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89157124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专题2浦东新区三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5题(13分)送夏进士序龚自珍乾隆中,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上曰:“是胡害?朕亦一书生也。”大吏悚服。(甲)是其炳六籍、训万世矣。嘉庆二十二年春,吾杭夏进士之京师,将铨县令,纡道别余海上。相与语,益进,睟然愉,谡然清,论三千年史事,意见或合或否,辄咍然欢。余曰:“是书生,非俗吏。”(乙)海上之人以及乡之人皆曰:“非俗吏!”之京师,京师贵人长者识余者,皆识进士,亦必曰非俗吏也。虽然,固微窥君,君若惧人之訾其书生者,又若有所讳夫书生者,暴于声音笑貌焉。天下事,舍书生无可属。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已而讳之耶?且如君者,虽百

2、人訾之,万人訾之,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噫!以书生之声音笑貌,加之以拙,济之以回护,终之以失所据。(丙)果尔,则进士之为政也,病矣!新妇三日,知其所自育;新官三日,知其所与(丁)予识进士十年,既庆其禄之及,于吾里有光,而又恐其信道之不笃,行且一前而一却也。于其行,恭述圣训,以附古者朋友赠行之义。(有删改)【注】炳:光明,显著。铨(qun):这里指去吏部听候选派授职。自育:自我修养,道德教育。与:心许,赞同。这里指政见、主张等。21.第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1分)A.则B.且C.以D.为22.下列对第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2分)A大吏因为囿于书生之见而看不起其下属。B皇帝信任书生,对大吏的做法不以为然。C皇帝曾经也是书生,这使大吏肃然起敬。D皇帝的说法英明,可彪炳史册传扬万代。2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甲、乙、丙、丁四处,合理的位置是()。(2分)呜呼,大哉斯言!A.甲B.乙C.丙D.丁24分析第段的行文思路。(4分)25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21(1分):C22(2分):B23(2分):A24(4分)先写夏君像是担忧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在言谈神色之间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1分);然后写真正的书生是可以托付国家大事,这样的人不必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1分)。接着说像夏君这样

4、的人,即使有许多人诋毁他,他也难以有像俗吏那样的行为(1分)。最后说如果极力为自己辩护,一定会弄得书生和俗吏都做不像,最终在治理政事上陷入糟糕的境地(1分)。25(4分)对友人将要担任吏职,荣耀乡里表示祝贺;赠序鼓励友人坚信圣道,不要犹豫;希望友人不要为书生的称呼感到自卑,要保持书生的本色而不混同于俗吏之流。(答对其中任意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参考译文乾隆年间,高官中有不满意他下属官员的人,皇上问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用下属官员是个书生来回答。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我也是一个书生呀。”高官恐惧地表示服从。啊,这话伟大啊!它将光大昌明六经的旨意,教诲千秋万代。嘉庆二十二年春天,我们杭

5、州府的夏进士去京师,将要选拔为知县,绕道来上海和我告别。我和他交谈,觉得他更加长进了,面色温润和悦,神态举止峻挺高洁,议论三千年的历史,两人的看法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他总是笑着,显得欢乐。我说:“这是个书生,不是平庸的官吏。”上海的人和同乡的人都说:“不是平庸的官吏!”他到京师去,京师与我相识的尊贵人物,都认识夏进士,他们也一定会说夏进士不是平庸的官吏。虽然如此,但认真暗暗地观察夏君,夏君像是害怕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这些心理都表露在言谈神色之间。国家的事,除了书生,无人可以托付。真正的书生又很少,有一个真正的书生在此,却会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吗?再说像夏

6、君这样的人,即使有一百个人诋毁他,一万个人诋毁他,他咬着指头发誓不做书生,以言辞捍卫自己的尊严,极力地辩解他不是书生,难道他最终能够与俗吏的行为相似吗?学做俗吏却学不像,更加显出他的迂笨,曲意辩护他的笨拙,发展下去,一定会弄得书生和俗吏二者都不像才罢休。唉!以书生的言辞神态,加上迂笨,再添上曲意袒护,最终失去书生的本色。要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夏进士治理政事,就糟糕了!新娘子过门三天,可以知道她的德行修养;新官上任三天,可以看出他的治政主张。我结识夏进士十年,既庆贺他得到官职,给我们乡里增光,又担心他信仰圣人之道不坚定,行动上将会前进一步又后退一步。在他上任的时候,我恭敬地陈述皇上的教诲,也是附从

7、古代朋友送行赠言的意思。静安区5月二模(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答顾东桥书明王阳明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

8、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选自 王阳明传习录)注书:文中指信 吾子:尊称,您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 其 B.然 C.以 D.为22.根据第段文意,顾东桥来信向王阳明提出的自己对知行关系的看法是()。(2分)A.

