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资料:最新时评20篇(精编)

上传人:阳光****师 文档编号:89154341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资料:最新时评20篇(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资料:最新时评20篇(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资料:最新时评20篇(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资料:最新时评20篇(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资料:最新时评20篇(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资料:最新时评20篇(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资料:最新时评20篇(精编)(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明与乡愁作者:汤嘉琛 来源:光明网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人们索引生活记忆的重要载体。它们通过特定的符号和仪式,唤醒人们关于往昔的情感和记忆,并建构现代人对过去生活方式的想象。那些仪式化的节庆习俗,很容易将人们的思绪牵引至多年之前,或者回到某个含义特殊的时间点,进而让人们生出世易时移的感慨。在我看来,所有历经岁月沉淀而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都在不同维度上承载着人们的乡愁。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节日本身就是由各种符号组成的集合体,这些符号共同塑造了公众对节日的认知。不同的节日,通常都关联着差异化的节庆习俗、仪式典礼和神话传说。不过,由于中国传统节日大都起源于四时之祀或神鬼之祭,因此在文化

2、基因上存在一定共通性,那就是对社会价值观尤其家庭伦理的强调。与西方国家那些偏重宗教色彩和狂欢元素的节日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带有农耕文明的烙印。绝大多数节日都与岁时和农事相关,清明节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既是古时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习俗的传统节日。从这个节日中,能够体察到中国人由自然崇拜生发而来的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哲学,以及报本反始、崇德报恩的文化情结。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仪式。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将祭祖视为维护宗族血缘关系和家庭伦理秩序的途径,清明祭祀既是对先人的缅怀和感恩,又是对“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文化理念和伦理精神的重申

3、。这个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能够让我们管窥中华文明中生死哲学的奥义,也能够用充满仪式感和神圣感的文化行为,让我们在鉴往知来中捡拾几分敬畏心。所有传统节日都更多地关涉过去而非观照将来,春节如此,清明节也是如此。但如果要说哪个节日更能直抵乡愁本身,答案却是清明而非春节。张灯结彩的春节终究是一个阖家欢聚的日子,但以慎终追远为主题的清明节则在斜风细雨之中透着浓郁的情绪。人们对清明节的文化和心理层面的认知,总体是严肃而悲伤的。“祭如在”虽然不如初丧那样悲痛欲绝,但终归是很容易在祭祀仪式中触景生情。说清明节更能搅动乡愁,还有一个现实原因,很多人清明祭祖的记忆都停留在孩提时代,他们长大离家后已经很

4、多年没有去先人的墓地焚香磕头了。不去扫墓并非忘祖,而是因为对那些被城市化的时代洪流裹挟的人们来说,与故乡相关的季节只有冬季而无夏春秋。年轻的时候,人们或许觉得谈论乡愁是一件非常矫情的事,但当故乡成为回不去的存在,就会逐渐发现乡愁其实是个极其奢侈的词。我见过很多回不去故乡的人,蹲在夜阑人静的城市十字路口,默默点几支香、烧几沓纸钱、流几行清泪,凭空遥寄哀思。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正是城市化以及区域发展失衡的现实,生硬地阻断了很多人与故乡的联系,让他们对故乡的认知和文化认同感越来越模糊甚至趋于消失。在我们这个尊崇儒道传统和家庭伦理的国家,人们对故乡、宗族和传统的隔阂日愈加深,毫无疑问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5、在媒体报道中,有不少学者忧心忡忡地谈论传统节日文化式微的现象,也是出于“文化断代”导致社会伦理秩序危机的担忧。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洗礼而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一个国家最具历史感、最具生命力也最具共同记忆的部分。节日文化与传统伦理的式微,或许并不会直接导致世道人心的崩坏,但对很多原本就处于信仰真空的中国人来说,显然也是值得警惕的。几年前,清明节被认定为法定节假日,进而成为一年中非常重要的“小长假”之后,原本式微的节日文化似乎出现了一些“复苏”的迹象。不仅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利用清明假期回乡祭祖,而且出游踏青也有效分流了往年集中于“五一”的出行需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清明节在唐宋时期

6、就堪称“古代版黄金周”,而且除了祭天祭祖之外,还包含踏青、射柳、蹴鞠、牵钩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清明节日文化的复苏,滋润了传统,也灌溉了乡愁。这种“逆袭”,对普遍遭遇困境的传统节日传承和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意义。总体而言,中国过去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倚重的最重要媒介是节令食物,这在物质不丰富的时代确实很有效,但在当今社会却只会将传统节日文化窄化为“节日美食文化”。试想一下,如果端午节变成“粽子节”,中秋节变成“月饼节”,原本蕴藏于传统节日之中的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观,还能靠什么去承载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在与时俱进中“逆袭”,在一定意义上复兴了节日传统,也让更多中国人“记得住乡

7、愁”,这正是体现了休闲的魅力。其实在欧美等国,各种五花八门的假期,一直都是他们增强文化认知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或许,无论是传统节日传承,还是更大范围的传统文化保护,都应该进一步开拓思维,像清明小长假一样,以更“接地气”、更得民心、更契合时代的新方式予以推进。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丹羽“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作为在广东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

8、,要求做好城市的文化传承工作。深切关怀、谆谆嘱托、殷殷期望,指引着城市发展的文明之路。有人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句话或许只说对了一半。城市并非是没有生命的容器,而是洋溢着生命力的有机体。城市的生命,正来自于文化的传承。我们一说到“水巷小桥多”,往往能想到苏州的园林;一提及“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往往会想到石头城南京;而“万里山峦舞巨龙”,也让世人领略到了北京的沉雄大气。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但这种独特性不是凭空出现的,正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品格。可以说,文化既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所在,那建筑就是生命的

