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助词“之”的六种用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93550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助词“之”的六种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言助词“之”的六种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言助词“之”的六种用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助词“之”的六种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助词“之”的六种用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术综合版 ) 2010/09 在古汉语中,“之” 既可作动词, 又可作代 词和助词, 仔细辨析作为助词的 “之”, 可将其归 入以下六种用法。 一、 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相当于助词 “的” 这是 “之” 作助词时非常典型的一种用法。 如:(1) 古之学者 (师说) 可译为: 古代的求学者 (2) 羔羊之皮 (诗经召南羔羊) 可译为: 羔羊的皮 二、 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为定语后置的 标志 翻译时应将后置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之” 帮助定语后置有以下两种典型的类型。 1.“中心语之定语” 如:(1) 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 可译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利” 作 “爪 牙”

2、 的定语,“之” 帮助其后置) (2) 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可译为: 茫茫无边的万顷江面 (“茫然” 作 “万顷” 的定语,“之” 帮助其后置) 2.“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 如:(1) 马之千里者 (马说) 可译为: 千里马 (“千里” 作 “马” 的定语, “之” 帮助其后置) (2)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稗类钞战事 类) 可译为: 谢庄精通武术的年轻人 (“精技击” 作 “少年” 定语,“之” 帮助其后置) 三、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就是让本可独立成句的 主谓结构失去其独立性, 使其不再成为完整的句 子, 而只能充当句子的成分、 复句的分句。

3、 换言 之, 就是 “之” 字 “剥夺” 了一个主谓句独立成 句的权利, 使之 “沦为” 句子的成分。 如: “臣壮” 为一个主谓结构, 可理解为一个独 立、 完整的句子“我年轻力壮”。 但如果让其 变为 “臣之壮也”, 则此主谓结构便被 “之” 字 “剥夺” 了独立成句的权利, 只能充当句子的成 分。 如: 在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一句中, 前 四字需译为 “我在壮年的时候”, 充当了整个句子 的主语和状语。 除此之外, 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 还有 以下几种常见的功能: 1.充当主语 如: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战国策 齐策) 可译为: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是因为偏爱我 啊。(

4、“美” 为意动用法, “吾妻美我” 本构成一 完整的主谓句“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 但是 加了 “之” 在中间, 就不再独立成句, 而只作整 个句子的主语了。) 2.充当宾语 如: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 僖公四年) 可译为: 没料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 (“君之 涉吾地” 本为独立的主谓句,“之” 取消其独立性, 使其作 “虞” 的宾语, 再如 “不患人之不己知”。) 3.在复句中充当分句 如:(1) 邻之厚, 君之薄也。 (左传僖公 三十年) 可译为: 邻国的国力雄厚了, 但您的国力却 相对削弱了。(作转折复句的分句) (2)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 四年) 可译为: 如果皮都

5、不存在了, 那么毛将附在 哪里呢?(作假设复句的分句) (3) 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列子 汤问) 可译为: 即使我死了, 但我还有儿子生存下 来。(作让步复句的分句) 值得关注的是定中间的 “之” 和主谓间 “之” 的区别。 定中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 限制和被限制的 关系, 如:“夫子之文章”(论语公冶长), 定语 “夫子” 限定中心词 “文章” 所属。 文言助词“之”的六种用法 笊深圳外国语学校%陈铁军 90- 2010/09(学术综合版 ) 主谓之间则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主语是 陈述的对象, 回答 “谁”“什么” 等问题; 谓语 是陈述的内容, 回答 “怎么样”“干什么” 等问 题

6、, 如:“吾见师之出” (左传僖公三十二 年),“师之出” 短语中, 主语为陈述对象 “师” (军队), 回答了 “谁” 这个问题, 谓语为陈述内 容 “出”(出动), 回答了 “干什么” 这个问题。 这是从语法意义上进行的区分, 重点是, 我 们还需结合对语境的分析, 区别二者, 试举两例: (1)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师说) 可译为: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 地方。 这里的 “之”,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 出版社) 下册第683页注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中 间, 化句子形式为主谓短语。” 解释为取消句子独 立性。 我们可以分析下文 “所存” 的含义,“所存” 为 “所+动词”

