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182060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52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成都龙泉中学成都龙泉中学 20162016 级高三(上)级高三(上)1212 月月考试卷月月考试卷 语语 文文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本试卷分为第本试卷分为第卷(阅读题)和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写在答题卡上。 2 2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7070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2、35(35 分分) ) ( (一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9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 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西方有人赞美 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 ,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 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 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

3、 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 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 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那就是“讹” ,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 正面翻过去的“翻” ,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 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 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

4、、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 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 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2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 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 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 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 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

5、也破坏原作 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 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 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乱猜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 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 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 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 ,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

6、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 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 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 ,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使原作“投胎转世” ,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味。 B. 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 C. 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 D. 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

7、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 B. 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C. 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D. 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 “讹” “媒” “诱”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3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 B. 文学翻译的所谓“媒” ,就是通

8、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 林译小说的“讹” ,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 D. 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 (二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414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哨兵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 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 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

9、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 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 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 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 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 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

10、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 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 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 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 4 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 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 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

11、没有 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 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 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 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 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 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

12、要用 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 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 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 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 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

13、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 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B.小说开头只一句,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 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 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5 5.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5 分) 6.小说中划线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三)实用类文

14、本阅读(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陈志华,1929 年秋生于浙江宁波,18 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后成为建筑学专家。 20 世纪 80 年代,陈志华到意大利访问,当地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研究一条有 700 多年历 史的巷子,并由市政府出资出版了十几本专著,而我国乡间大量的珍贵建筑成片成片地在“城镇建 设”中倒下,这对陈志华的触动很大。他开始呼吁保护大型建筑形式之外的传统建筑。此时,整 60 岁的陈志华觉得再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来不及了。 陈志华说,散落于乡土民间的老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

15、、小 桥,都是值得保护传继的文化承载物,它们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关系、文化活 动的沉淀,是用石头和木头构建的中国人生活史,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暮年变法”是学术研究的大忌,但是陈志华从研究最洋的外国建筑,义无反顾地转向乡土建 筑。从 1989 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组,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 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在民居和乡土建筑 领域开辟了新局面。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 景中,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注重研究它们与历

16、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 乡土建筑研究组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他们采取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对村落进行个案研究, 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测绘、摄影、征集、访问、参与,他们 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乡土建筑时,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是当地官员的阻挠。在浙江某市,曾有当地副市长亲 自到村里,驱赶陈志华带领的清华师生,愣说他们是美蒋特务,并要求食堂不得卖饭给他们,旅馆 不得给他们地方住,让他哭笑不得。1993 年,陈志华因长期看微缩胶卷资料,右眼视网膜前后两 次脱落,但陈志华却说“情绪很快乐,没有一丝哀怨” 。乡土建筑的研究得不到各方的支持,面对 6 经费不足的问题,陈志华只好放下学者的自尊,自己去找钱。陈志华无意之中探索出一条维持乡土 建筑研究的方法:先预售版权给台湾方面,拿到预支的稿费来支付调研开支。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 、 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等一系列著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通过陈志华们的不断呐喊和著书推介,1996 年以后,一些地方开始认识到乡土建筑的价值, 1999 年,安徽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