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防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沅江 第7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190055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与防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沅江 第7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沅江 第7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沅江 第7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沅江 第7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沅江 第7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与防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沅江 第7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与防护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沅江 第7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作业环境的评定 一、接触评定的概念 二、接触评定的方法 三、职业卫生调查 四、生物监测 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检测 一、检测的要求和规范 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三、作业场所物理因素的检测,第七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作业环境评定的目的是通过作业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分析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浓度)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估计作业者的接触水平,为分析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提供依据;了解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劳动卫生标准要求;检查预防措施效果;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作业环境评定的核心是接触评定

2、。,第一节 作业环境的评定,接触是指作业者接触某种或某几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过程。接触评定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劳动者所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目的是估测某职业人群(如接触某化学物的职业人群)或者个体接触该职业有害因素的情况和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效应指标的测定提出职业有害因素作用的接触-反应关系,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和推荐最大无作用水平提供可靠的依据。,一、接触评定的概念,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评定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接触人群特征分析,如接触人群的数量、性别、年龄分布;接触途径及方式评定,如鉴定有害因素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及接触的时间分

3、布;接触水平的估测,包括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实际进入机体的量,通常通过对作业点有害物质浓度定点采样监测和对接触的个体采样监测初步反应接触水平,通过测定机体内吸收的量较准确地反应接触水平。除了通过作业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的资料来估算接触水平外,还应注意其它方式的接触,如食物、饮水及生活环境等。,有关接触评定的内容见图7-1所示。,询问调查不仅可为分析接触人群的特征提供依据,而且通过询问调查获得的有关健康效应的信息是接触评定的重要依据,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方法。询问调查的内容包括职业史、接触人群特征、接触方式、接触途径、接触时间等。,接触评定的方法包括询问调查、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3种。,二、接触评定

4、的方法,1.询问调查,针对劳动者作业环境的特点,环境监测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分析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 由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及外界环境条件及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影响,生产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具有(种类的)多样性、(接触的)变动性和间断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深入现场详细了解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存在的形式、形态和浓度(或强度)等,仔细观察并记录作业者的操作过程、活动范围、接触途径及接触时间等,以便分清主次,确定评定对象。,2.环境监测,(2)确定监测对象和拟定监测方案 根据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点,应深入现场调查,确定主要监测对象,拟定监测方案。确定监测对象时应考虑如

5、下信息:企业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反映;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应特别注意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序;毒理学资料,即通过查阅毒理学资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以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如危害性较大的农药和某些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应重点监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如调查表明存在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关系,则应着手建立监测体系,拟定监测方案,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期及监测记录表等。,(3)接触水平的估计 接触水平的估计,是接触评定的重要环节。目前,多采用区域采样所测得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及波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平均值的计算和表达随测定值的分布特征而异。如果测定值

6、的分布较集中,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时,可用算术均数表示;但生产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测定值往往相差几倍或几十倍,呈倍数关系或偏态分布,则应该用几何均数表示;有些情况下,出现个别较大值或较小值或一侧无确切值时,可用中位数表示。若生产过程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断的,或作业者在一个工作班内要参加多种操作过程,估算接触水平时则要采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但这些计算只能是接触水平的粗略估计,因为接触者的实际吸入量不仅取决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还与吸入空气的量及有害物质的吸收系数有关。所以,接触水平估计最好增加生物监测评估。,(4)作业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和保管 作业环境监测所得资料应根据

7、卫生标准和法规,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及时整理分析,对所观察的有害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在不同车间、工种和不同时间的分布,作为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并供动态观察和前后对比之用。根据卫生部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测定年报表规定,资料整理时常用的统计指标有: 测定点合格率=(合格点数/实测点数)100% 尘毒浓度测定点超标倍数=测定点实测浓度值/国家卫生标准浓度值-1 测定率=(实测点数/应测点数)100% 作业环境监测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应建立定期的监测和登记制度,并根据监测结果提出改善措施,且应将综合评价的结果定期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由于环境监测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接触者机

8、体内有害物质的实际吸入量,接触评定时还必须采用生物监测的方法。实际工作中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最好二者并用,以发挥其互补作用,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全面评价。,3.生物监测,职业卫生调查是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识别和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步骤。其重要目的是了解工作场所劳动过程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性质、质量浓度(强度)、频数分布、变化规律、劳动条件,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摸清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状况,分析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和提出治理规划,为制定职业卫生标准和有关法规提供依据。,三、职业卫生调查,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职业卫生调查可分为工作场所劳动

