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讲课要点(2012)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9273525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讲课要点(201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讲课要点(201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讲课要点(201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讲课要点(2012)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讲课要点(2012)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讲课要点(20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讲课要点(201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渔业资源与渔场要点渔业资源与渔场要点. . . . 绪论绪论 1、渔业资源与水产资源的概念 (1)渔业资源: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种 类和数量的总称。 (2)水产资源:水域中蕴藏的各种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种 类和数量的总称。 (3) 渔获资源:水域中已经达到性成熟或已达到捕捞规格的有经济价值的动植物群体。 (4) 预备资源: 水域中性未成熟或捕捞规格, 而将来可供捕捞的有经济价值的动植物群体。 2、渔业资源学定义:研究在自然环境下渔业资源的数量波动规律,以及加入人类活动后渔 业资源的数量变动规律,从而为合理的渔业生产、科学的

2、管理渔业资源提供依据的科学。 3、渔场的定义:是指在水域中有捕捞价值的鱼群(或其他水产经济动物)存在,且可实地 捕捞作业,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渔业产品的某一区域。其中能够获得高产的水域,我们又 称为“中心渔场” 。 第一章 海洋水域生产力 1、与生物生产力有关的概念 生物生产力(productivity):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或积累)有机物的能力,包括: (1)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制造有机物的 速率(mgC/m2d) 。包括: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是指自养生物 生产的总有机碳量;

3、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总初级生产量扣除自 养生物在测定阶段中呼吸消耗掉的量(呼吸作用通常估计为总初级生产力的 10%左 右) 。 (2)次级生产力(secondary productivity):除生产者之外的各级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已 经生产的有机物经同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物质(表现为生长与繁殖)的速率,也即 消费者能量储蓄率。次级生产力不分为“总”的和“净”的量。 (3)群落净生产力(net community productivity): 往往指在生产季节或一年的研究期间, 未 被异养者消耗的有机物质的储藏率。 2、生物量与周转率: (1)生物

4、量(biomass):指某一特定的时间、某一空间范围内存有的有机体的量,即个体数 量乘以个体平均质量,以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有机碳量或能量来表示。 (2)周转率(turnover rate):是在特定时间阶段中,新增加的生物量与这段时间平均生物量 的比率(P/B)。 生产力 = 生物量周转率 3、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因素:光;营养盐;温度;垂直混合和临界深度;牧食作用 4、补偿深度(compensation depth) (1)定义:太阳辐射进入海水后,随深度的增大而 减弱,当至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产氧的量恰好等 于其呼吸作用时消耗的量,这一光照强度即称为补 偿 点 ( compensati

5、on point ) 或 称 补 偿 光 强 度 (compensation light intensity) 。补偿点所在的深度 即称为补偿深度。 (2)补偿深度的影响因素:纬度、季节、日照角度、 2 天气、海况、海水浊度等。 (3)补偿深度的测定: ID=I0e-KD; ln IDlnI0-KD D=(lnI0- ln ID)/K Dc=(lnI0- ln Ic)/K 其中: ID:某一深度处的光强; I0:水表面光强; K:光线海水体积衰减系数; D :水深; Ic:补偿深度处的光强;Dc:补偿深度。 5、营养盐吸收的 Redfield 比值: C:N:P = 106:16:1 6、临界

6、深度(critical depth) :是指在这一深度以上的全部光合作用与水体中全部呼吸作用 相等(包括动物的呼吸作用) ,或者说在这个深度之上,平均光强等于补偿光强。临界深度 通常大于补偿深度, 与补偿深度上方和下方浮游植物的数量比例有关, 并取决于垂直混合的 深度。 7、现在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估算比过去高的原因: (1)初级生产的产品不仅以颗粒有机碳( POC )的形式存在,还有相当部分以溶解有机 碳( DOC )的形式释放到水中。过去的 14C 方法只测定 POC ,而 DOC 被忽略; (2) 原核和真核的超微型自养浮游生物被忽略, 有时候他们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高达 60%; 8、世界海

