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质量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祖和 5-6 第5章 项目质量控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336728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PPT 页数:167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质量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祖和 5-6 第5章 项目质量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项目质量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祖和 5-6 第5章 项目质量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项目质量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祖和 5-6 第5章 项目质量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项目质量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祖和 5-6 第5章 项目质量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项目质量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祖和 5-6 第5章 项目质量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质量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祖和 5-6 第5章 项目质量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质量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祖和 5-6 第5章 项目质量控制(1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章 项目质量控制,主要内容,理解质量控制原理 掌握发现异常的方法 掌握工序能力分析方法 掌握分析原因的方法 掌握动态控制方法 熟悉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合格控制方法和质量决策方法,5.1 项目质量控制概述,5.1.1 项目质量控制概念 控制:是指为实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用的方法、措施。这种方法、措施,包括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观测,并将观测的结果与计划或标准相比较,如果所观测的实际情况与标准或计划相比有明显差异,则应采取相应对策。 控制过程无限循环,需要经历以下基本步骤: (1)选择控制对象。 (2)为控制对象确定标准或目标。 (3)制订实施计划,确定保证措施。 (4)按计划执行。 (5)跟

2、踪观测、检查。 (6)发现、分析偏差。 (7)根据偏差采取对策。,项目质量控制:是通过认真规划,不断进行观测检查,以及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来鉴定或维持预期的项目质量或工序质量水平的一种系统。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项目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控制论、系统论、概率论和统计学原理。 项目质量控制的对象:项目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工序、计划、验收、决策等一切与项目有关的要素。 项目质量控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项目质量的最优策划; (2)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异常因素的发生; (3)及时发现异常因素的存在,并采取措施加以消除; (4)正确评价项目质量水平。 项目质量控制的最终目标:保证

3、和提高项目质量。,项目的质量控制的其主要特点: (1)影响质量的因素多 (2)质量控制的阶段性。 (3)易产生质量变异 质量变异:就是项目质量数据的不一致性。产生这种变异的原因有两种:偶然因素和系统因素。 偶然因素:是随机发生的,是正常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变异称为偶然变异,这种变异对项目质量的影响较小,是经常发生的,难以避免,难以识别,也难以消除; 系统因素:是人为的,异常的。系统因素所造成的变异称为系统变异,这类变异对项目质量的影响较大,易识别,通过采取措施可以避免,也可以消除。 (4)易产生判断错误 (5)项目质量受费用、工期的制约,5.1.2 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控制论对控制所下的定义

4、是:控制,是指一定的主体,为保证在变化着的外部条件下实现其目标,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和标准,通过各种方式对被控对象进行监督、检查、引导、纠正的行为过程。 要实现控制,首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合格的控制主体;二是有明确的控制目标。 控制主体:是指承担控制责任的人员或组织。根据控制的任务、责任不同,可将控制主体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可划分为两个层次: (1)直接控制层 直接控制层,是指直接履行控制任务的人员或组织。 (2)间接控制层 间接控制层,也称之为战略控制层,是指间接履行控制任务的人员或组织。,控制目标:是指控制主体针对其被控制对象实施控制,所要达到的目的。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都必须有明确的控制

5、目标,否则就失去了控制的意义。 控制机制:在项目质量控制中可采用同态调节机制。 同态调节:就是将质量特征值保持在规定限度内的机制。 调节,是指用于将质量特性保持在一定轨道上的过程,控制系统中用于实现调节的部分称之为调节器。在调节时,不仅要将系统引入一定的轨道,而且要确定这个轨道,这就是控制。 控制有两个重要要素:一是确定系统的轨迹,即控制目标,二是用调节的方法使系统保持在这条轨道上。,在项目质量控制中,调节可分为三种类型: (1)通过消除控制对象的实际状态与标准或计划的偏差所进行的调节; (2)通过避免异常因素的干扰所进行的调节; (3)通过发现并消除异常因素的影响所进行的调节。 项目质量控制

