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课程标准解读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239808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程标准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程标准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程标准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程标准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程标准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程标准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课程标准解读(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课程历史内容标准解读一、关于历史()学习模块的说明(一)确定历史()中学习专题的基本思路历史()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属于经济史的范畴。经济、政治、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吃饭、穿衣、喝水、住房,消费物质资料。要获得消费所需的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既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经济史不仅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是正确的认识政治史和文化史的钥匙。因此,在高中阶段开设经济史内容的学习专题是必要

2、的。本模块共有8个学习专题。它们依次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确定这8个学习专题,遵循了下面两条原则:1.在整体结构上,注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厚今薄古的原则。8个学习专题,既有古代史的内容,又有近代史的内容,还有现代史内容。古今贯通,有利于进行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从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8个学习专题,中国史的内容占4个,世界史的内容占4

3、个。中外关联,有利于进行跨民族跨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发现历史现象的异同点,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增进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了解和理解,从而消除民族偏见和国家偏见,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8个学习专题,古代史的内容占1个,近代史的内容占2.5个,现代史的内容占4.5个。这个比例数显示了确定学习专题厚今薄古的原则。厚今薄古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引导人们更加关注现实。这才能够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2.在内容选择上,注意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多样性、选择性的原则。用8个学习专题,描绘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演进的轮廓和概貌,难度相当大。它只能采取以点带面,靠点连线的呈现方式。每一个点就是一个

4、具体的学习专题。选点很重要、很有讲究。它必须体现上述的原则。比如古代社会的经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自然经济形态是一个带基础性的知识,必须要讲。自然经济在中国持续时间长、发展程度高,所以更具有典型性。在古代社会经济只占一个点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是恰当的。改革是现代社会的主题和特征,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在进行改革。确定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这个专题,就是以罗斯福新政为典型,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确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就是介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5、,一成一败,都具有典型性,而且还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这三个专题的确定,充分体现了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史学。以往的史学工作者注重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演变更迭,而忽视研究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的演变进化。近年来,我国史学工作者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历史特别关注,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关注社会生活成为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内容标准确定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学习专题,同样是符合上述内容选择的原则的。(二)历史()的学习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6、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是对全部高中历史课程的统一要求,必修课程历史()自然不能例外。历史必修课程设计思路是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经济的角度,沿设计思路,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也就是历史()的学习目标。首先谈谈学习历史()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要求。历史()8个学习专题

7、所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史实知识(含表象的和规律的)和理论知识(含原理的和观点的),都属于知识学习目标。如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个学习专题,它所涉及的知识点: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地理大发现导致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荷兰、英国抢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两次工业大革命及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知识学习目标。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有哪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获得哪方面的能力。历史()的能力学习目标,主要是指从经济的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孕育、成长,在运用知识的过程

8、中体现、发展。比如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个学习专题中,必然要讲到一家一户牛郎织女的小农经济这个知识点。如果在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时,有学生能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只是发生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就全国范围来讲,绝大部分地区小农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因此,当时提供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极其有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很薄弱。这就是一种从经济的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表现。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这种能力。 其次谈谈学习历史()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要求。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实物、图片、录音、录像、文献等各种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9、点进行分析、综合,最后形成历史认识,作出判断和结论,是历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也是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经济史内容的课程中,探究式学习大有作为。原因是: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史的历史资料相对丰富,尤其是近现代的经济史料很容易搜集,而且近现代史还可以通过调查、访问获得口碑史料;另一方面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生掌握很多当代史学的新方法,像历史比较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法、口啤史学方法、跨学科史学方法等等。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过程和方法学习目标是不能忽视的。最后谈谈学习历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基本国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有

10、广阔、深厚的基础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制约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阻碍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重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英明正确的。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不允许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资本主义,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理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和曲折,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为实现伟大目标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对人类社会经济所

11、做的贡献,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二、历史()内容标准分析历史()共有8个学习专题,依次分析如下:(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内容标准要求从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并从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的角度,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1.古代中国的农业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生产中,主要耕作方式是使用铁农具和

12、牛耕;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内容标准正是抓住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这两点,要求学生通过它们来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内容标准之所以注重主要耕作方式,原因是想让学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个体劳动者具备了单门独户经营农业的能力,导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内容标准之所以注重土地制度,原因是想让学生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在农业社会中,土地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

13、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像在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耕作居于支配地位,那里连工业、工业的组织以及与工业相应的所有制形式都多少带着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中国的土地可以分为可耕地和非耕地。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集中在可耕地部分。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广,产生私田。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改变了田里不鬻的传统,土地开始私有化。军功赏赐与土地兼并、买卖是私有土地来源的主要途径。秦始皇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诏书,从法律上正式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从此以后,总的趋势是国有土地

14、比例数日益减少,私有土地比例数日益增长。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特权或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往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大半,奉献给地主。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掌握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各个时期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规律,深刻地理解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一系列变革的根本原因。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生产部门。在中国,手工业源远流长,素称发达,很多独特的生产技艺和精美的产品,自古就闻名于世。内容标准规定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从古代中

15、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可以概括出它的几个特征:第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第二,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第三,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武器装备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日用品。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十分精美。第四,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16、。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其中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第五,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自秦汉时期开始,男耕女织这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已趋向典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它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就是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在大工业出现之前,制造工具的手工业生产的进步,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可以深化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认识。3.古代中国的商业商业是以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出现与发展为前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