7、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9、新生产力概念: ()再生 N(regeneration nitrogen)或再循环 N(recycled nitrogen):在真光层中再循环的 N, 主要是 NH4+N; ()新 N(new nitrogen)源: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 N,主要是 NO3-N; ()再生生产力(regenerated production):由再生 N 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 ()新初级生产力(new production):由新 N 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 3 ()总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 再生生产力 10、 “初级生产力结构”的内涵: 初级生产力的组分结构,即不同类群生产者(

8、包括自养 微生物、各类浮游植物等)对初级生产力贡献的比例;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即不同粒 径级生产者(0.22,220,20m)对初级生产力贡献的比例;初级生产力的产品结构, 即初级生产产品中 POC,DOC 的分配比例;初级生产力的功能结构,即总初级生产力中 新生产力所占的比例(即f比) 。简言之,初级生产力的结构包括组分结构、粒级结构、产 品结构和功能性结构。 1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吸收的太阳能通过有序的食物关系而逐渐传递的线状 组合,是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通过取食与被食的关系形成的营养链锁结构。 12、 营养级: 食物链上按能量消费等级划分的各个环节叫做营养级或营养层次(tr

9、ophic level)。 13、食物链为什么不能无限加长:能量在食物链上流动时,每经过一个营养级就有一个相当 大部分的能量以呼吸作用损失, 而且每一个种群都有其存活的最小生物量, 捕食者也有其能 量最低要求量。因此无论陆地或水域食物链都不可能无限加长。营养级通常为 45 级。 14、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什么比陆生食物链长: 海洋的初级生产者和食植性动物多为 小型种类,所以大型动物多是肉食性种类,比陆地上的大型动物处于更高的营养级。 15、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 生态效率就是指从一个特定营养级获取的能量与向该营 养级输入的能量之比。实际上就是营养级之间的能

10、量传递(或转换)效率,可以用 n 营养级 的生产量与(n-1)营养级的生产量之比来表示。 第二章鱼类集群洄游及其研究方法 1.集群的定义:由于鱼类在生理上的要求和在生活上的需要,一些在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 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便共同生活的现象。 2、集群的类型:生殖、索饵、越冬和临时集群 3、集群的作用:有利于防御敌害;有利于索饵;有利于生殖;其他: Ahe(1931):增加了 对不利环境变化适应能力。Shaw(1972)、Breder(1979)等认为,从水动力学方面来看,在水 中集群游泳可以节省各个体的能量消耗, 正在游泳的鱼所产生的涡流能量可以被紧跟其后的 其他鱼所利用, 因而群体

11、中的各个体就可减少一定的游泳努力而不断前进。 Shaw(1972)认为, 将集群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只限于一种加以考虑是严重的错误, 鱼群的生存效应不是一种生物 学意义的结果,而应该是许多种生物学意义综合而成的。 4、鱼类的洄游:鱼类作周期性、定向性和集群性的长距离的规律性移动。 5、洄游类型:生殖、索饵和越冬洄游 6、溯河洄游:在海洋里生活、生长,性成熟要产卵时溯河到江河、湖泊淡水中去产卵的洄 游。如鲑鱼、鲥鱼、鲚鱼、鲟鱼、银鱼等。 7、降海洄游:指在江河、湖泊淡水中生活、生长,而在性成熟时降海到海洋中产卵繁殖的 洄游。如鳗鲡、松江鲈等 8、生殖洄游的特点:游速快,距离长,受环境影响较小;集群密

12、度大,分群现象最为明显, 通常按年龄或体长组群循序进行;在生殖洄游期间,性腺发生剧烈的变化,无论从发育情况 或体积和重量来看,前后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对生殖场所要求严格。 9、索饵洄游的特点:洄游目的在于索饵,因此其洄游的路线、方向和时期的变更较多,远 没有生殖洄游那样具有比较稳定的范围; 决定鱼类索饵洄游的主要因子是营养条件, 水文条 件(温度、盐度等)则属于次要因子;索饵洄游一般洄游路程较短,群体较分散,例如,我国 许多春夏产卵的鱼,产卵后一般就在附近海区索饵。 10、越冬洄游的特点:鱼类越冬洄游时通常向水温逐步上升的方向前进。因此,我国海洋鱼 类洄游的方向一般是由北向南、由浅海向深海进行