7、 的 “所字结构”, 是一个名词性词 组, 即 “存在的地方”, 在此不可能充当谓语。 因 而将其理解为定中间的 “之”, 更符合语境。 再如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国语 越语) 一句中的 “之”, 也起同样的作用。 (2)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 城之陷, 自 远所分始, 以此诟远。(后叙) 可译为: 议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守睢阳 城, 城被攻破, 从许远分守的地方开始, 用这一 点责骂许远。 句中 “之” 字, 有人认为是定中之间的结构助 词, 译 “城之陷” 为 “城的陷落”。 但据语境细辨 之, 其一, 作者强调了他人对许远的中伤突出 “城被攻破” 这一

8、过程的主要责任在于许远, 又凸 显了睢阳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落”(“被敌人 占领” 之意) 是个已经完成的、 整体落入敌手的终 结性状态。 如果理解为 “陷落”, 就与后文 “从许 远分守的地方开始” 的说法矛盾, 而 “被攻破”, 则可理解为初始的、 部分落入敌手的状态, 正好照 应了后文的 “自远所分始”。 其二, 字典中对 “陷” 的解释,“陷” 作名词时只有 “陷阱” “缺陷” 之 义, 作动词时则有 “攻破”“陷害”“陷入” 等 义。 取 “攻破” 这一动词义, 更符合作者本意, 没 有必要多此一举, 将其理解为动词活用作名词。 依此两点, 可以判断:“城陷” 为主谓结构, “之”

9、 取消其独立性, 使其充当了 “自远所分始” 的主语。 四、 用于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 强调介词结构 这种情况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较为罕见, 在此 情况下, 虽然 “之” 的位置和主谓结构间的 “之” 的位置类似, 但两者的作用不同, 不宜把这种情 况下 “之” 的用法也视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 “主语+介词结构” 并不能独立成句, 不存在 “句 子的独立性” 之说。 如: (1) 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孟子 梁惠王上) 可译为: 我对于自己的国家, 算是很尽心了。 (2)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 不忍见其 死。(同上) 可译为: 君子对于禽兽, 见它们活着, 不忍 心见到它们死。

10、 (3) 口之于味, 有同耆也。(孟子 告子上) 可译为: 口对于味道, 有同样的嗜好。 如果去掉三个例子中的 “之” 字, 我们可以 发现,“寡人”“君子” 和 “口” 在句中充当主 语, 介宾短语 “于国”“于禽兽”“于味” 在句 中充当状语。 但有了 “之” 字,“寡人之于国” 和 “君子 之于禽兽”“口之于味” 三个 “主语+介词结构” 就一起充当了三个句子的主语。 在主语和介词结 构之间的 “之” 字, 既表提顿, 舒缓语气, 又强 调了介词短语的地位。 这种情况, 在 孟子 一书中比较常见, 试 再举几例:“故汤之于伊尹, 学焉而后臣之, 故 不劳而王”;“君之于氓也, 固周之”;

11、 “人之于 身也, 兼所爱。” 这几句都将 “之” 置于主语和介 词结构之间, 舒缓语气, 强调介词短语。 五、 用于宾语和动词之间, 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典型的形式有三种: 1.“宾语+之+谓语动词” 如:(1) 何陋之有? (陋室铭) 可译为: 有什么简陋呢? (2)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师说) 可译为: 不通晓句读, 不能解决疑惑。 2.“唯 ( 惟 ) +宾语+之+动词” 如: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 忧”。(论语为政) 可译为: 孟武伯问怎样做才是孝。 孔子说: “做父母的只为儿女的疾病担忧,(而不用为儿女 的任何其它事担忧)”。(“唯其疾之忧” 即 “唯忧 其疾”

