表。 内分泌

9、则是人体的一种特殊分泌方式,它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内分泌腺不具有导管,其分泌物称为激素,它们是通过血液或淋巴输送到全身的,并且在特定的部位发挥作用。如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激素,直接分泌入血,随血循环到身体的某些部位产生效应。,人体主要内分泌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腺,卵巢,睾丸,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分泌肾上腺素等,分泌雌性激素等,分泌雄性激素等,分泌甲状腺激素等,分泌胸腺激素等,其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人体内的主要激素,激素的种类,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一)含氮激素 1肽类和蛋白质激素 主要有下丘脑调节肽、神经垂体激素、

10、腺垂体激素、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以及胃肠激素等。 2胺类激素 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二)类固醇(甾体)激素 类固醇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分泌的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雌激素、孕激素以及雄激素等。,实例一:血糖平衡调节,胰岛A细胞和B细胞,B细胞,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素还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A细胞,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血糖平衡调节,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贮存于肝和肌肉中,并促进葡萄糖转

11、变为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组织,导致血糖水平下降。,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1mol/L的激素可使3106mol/L的葡萄糖迅速从糖原分解出来。胰高血糖素加速糖原分解。糖异生增强是因为激素加速氨基酸进入肝细胞,并激活糖异生过程有关的酶系。,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水平升高,血糖水平降低,胰岛的工作,工作的效果,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神经系统与其它激素参与),肾上腺素也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促进糖异生作用,抑制糖原合成,使血糖升高。,实例二:甲状

12、腺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促进新陈代高谢,使绝大多数组织耗氧量加大,并增加产热。因此,寒冷可刺激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状腺机能亢进者往往基础代谢率增高,喜凉怕热。 (2)促进生长发育,对长骨、脑和生殖器官的发育生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婴儿期。此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则会患呆小症。(3)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素的分级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体温的调节,1.体温的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2.体温恒定的原理,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产热:,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散热:,主要靠皮肤实现,体温的调节,3.体温调节的机制,(靠

13、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实现),下丘脑,与一些激素的分泌,水的平衡,糖和脂肪的代谢,体温调节,睡眠和情绪变化均有关.,(调节体温主要中枢),温度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1)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关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 皮肤立毛肌收缩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肾上腺,肾上腺素增加, 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刺 激,兴奋,垂体,TRH,甲状腺,甲状腺素增加, 代谢活动增强,TSH,(2)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关神经兴奋,皮肤血管舒张 皮肤立毛肌舒张,散热量增加,刺 激,兴奋,水的平衡,(1)血液流经肾小球,

14、从血浆中过滤出一些基本不含蛋白质的滤液到肾小囊腔中,称为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形成终尿.与原尿相比,质和量都发生很大变化.(人每天约产生180L原尿) (2)原尿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处,99%的水、全部葡萄糖、无机盐等大部分被重吸收,而代谢产物很少被重吸收. (3)肾小管、集合管除重吸收外,还有分泌作用, 即分泌H+、K+进入尿液.,尿液的形成,水平衡调节,水平衡调节,盐的平衡,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正常成年人每天要通过饮食摄入610gNa+,而且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Na+的主要排出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另外,还有极少数的Na+随汗液和粪便排出,盐的平衡,人每天从

15、食物中摄取24gK+,绝大部分被消化道吸收,未吸收的部分则随粪便排出。K+的主要排出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应注意补充钾盐。临床上常把血钾(指血清中的K+)含量作为诊断某些疾病的指标。,盐的平衡,免疫调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发挥免疫 作用的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在骨髓中成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一道防线),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溶菌酶的作用,吞噬细

16、胞的作用,非特异性 免疫,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免疫细胞的形成,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艾滋病与免疫的关系,艾滋病与免疫的关系,HIV侵染人体T淋巴细胞,艾滋病的传播方式,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与异性之间的性传播。 2.血液传播:其方式有多种,可通过(1)输入含有HIV的血液,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2)移植或接受了HIV感染的器官,组织或精液。(3)通过污染的针头经注射途经传。欧美各国已有不少因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播散的报道。静脉注射药瘾者的HIV的感染亦高,药瘾患者相互间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也是HIV的重要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由带HIV的母亲通过胎盘传给婴儿或婴儿在通过产道时感染获得。近年来,这种由母婴垂直传播的方式随着育龄期妇女的艾滋病患者的增多而日益增多。母婴传播的机率为15-30%。,抗 原,1.定义: 凡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