13、的;在越冬洄游期间,鱼类通常减少摄食 或停止摄食;鱼类只有达到一定的丰满度和含脂量,才有可能进行越冬洄游,所以鱼体生物 4 学状态是洄游的根据。 11、洄游的生物学意义:鱼类通过洄游能够保证种群得到有利的生存条件和繁殖条件 12、研究鱼类洄游分布的常用方法:渔获物统计分析法;标志放流。 13、 标志放流的概念: 是指在捕获到的鱼体身上拴上一个标志牌或作上记号或装上电子标志, 再放回海中自由生活,然后根据放流记录和重捕记录进行分析研究。 14、标志放流的意义:了解鱼类洄游移动的方向、路线、速度和范围;推算鱼类体长体重的 增长率;推算近似的渔获率和递减率以估计资源蕴藏的轮廓。 15、常用的标志放流

14、方法:体外标志牌法、体表记号法、体内标记法、生物遥测(超声波、 无线电)法、体内档案式标志牌法和分离式卫星定位标志(Pop-up Tags) 第三章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关系 1、能耐温度:是指鱼类能忍受而存活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的温度幅度;致死温度:指超 出能耐温度的范围, 在 24 小时内有 50的鱼类昏迷、 死亡时的温度; 适温指适合鱼类生长、 发育、繁殖、新陈代谢等各项生命活动的最适温度。根据很多学者研究的结果:鱼类的适温 范围要偏在最高温度一边一些。 2、鱼类生态类型温度划分标准 生态类型适温范围主要种类分布海区 冷温性510黄海鲱、鳕鱼、鲆鲽、绵鳚等34N 以北 温水性1020小黄鱼

15、、银鲳、竹筴鱼、带鱼、 绿鳍马面鲀 亚热带、 以温带为主 暖温性1525大黄鱼、鲐、蓝圆鲹、 鳓鱼、乌鲳 亚热带 暖水性2030金色小沙丁鱼、鲱鲤、 康氏马鲅等 热带、亚热带 3、温跃层:是指海洋水域中垂直方向上 水温剧烈变化的水层。 判断温跃层存在与否的标准: 浅海:T/Z0.2/m;深海:T/Z0.05/m 计算公式:D10H1/3H1/3:有效波高H1/31/n*Hi 4、渗透压:是指限制渗透作用的力量,它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以溶液冰点下降的度数来 表示。鱼类可据此分为:等渗型、高渗型和低渗型 5、风和低气压对鱼类集群和洄游的影响:大风前后鱼类容易集群,但大风往往影响海表温 度,因此集群

16、的位置一般会发生变化。 6、光照对鱼类行为的影响: 7、降水量对鱼类行为的影响:降水量往往影响海表盐度,进而影响鱼类分布位置。 8、波浪对鱼类行为的影响: 第四章海洋渔场基本理论 1、根据离基地的远近和水深渔场可分: 沿岸渔场:是离大陆比较近,水深比较浅的海岸,水深 30m 以浅 。 近海渔场:在大陆或岛屿沿岸的外侧,水深 30100m 的海域。 外海渔场:在近海渔场的外侧,一般离岸较远,水深在 100200m 之间的海域。 5 深海渔场:在外海渔场以外,一般水深 200-1000m 以深海域,在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上。 远洋渔场: 超出大陆架范围的大洋水域, 也有人将离本地甚远或穿过大洋到另一大陆架或岛 屿近海进行捕捞作业的渔场称为远洋渔场。 2、渔区的划分 (1)联合国 FAO 渔区划分方法: 内陆水域:01 渔区为非洲内陆水域;02 渔区为北美洲内陆水域;03 渔区 为南美洲内陆水域;04 渔区为亚洲内陆水域;05 渔区为欧洲内陆水域;06 渔区为大洋洲内陆水域; 北冰洋海域:18 渔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