12、的倒装,“之” 帮助宾语 “其疾” 前置。) 3.“唯 ( 惟 ) +宾语+之为+动词” 91- (学术综合版 ) 2010/09 人教版高中 语文 选修教材 中国古代诗 歌散文欣赏 ( 2005 年 6 月版 ) 选有唐代文人柳 宗元的 种树郭橐驼传 一文。文章在介绍郭橐 驼名字的由来时写道:“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 驼 。 ”教材对“偻”的注释为:“脊背弯曲,即 伛偻病。 ”笔者认为此注有误,“伛偻病”应为 “佝偻病” 。 笔者查阅、对照、分析了 辞海 现代汉 语词典 等权威工具书,它们对“佝偻病”的解 释其本相同。“佝偻病”俗称“软骨病” ,因缺乏

13、维生素 D,造成小儿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不正 常,从而影响骨骼发育而引起的婴幼儿全身性疾 病。早期可出现多汗、烦躁、好哭、食欲减退、 睡眠不安等症状,以后可有骨骼发育受障碍的现 象,如头颅骨因钙质沉着少而出现软化区,俗称 “乒乓头” ;胸骨中部向前凸出,似“鸡胸”样; 手腕环状隆起,犹如“手镯” ;下肢挛曲,呈现 “x”或“o”型腿等。 而“伛偻”是指腰背弯曲,多指老年人腰背 弯曲,但不能组合成词语“伛偻病” 。欧阳修 醉 翁亭记 中有“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人游 也”的句子,其中的“伛偻”指老年人腰背弯曲, 具体指代老年人。 教材注释中的“伛偻病”应改为“佝偻病” 方妥,建议教材修订时予以

14、修正。 有 “伛偻病” 吗? 语言现象 ? 笊广东肇庆中学吴先进 如:(1) 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 可译为: 其中一个学生, 非常专心, 只听弈 秋 (的教导)。 (2) 唯仁之为守, 唯义之为行。(荀子不 苟) 可译为: 只遵守仁道, 只践行道义。 “之为” 二字, 帮助 “弈秋”、“仁”、“义” 三个宾语置于动词 “听”、“守”、“行” 之前。 当然, 我们要辨明 “之为” 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如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道德经) 中的 “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为” 则需解释为动词。 六、 补足音节, 使语句音节匀称 作音节助词时, 一般也有以下三种典型的

15、形式: 1.用于专有名词和表类别的名词 ( 类名 ) 之 间,补足音节 如:(1)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可译为: 连魁父山都不能有所损害。 (2) 怒而触不周之山。(淮南子天文训) 可译为: 愤怒地碰撞不周山。 这两例中,“魁父”“不周” 是特定的专用 名词,“丘” 与 “山” 为表类别的名词, “之” 字置于专名和类名之间, 补足音节。 2.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补足音节 如:(1) 余扃牖而居, 久之, 能以足音辨 人。(项脊轩志) 可译为: 我关着窗住在屋子里, 时间久了, 能依据脚步声判断是谁在屋外走动。 (2) 顷之, 烟炎张天。(资治通鉴 卷六十五) 可译为: 一会儿,

16、浓烟和火焰布满天空。 这两例中,“久”“顷” 二字都是时间副词, “之” 将二者补足为双音节词。) 3.用在动词之后,补足音节 如:(1) 填然鼓之。 (孟子梁惠王上) 可译为: 咚咚咚地击鼓 (这个 “之” 易被理 解为代词, 但 “鼓” 应译为 “击鼓”, 所以 “之” 为衬音字。) (2) 沛公欲王关中, 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 之。(史记项羽本纪) 可译为: 沛公想 (在) 关中称王, 让子婴担 任宰相, 全部的珍宝都被他占有了。 综上所述, 文言助词 “之” 字既可作结构助 词, 又可作音节助词和语气助词; 既可放于定中 之间、 主谓之间, 又可以放于动宾之间、 主语和 介词之间, 具体起何作用, 需依语法、 语境要素 进行辨析。 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