9、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B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C. 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D. 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23.对“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都是古人的原则。B(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这个原则始终贯通。C(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都是一个原则贯通。D(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一个原则始终通行。24.王阳明回复顾东桥,语气肯定,推理严谨。请从用词或句式方面举例分析。(4分)25.概括王阳明阐释知行关系的理由。(4分)21. B(1分)22. C(2分)23. B(2分)24.“夫人必

10、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此句中“必” “然后”“即是”“矣”四个词语气肯定,推理严谨,解说了“知行并进”的统一关系。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此句用陈述句点出了顾东桥的两种说法。用反问句明确的指出了顾东桥说法的自相矛盾。语气肯定,反驳有力!(4分)25.观点:知行之为合一并进理由: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4分)高考压

11、轴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巢经巢记(节选)清郑珍余幼喜泛窥,见人家稍异者,必尽首末。稍长,读四库总目,念虽不得本,犹必尽见之。家赤贫,不给饘粥。冻馁迫逐,时有所去。去即家人待以食。归而顾担负,色喜也。解包,乃皆所购陈烂,相视爽然。而余常衣不完,食不饱,对妻孥脙槁寒栗象,亦每默焉自悔。然性终不可改易,迄今二十余年矣。计得书万余卷,汉、魏后金石文字暨宋、元来名人真迹,又近千卷。虽不能名藏家,吁,亦多矣!其得之之难为何如玉川子欲舍遗经,巢之空虚,诚贵之也。以余得之之难,其视玉川之贵之,又当何如?僦寓夷牢水上,若羁禽无定栖。嗟乎!书犹财也。当其无,百方期有之;有而仅摄缄固鐍,不

12、为己用,则反不若不有不为累。或用而仅罄之居服饮博,淫荡无益,亦未见为能用也聚书而不读,与读之而不善者,何以异是?夫聚而不读,犹不失为守财之俗子至读之不善,斯败家辱宗之尤矣!致足于外,而不求足于内则是外物者,又安见其可贵哉?(节选自巢经巢诗文集)【注】泛窥:这里指广泛读书。脙槁寒栗象:瘦瘠枯槁,瑟缩发抖的样子。玉川子:唐诗人卢全的号,孟郊有诗写他“卢全归洛船,崔伟但载书我愿拾遗柴,巢经于空虚”。僦:租住。夷牢水:又名乐安江。摄缄固鐍(ju):收拢绳子扎紧口袋,加固铰纽锁紧箱子。21. 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应是( )(1分)A. 也 B. 哉 C. 耳 D. 焉22. 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3、(2分)A. “余”虽然家贫但嗜书如命,广泛收藏。B. “余”因为家贫所以发愤图强,改变家境。C. “余”依本性买书二十余年,终成藏书家。D. “余”的藏书比玉川子更加丰富更加珍贵23. 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叙述因为得书之难,所以书显得格外可贵。B. 说明“读之不善”比“聚而不读”的危害性更大。C. 为了揭示乱用钱财是读书人败家辱祖的表现。D. 说明只有通过求足于内才能真正知晓书的可贵。24. 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因以巢经巢名所寄之室。A. 第段末尾 B. 第段末尾 C. 第段末尾 D. 作为第段25. 第段论述,层

14、层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 (五)(13分)21. B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此题注意“何如哉”是一个固定的句式,意思是“怎么样”。故选B。22. A 【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概括第二段的内容,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概括,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家赤贫,不给饘粥”“然性终不可改易,迄今二十余年矣。计得书万余卷”可以概括为“嗜书如命,广泛收藏”。故选A。23. C 【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概括对本文写作意图,注意根据文中的内容作答,根据文中的“斯败家辱宗之尤矣”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乱用钱财是读书人败家辱祖的表现”。故选C。24. B 【详解】此题语句的衔接能力,要去把给出的句子放到原文中,此题要求放置的句子是“因以巢经巢名所寄之室”,从句子看是为屋子取名,第二段“巢之空虚”和“僦寓夷牢水上”提到居住的地方,因此此句放到此处较为合适。故选B。25. 先用聚财用财作类比引出聚书读书的关键问题:既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