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10月大联考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161696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10月大联考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10月大联考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10月大联考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10月大联考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10月大联考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10月大联考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10月大联考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10月大联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如图为我国春运期间各省区(不含港澳台地区)人口流出、流入首位流(单纯基于一省人口的总流出或总流入的强度)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的粗细代表流入和流出强度。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 图示反映出影响人口首位流指向的主要因素有空间距离交通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地形阻隔A. B. C. D. 2. 图中甲、乙两省(区、市)分别是A. 山西、青海B. 广东、安徽C. 云南、北京D. 山东、内蒙古3. 该图说明A. 历史因素对人口流动首位流的影响最大B. 东北地区流入首位流地域分布最为复杂C. 河南流出人口流向浙江的最多D. 全国各省区流出首位流主要指向北京

2、、天津、上海【答案】1. C 2. B 3. C【解析】【1题详解】图示反映出口首位流指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等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而且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因此影响人口首位流指向的主要因素有空间距离、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方式、地形阻隔不能从图中读出,实际中也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据此选C。【2题详解】图中甲、乙两省分别是人口流入区、人口流出区,因此应分别对应经济发达与经济落后区域,结合选项选B。【3题详解】该图说明,经济因素对人口流动首位流的影响最大;东北地区流入首位流地域分布基本是周边地域或环渤海地区,并不复杂;河南流出人口流向浙江的最多;全国各省区流出首位流主要指向广

3、东、上海、北京,据此选C。【点睛】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读我国长江经济带茶园面积(左图)和茶叶产量(右图)空间格局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4. 据图判断A. 2014年,四川茶叶单位面积产量低于贵州B. 与1984年相比,2014年云南茶叶单产大幅度提高C. 1984-2014年,湖南茶叶产量持续下降D. 1984-2014年,浙江茶园面积逐年上升5. 1984-2014年,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重心的转移方向大致是A. 西南B. 西北C. 东北D. 东南6. 1984-2014年,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重心转移的原因有东部自然条件优越 国家政策导向 西部生态环境良

4、好 西部生产成本低于东部A. B. C. D. 【答案】4. B 5. A 6. D【解析】【4题详解】由图可知,2014年,四川茶叶单位面积产量低大于贵州;与1984年相比,2014年云南茶叶单产大幅度提高;1984-2014年,湖南茶叶产量稳中有长;1984-2014年,浙江茶园面积波动上升,据此分析选B。【5题详解】图中显示,1984-2014年,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重心由湖北、浙江、安徽等地向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转移,故茶叶生产重心的转移方向大致是向西南方向,据此选A。【6题详解】1984-2014年,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重心转移的原因有国家政策鼓励西部发展茶叶等优势农产品,西部生态环境良

5、好且西部生产成本低于东部;东部自然条件优越不是茶叶重心转移的原因,据此选D。早期的沙漠公路大都沿绿洲上的城镇布局。近年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腹地修建了数条南北向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读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公路和防护林网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7. 建设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决定性因素是A. 自然条件、科技水平B. 经济因素、科技水平C. 政治因素、自然条件D.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8. 对沙漠公路破坏性最大的自然威胁来自A. 风力侵蚀B. 风力沉积C. 地基沉降D. 物理风化9. 为减轻流沙对沙漠公路的破坏,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 在公路两侧挖沟阻沙B. 在公路两侧喷洒塑胶固沙C. 在公路两侧建

6、玻璃挡风墙D. 拓宽公路两侧的防风植物带【答案】7. B 8. B 9. D【解析】【7题详解】现代交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但建设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需要克服苛刻的沙漠环境,需要防暑防风防沙等等,这就对铁路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依靠科技,因此,建设该公路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素、科技水平,选B。【8题详解】对沙漠公路破坏性最大的自然威胁来自风力沉积,该破坏可以直接摧毁路基甚至导致公路被掩埋,交通中断。地基沉降、物理风化一般是在大量冻土分布区需要克服的现象,并不是沙漠公路需要面对的最大的自然威胁。据此分析选B。【9题详解】沟谷地势低,在公路两侧挖沟阻沙对大风沙几乎没有作用

7、;该地是沙漠地区,风沙天气常见,流沙更是常见,在公路两侧喷洒塑胶固沙效用不大;在公路两侧建玻璃挡风墙根本不能抵御大规模的风沙;但拓宽公路两侧的防风植物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流沙对公路的威胁,相对比较实用、合理,选D。【点睛】荒漠化的原因与防治(1)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

8、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2)荒漠化的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整治模式: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3)治

9、理措施和经验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读某城市用地平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0. 导致图示两市场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二者对地价要求不同 对商品类型的要求不同 对市场距离的要求不同 对顾客的要求不同A. B. C