9、“纹理”,是一座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原因在于,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隐藏在街角的名人故居,延续百年的古朴建筑,见证历史的老街古巷,不仅为城市营造着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更滋养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生命。就拿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来说,因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佳话,不仅给后人以心灵启迪,更在无形中塑造着参观者谦让的品格。可以说,历史建筑的传承,并非只是丰富城市风貌那么简单,还关乎着百姓的精神世界。然而,一些城市因为片面追求发展,重物质遗产、轻非物质遗产,重经济价值、轻精神价值,忽视文化的传承,不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以至于出现大拆大建、拆旧建新、过度开发等问题。大同小异的“钢筋水

10、泥森林”,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不仅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更让城市的精神气质荡然无存。一位学者便曾感慨,“推开窗子一望,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如此,“记住乡愁”“诗意的栖居”谈何而言?有人或许会以为,保护“花钱”不“挣钱”,产生不了经济效益,要保护就难言发展。事实上,保护与发展,从来都不矛盾。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恰恰能成为发展的契机。湖南的凤凰古城,北京的南锣鼓巷,山西的平遥正是因为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古老的建筑,迸发出了无限活力。某种意义上,保护历史建筑,传承文化记忆,不仅装扮了人居环境,产生社会效益,更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经济效益。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像

11、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下一番“绣花”功夫,我们才能让城市舒展其生命,让文脉得以传承,让百姓有更多的精神滋养。让尊崇英烈化作社会共识、行动自觉作者:沈慎 来源:人民日报今天是第五个烈士纪念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烈士纪念日。上午天安门广场上红旗招展、礼乐声声,庄严肃穆的纪念仪式在这里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纪念烈士、缅怀英雄。对英烈的缅怀,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温度。英雄烈士为国家牺牲,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铸就民族精神的灯塔、激励追梦前行的力量。前不久,中央军委批准,新增了“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

12、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从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董存瑞、黄继光,到建设发展时期的雷锋、李向群,再到如今的林俊德、张超,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敢于牺牲的品质、至死不渝的纯粹、舍生忘死的执着,锻造出中国人不屈的脊梁,令世人所敬仰。如何看待英雄,如何评价英雄,不仅检验着个体的良知,也是社会风尚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号召全社会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设立烈士纪念日,在隆重的仪式感中突出铭记历史、尊崇英雄的主题;表决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构建保护英烈的全方位体系;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有了更加坚实的制

13、度保障;建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为烈属悬挂光荣牌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标注了党和国家对于英雄烈士尊崇的新高度,让缅怀烈士的社会氛围更为浓厚。饮水思源,不忘来路,对英烈的尊重,实际上是对初心的叩问。革命战争年代,2000万烈士为民族独立献出宝贵生命,有名可考的仅193万余人。他们的名字或许无人知晓,但是他们的事业永世长存,他们以磐石般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顽强意志,写下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不管岁月如何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英雄烈士的牺牲和奉献。当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戏说”“解构”“还原历史”的幌子,明里暗里嘲讽抹黑英烈,对这种试图歪曲历史真相、瓦解民族精神基座的败

14、德行为、违法行径,必须旗帜鲜明反对、毫不手软打击。树立崇尚英雄的良好风尚,才能守护好民族的精神根脉。尊崇英雄,另一方面也要让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对光辉历史的铭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对英烈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需要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中。从顶着低温、大风、失压等恶劣环境实现安全迫降的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建,到32年坚守开山岛、把生命献给祖国的王继才,再到为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的黄群、宋月才、姜开斌。时代在变,但那一股子忠诚担当、恪尽职守、英勇无惧的英雄精神一脉相承。正是有无数像他们那样的英雄无私守护,在危难之际

15、的挺身而出,换来我们一份岁月静好,也让民族精神的高塔巍然耸立。历史足迹不容磨灭,英雄精神熠熠发光。其实,英雄从来都不遥远,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长,每一个人都能够担当责任、成为英雄。让尊崇英烈化作社会共识,让成为英雄变为行动自觉,我们就能够激荡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书写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作者:林峰 来源:人民网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瞬间,能够在不经意间击中心扉。比如近期,一则“为生命接力、与时间赛跑”的消息刷屏,沿路车辆纷纷为疾驰的救护车让行;一个骑着摩托的年轻小伙,挡在车流前护卫陌生老人安全走过马路;一名地铁执勤的文明劝导员,将鞋子借给急着赶路的乘客后坚守岗位是什么,促使他

16、们做出这样的举动?又是什么,赋予这些情境打动人心的力量?答案就来自“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朴素观念。的确,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感知生活的温度,传递人生的暖意。爱,从来都是一个难以准确形容的概念,却从不影响人们用一生去感受和追求。望着襁褓里的婴孩,父母嘘寒问暖是爱,为之计深远也是爱;看着奋笔疾书的学生,老师恨铁不成钢是爱,耳提面命也是爱;搀着垂垂老矣的老人,直言不讳是爱,善意谎言也是爱无论爱的方式如何,都是一种直达心底的情感、一股充满感召的力量、一个终生受益的能力。可以说,拥有爱、认识爱、传递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成就精彩的人生。内敛的爱,往往悄无声息、细若微尘。有人说,爱是一首歌,用心演奏才能弹出醉人旋律。是啊,意志消沉时,父母的一句鼓励就能驱散阴霾;单调枯燥时,恋人的一个眼神就能心动不已;误解争执时,陌生人的一个笑容就能握手言和。其实,爱一直在我们身边。只要心中有爱,何处不是春意盎然?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