6、系统,可以相对地分为被控子系统(即控制对象)和控制子系统(称之为控制单元)。这两个子系统通过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项目质量控制机制如图5-1所示 。,在项目质量控制中,根据被控系统全过程的不同阶段,控制可分为三类: 事前控制:事前控制,又称为预先控制或事先控制,即在投入阶段所进行的控制,实质上是一种预防性控制。如质量预控就属于事前控制。 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也称为事中控制,即在转化阶段所进行的控制,如工序质量控制就属于过程控制。 事后控制:事后控制,即在输出阶段所进行的控制,如项目交验阶段所进行的质量控制,这种控制实质上是一种合格控制。,5.2 项目质量控制方法,5.2.1 发现异常的方法 项目

7、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能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系统等是否存在异常,以便即时采用对策加以纠正。发现异常的主要方法有:直方图分析法,数值分析法,动态分析法。,1. 直方图分析法 定期(每周、旬、月、季、年等)采集一批质量数据,做出直方图,分析其图形及其与标准界限的关系,做出判断。 2. 数值分析法 对定期采集的质量数据加以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判断是否有异常。 (1) 估计总体不合格 品率 总体不合格品率是指质量数据超出允许偏差范围的百分率,其估计方法视质量数据特性(计量值,计数值),规格界限特点(双测,单测)不同而不同。,1) 计量值数据总体不合格品率的估计 计算出一批数据的均值

8、和标准差,用以估计总体均值和标准差,根据正态分布规律估计总体不合格品率:若为双侧公差,即规定了下限和上限,则总体不合格品率的估计值为:,例 测得某项目质量数据 =105mm,s=15.2mm,规定下限为95mm,上限为120mm,估计总体不合格品率。 解:,查正态分布表可得:,=0.25,=0.16,所以,P=0.25+0.16=0.41=41%,即估计总体不合格品率为41%。显然,总体不合格品率太高,说明存在异常。,若为单侧公差,即规定了下限或上限,则总体不合格品率的估计值为: 或,或,例 测得某项目质量数据 =33MPa,s=4MPa,规定下限为30 MPa,试估计总体不合格品率。 解:,

9、查正态分布表得:,所以,P=0.23=23%,=0.23,即估计总体不合格品率为23%。,2) 计数值数据总体不合格品率的估计 根据在大小为n的样本中所含不合格品数r,计算出样本不合格率,用若干样本不合格率的平均值估计总体不合格率。 即:,结论:通过对总体不合格品率的估计,可以对总体的质量状况及是否存在异常加以判断。一般来说,规定一个质量水平Pt,若总体不合格品率的估计值P超过Pt,则可判断存在异常;若P小于或等于Pt,则可判断为正常。,(2) 计算分析频率曲线偏度系数 频率曲线的偏斜状况可用偏度系数 表示。因此,通过计算分析,可对质量数据的分布情况加以判断。若 0,则曲线正偏,即偏向下限;

10、值越大,偏向程度越大;若 0或 0表明了质量数据偏向一测,说明存在异常。 3. 动态分析法 采用控制图法,分析质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以判断是否有异常。,5.2.2工序能力分析方法,工序能力:工序对项目质量的保证程度称之为工序能力。分析工序能力的目的,就是要了解该工序过程保证项目质量的功能,这是项目质量控制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1.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是工序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 稳定状态,是指按照有关标准要求提供原材料或上一道工序的加工成果,本工序按作业规程规定实施并在形成工序质量的各主要因素无异常的条件下进行。在此状态下,代表工序质量的质量特性值近似服从于正态分布。,计算工序能力的