10、. D. 11. 随着电商的普及A. 市场规模将会扩大B. 市场将会逐渐消失C. 市场利润将会扩大D. 市场可能渐趋衰落【答案】10. B 11. D【解析】【10题详解】大型零售市场与大型批发市场相比,二者均需占地广,但二者对地价要求不同、对市场距离的要求不同、对顾客的要求不同,因此二者的位置选址有所不同,但二者对商品类型的要求没有明显的差异,据此选B。【11题详解】随着电商的普及,消费者更多地将会与供应商挂钩,省却了中间商,大量业务将通过商家与用户直接联系,因此原有的大型商场将会削弱,大型批发商场受冲击更大,可能会更趋衰落,也就是市场规模将可能会缩小,市场可能渐趋衰落,据此选D。读世界局部

11、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12. 图中P地降水量较南北两侧多的原因是受海洋气流影响较大受西北季风影响大位于山地的迎风坡距海洋较近A. B. C. D. 13. 造成M、N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有A. 地形、纬度、大气环流B. 地形、洋流、纬度C. 洋流、纬度、大气环流D. 洋流、地形、大气环流14. 图中T处为沙漠,而S处降水更少却没有形成沙漠,其原因是S处A. 距海近,地下水水位高B. 位于自流盆地,地下水丰富C. 有河流流经,农业发达D. 对自然植被的保护力度大【答案】12. C 13. A 14. C【解析】【12题详解】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亚地区,区域降水主要来自西南印度

12、洋上,以西南季风的形式影响该区域。P地位于印度西南部,地势较高,海洋水汽受到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其南北两侧丰富,据此选C。【13题详解】MN两地降水迥异,分别形成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该现象既因二者的纬度不同、大气环流不同,也与二者的地形差异有关。N地受大陆气团影响大,N地受海洋、西南季风影响大,N地地势低,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M地地势高,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地形雨丰富。据此选A。【14题详解】图中显示,T处为沙漠, S处虽然降水更少但有印度河及其支流等河流流经,农业发达,所以没有形成沙漠,S处降水少,地下水水位不高,地下水不丰富;地表植被少,历史上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很大。

13、据此分析选C。在北太平洋的东北部存在一个面积巨大的“垃圾岛”(如图),这个“垃圾岛”由大量塑料瓶、塑料袋、废弃渔网、绝缘材料和微小的塑料残片组成,其中最多的是废弃的渔网。“垃圾岛”呈顺时针方向在原地缓慢转动。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5. 推动“垃圾岛”呈顺时针缓慢转动的动力主要来自A. 海底岩浆活动 B. 地球公转运动C. 盛行风和洋流 D. 海洋潮汐16. 下列四国中,对图中“垃圾岛”贡献最小的国家是A. 中国 B. 美国C. 印度 D. 日本17、消除“垃圾岛”合理措施是A.强力驱散B.再生资源化C.收集掩埋D.就地燃烧分解15. C 16. C 17.B【解析】【分析】考查环境保护相关知识

14、。【15题详解】可以看出垃圾岛位于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地区,刚好受到盛行风和中低纬洋流的影响,与洋流方向一致。正确答案选C。洋流是北太平洋暖流和阿拉斯加暖流,盛行风主要是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与海底岩浆活动、地球公转运动、海洋潮汐无关,ABD错误。【16题详解】北太平洋海域,是环太平洋国家均有可能参与“贡献”,所以只有印度贡献最小。印度位于印度洋地区,正确答案选C。中美以及日本都位于环太平洋地区。【17题详解】垃圾资源化是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的环境的有效措施。【点睛】对如此巨大的垃圾岛不能采用强硬的处理办法,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资源再生利用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18. 图中地区发生火山喷发至

15、少有A. 2次B. 3次C. 4次D. 5次19. 该地质构造图出现在下图中的A. a与小北山之间B. b与北区火山之间C. c与南区火山之间D. d与六棱山之间【答案】18. C 19. C【解析】【18题详解】由图可知,火山碎屑岩层有4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据此可以判断有4次火山活跃期,据此选D。【19题详解】据图,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显示该地一侧为火山,另一侧有沉积岩且为湖相沉积层与火山碎屑岩的交错沉积层,因此该地质构造一侧临山一侧临湖,C选项符合要求。【点睛】据图分析出火山碎屑岩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的层次有4层,同时,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显示该地一侧为火山,另一侧有沉积岩且为湖相沉积层与火山碎屑岩的交错沉积层,因此该地质构造一侧临山一侧临湖,据此分析解答即可。卫星图像显示,格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