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8届高三(高补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162727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7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8届高三(高补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2018届高三(高补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2018届高三(高补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2018届高三(高补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2018届高三(高补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8届高三(高补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8届高三(高补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河北定州中学河北定州中学 201720172018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四年级高四年级 历史试卷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等人于 1936 年在广西百色等 12 县选择了 78 家农户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是:78 家的农作物收入平均每家为 147 元,而手工业收入平均每家为 3.5 元。这主要反 映了 A. 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很不平衡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极小 C. 农户经营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D. 广大农民固守土地、手工业落后 22下表选自某历史著作归纳的历史史实,这些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1945 国际货币

2、基金组织建立90 年代中国经济以年均 10%的速度增长 50 年代和 60 年代大公司重新掌握日本经济90 年代后期印度和巴西的经济高速增长 1971 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问世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1980-1987 年大多数拉美国家收入下降2000 年中国互联用户达 3000 万人 1982 年墨西哥拖欠国家债务2001 年恐怖分子袭击组约世界贸易中心 2 A. 美苏“冷战” B. 世界政治多极化 C. 区域经济一体化 D. 经济全球化 3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概。 ”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沿的 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教了它。 ”罗斯福在“挽救”美国

3、的过程中 A. 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 B. 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C. 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 D. 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 4 “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 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 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 满足战争需要 B. 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C. 推动农业发展 D. 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5马克思在评价巴黎公社时说,它“不过是在例外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的大多数 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 。其评价反映出巴黎公社发生时

4、 3 A. 马克的条件还不成熟 D. 马克思没有对公社亲自指导 6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三角贸易口的急剧下降 B. 加快了美洲各地的开发速度 C. 引发了全球人口的迁移热潮 D. 增加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7宣传画具有明显的时代路印。下图是新中国在某一时期发行的宣传画,它表明当时 4 A. 中国工业化建设稳步前进 B. “大跃进”运动引发了浮夸风 C. 中国国防的发展举世瞩目 D. 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成效显著 8史载,自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 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 是

5、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 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9有学者认为:“日本在中国的失败与拿破仑皇帝在伊比利亚(西班牙) 的失利并无二致,其失 5 败源于西班牙和大英帝国的良性互动都是“槌钻战术的胜利。 ”与此相符合的“日本在中国的失败” 原因是 A.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毛泽东论持久战思想的指导 C. 美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与援助 D. 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 101803 年,美国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 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

6、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 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据此,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A. 国会立法须经最高法院审查方能生效 B. 最高法院成为美国国家权力机构中心 C. 最高法院由此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 D. 三权分立与制约平衡的机制开始确立 11两汉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 “今文经”指西汉初年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 记录下来的经籍。 “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 经籍。但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二者斗争激烈。其实质是 A. 儒学独尊,利益之争日趋激烈 B.

7、 秦代焚书,儒家经典真伪难辨 C. 时代发展,隶书成为官方正书 D. 传承中断,五经内容差异 12恩格斯曾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 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 ”这表明 A. 共和国宪法利益 D. 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建立 13英国某记者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 ”该记者的看法 A. 揭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 B. 反映抗日政权具有人民民主性质 C. 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 D. 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141930 年 2 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

8、工人罢工、 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B. 能从时局出发作出正确决策 C. 领导了一系列“反围剿”斗争 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5宋代乡村社会出现“父祖有虑子孙争讼者,常欲预为遗嘱之文” “乡党邻里不相存恤,惟争财 竞利为事,鞭笞流血而不知止”的现象,富民筑学馆, “延四方名士,特以教其家与一乡子弟” , “以力田课僮仆,以诗书训子弟,以信义服乡闾” 。材料反映宋代 A. 富民兴办义学有助于乡村教化 B. 富民兴办义学是为了素质 16唐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韩愈以辟佛为己任,作谏迎

9、佛骨:“事佛求 7 福,乃更得祸” 。材料可反映 A. 佛教思想在唐代取得统治地位 B. 韩愈和唐宪宗宗教信仰发生冲突 C. 佛道思想并用有助于教化老百姓 D. 传统儒家思想在冲击中力求振兴 17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 、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 、生来就恶并 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 。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A. 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B. 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 C. 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 D. 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 18韩非子提出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的思想。下 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

10、是 A.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 “主妾无等,必危嫡子” 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19下图是刊登在明治二十八年 3 月 23 号团团珍闻上的一副名为春帆楼会议的漫画(图中 人物为日本国民,春帆楼为中日条约签订地点)。该漫画主要反映了 8 A. 马关条约受到日本国民的高度关注 B. 日本上层人士支持日本政府侵略中国 C. 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D. 入侵中国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一步 20有学者在评价某启蒙思想家时说:“他对英国政制的阐述是错误的,因为他基本上把它说成是国 王、议会和法官之间的权利平衡,而实际上辉格党寡头政权操纵着国家。 ”

11、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A. 伏尔泰 B. 孟德斯鸠 C. 卢梭 D. 康德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21有学者认为,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 ”以此观 点来审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颇为有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他们的出身,也都是经由地方选举而来。并 不是由其血统上和皇帝以及前任大官有什么关系才爬上政治舞台。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 子而获

12、入仕途。这一情形,直从汉代起。我们可 9 以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 的政府” ,即士人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 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 毓行者,咸出于是。 (唐)沈既济词科论并序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

13、识,分析汉代形成这种政治现象的 制度因素。依据史实,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无偏颇之处?试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得到哪些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 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 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 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 “中国热

14、” 。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 10 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的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 中国自然神学论 。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 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地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 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 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 版后引起了思

15、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 风俗论是伏尔泰的 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秦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 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 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 摘编自张西平18 世纪的“中国热”告诉我们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进展” 的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莱布尼茨、柏应理、伏尔泰等推进“中国热”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 说你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的看法。 11 12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DDADC DBBAC AADAA DCAAB 21 (1)血缘;门第;等级。 (2)认识:自汉代起,知识分子成为官僚主体(或读书人组成政府、形成士人政府) 。 因素:实行察举制;兴办太学。 偏颇的理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