9、卫生调查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两类。前者主要以职业工作场所的劳动卫生情况为调查内容,它又分为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和事故调查等。后者主要以职业人群为调查对象,偏重于研究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健康的损害。本节主要阐述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的内容,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将另节描述。,1 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单位概况,如单位名称、地址、性质、人数、职业分布、接触人数、机构设置、产品种类等;主要有毒有害原材料、产品、中间产品和仪器设备;工艺流程;主要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如工作地点环境微小气候、工作量、接触量、工种、布局、卫生条件等;劳动组织及班次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人数;作业环境及接

10、触者健康状况;防护设备和使用情况;卫生保健和卫生情况等。,(一)劳动卫生调查的基本内容,2 专题职业卫生调 专题调查是根据调查任务来源及目的要求对某一系统或某一有害因素的劳动卫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在所辖地区内存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应考虑进行专题调查:某一系统(行业)在所辖区内所占比重较大;某一有害因素的危害性较突出,接触人数较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而出现新的有害因素者;已有的有害因素出现新的职业性病损者等。专题调查的目的在于探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影响,或就其它具体问题(如病因探讨、患病率分析、早期监测指标筛选、预防措施效果评价和卫生标准研制或验证等)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其调查项目可视实

11、际需要加以选择。,3 事故调查 该项调查常属计划外应急性调查。发生急性事故性损害(如急性中毒事故)时,劳动卫生医师应会同临床医师参加抢救;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厂矿医院或诊所)应按职业病报告办法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部门报告;并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可能发生事故的有害因素,结合中毒者的临床表现等查明事故发生原因,提出治疗、预防对策,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故。,除事故调查外,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与专题调查的工作步骤基本相似,但后者常需更为周密的安排。典型的劳动卫生调查大致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等三个阶段。,(二)职业卫生调查的步骤,1 准备阶段

12、 (1)制订计划 (2)查阅文献 (3)拟订表格 (4)选择对象 (5)试点调查,2 实施阶段 在试点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按调查计划,全面展开工作。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最好制订调查工作手册,内容包括调查员工作须知、调查项目的各项标准及操作规程等,调查员必须严格遵守调查工作手册中所定的各项规章。专题调查组要建立各级分工负责的组织网络,如由项目负责人现场调查督导人调查员、摘抄员、检验员组成的三级工作网。随时抽查原始记录,及时复核补漏,汇总和整理调查资料。此外,尚需掌握工作进度,注意工作中的密切配合与协调,确保按质按量如期完成调查任务 。,3总结阶段 (1)资料整理与统计分

13、析 (2)调查汇总 根据调查结果,写出全面总结,向调查企业和有关上级部门汇报。报告应针对所发现的问题,作出卫生学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建议,力争把通过调查所得到的科学结论,反馈到企业劳动卫生工作中去。 (3)论文撰写 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应结合调查发现,进一步复习有关文献,深化感性认识,把调查报告提炼成一篇或几篇科学论文。,生物监测是指“定期(有计划)的检查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这里应强调的是生物监测必须定期、系统而连续地进行。监测的内容不仅是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

14、物的含量,且应包括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监测的目的是了解毒物进入机体的相对量及其生物效应剂量,并作出评价,为控制和降低人体接触水平,为预防职业危害提供依据。,四、生物监测,(一)生物监测的概念和意义,生物监测按照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在体内的转归可分成三类,各类之间具有相关性,但各有其特点。 1.生物材料中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呼出气中毒物含量的测定 2.生物效应指标的测定 3.活性化学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得产物量的测定,(二)生物监测的分类,一、检测的要求和规范 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三、作业场所物理因素的检测,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检测,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是识别职业危害因素的一个重要

15、手段,是利用现代检测、检验技术真实、准确地反映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强度(浓度)及分布情况,为职业病危害定性、定量评价提供科学技术依据。按检测方法可将其分为经常性检测、预防性监督检测和事故性检测等三类。经常性检测指按监测方法中统一规定的选取原则确定测点后,进行长期的定时定点的监测,以便观察有害物质对生产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规律,评价作业环境的好坏和对工人健康造成职业危害的严重性;预防性监督检测是在新建、改建、扩建企业的设计和竣工时,对其劳动卫生防护设施的效果进行监测及评价,看其是否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事故性检测是在作业现场可能或已经发生有害因素污染的事故时,通过检测预测事故发生

16、的可能性,或确定事故污染的范围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等。按检测内容,它又可分为物理因素检测和化学因素检测等。,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检测,在职业病防治法及配套规章中,国家已经明确规定需要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同时要求:用人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应纳入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计划,指定专人负责,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应制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该计划内容应包括:作业场所名称;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检测单位;检测频次及计划检测时间;管理责任人等。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应委托依法设立并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范围、检测与评价技术水平、技术服务费用等,并要注意与选定的技术服务机构签订技术服务委托协议书。,一、检测的要求和规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采样与检测规范与标准进行。现行的主要采样与检测国家规范或标准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