11、公式一般为:A= 理由: 在 范围内可包括全部质量特性值的99.7%,即 几乎包括了质量特性值的整个变异范围,代表了该工序能够达到的质量水平。 如果取 ,则在此范围内可包括全部质量特性值的99.994%;若取 ,则可包括99.9994%。这当然比 包括得更全面些。但从 到 (或 ),变异范围虽增加 但所包括质量特性值的变异范围的比例却增加不多,从经济的效果考虑是不合算的。因此,为便于工序能力的量化,以 为标准衡量工序能力,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和良好的经济性。,值越大,工序能力越小; 值越小,工序能力越大。因此,提高工序能力,关键在于减小 的数值。 工序能力具有以下主要用途: (1)作为判定和控制工

12、序质量的重要指标。 (2)作为项目质量设计,工艺方案制定,检验标准的确立,设备选择等各项技术准备工作的重要依据。,2. 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指数:是指某工序的工序能力满足公差要求的程度.为了定量表示工序能力满足项目质量要求的程度而引入工序能力指数的概念。 无偏情况下的工序能力指数(Cp ): Cp表示设计公差的中心值与测定数据的分布中心一致时的工序能力指数. 有偏情况下的工序能力指数 (Cpk ):Cpk表示设计公差的中心值与测定数据分布中心不一致情况下的工序能力指数。,所谓公差中心值与测定数据分布中心一致,是指数据均值与公差中心M相重合.,当数据均值与公差中心M不相重合时,即称为公差中心与

13、分布中心不一致,此时存在一个中心偏离值 .,(1)Cp值的计算 1) 计量数据情况下的Cp值 双侧公差情况下。当同时给出某质量指标的上、下界限时,工序能力指数计算: 结合计算示例讲解., 单侧公差情况下。某些质量指标只给出上限或下限。工序能力指数计算: 各符号的意义见教材. 结合计算示例讲解.,2) 计数值情况下的 值 计数值情况下的 值计算,相当于单侧公差的情况。若以不合格品数r作为衡量工序质量的指标,以 作为标准要求,则: 各符号的意义见教材. 结合计算示例讲解.,若以不合格品率作为衡量工序质量的指标,以 作为标准要求,则: 各符号的意义见教材.,(2) 值的计算 给定双侧公差,工序质量数

14、据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M不重合,其偏离值为 。此时,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式中,所以,令,式中 k平均值的偏离度。,则 结合计算示例讲解.,3. 工序能力分析 (1)工序能力指数与不合格品率之间的关系 工序能力指数与不合格品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只要知道了工序能力指数,即可估计出不合格品率。 1) 双侧公差,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一致。设 为质量特征值超出公差上限 而造成的不合格品率;p(x )为质量特征值超出公差上限的概率,则:,式中 t标准正态分布值。 若设 为质量特征超出公差下限而造成的不合格品率,则:,总的不合格品率:,结合计算示例讲解.,2) 双侧公差,分布中心偏离公差中心。当均值大

15、于公差中心M,即分布中心偏向公差上限时,则: 式中各符号表示的含义见教材.,同理可得:,总的不合格品率:,当均值小于公差中心M,即分布中心偏向公差下限时,则: 结合计算示例讲解.,同理可得:,总的不合格品率:,(2)工序能力分析 由工序能力指数定义可知,当公差范围一定时,标准差愈小,工序能力指数就愈大。 工序能力是否愈大愈好?并非如此。因为,工序能力指数愈大,尽管对项目质量的保证程度愈高,但在经济上并非合理。因此,这就需要有一个标准。较为理想的工序能力指数是: 。 此时,若分布中心未偏离公差中心,则 ,根据正态分布可知,质量特征值落在公差界限之外的概率仅为0.006%,既不合格品率为十万分之六。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可以此为标准进行工序能力分析。,1) 时,工序能力充分满足,但应考虑其经济性,对策是: 采用控制图控制工序状态,使项目实施过程保持稳定; 若 足够大,一般 大于1.67时,可考虑适当放宽控制和检验,降低对原材料,设备等生产要素的要求,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2) 时,工序能力较为理想,允许一定程度的外来波动。对策是: 适当减少或省略质量检查工作。但必须注意控制,以使工序状态稳定。,3) 时,不合格品率在0.3%以下,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希望控制的范围。但 接近1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