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 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41110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称 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称 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称 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称 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称 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称 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称 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用】对称下作文-对称(下)主讲:非常国语不少朋友以前没有听过讲作文的课,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把这个对称吃透。排比是现代修辞的一种说法,而对称是更宽泛、更易于理解的一种说法。因为修辞只是存在于句子中,而对称不仅存在于词中,还存在于句子、块、段落中。对称,内在地来说,更是逻辑。什么叫对称?主要还是取自于笠翁对韵,我们看到笠翁对韵中的对,是多么地好理解。雷隐隐,雾蒙蒙,是不是笠翁对韵中的一对?如果说对称是排比的话,那么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该叫它是排比吗?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一定要简单,大道至简。因为在笠翁对韵里,就是如此的简单:一个,就简单在对上;

2、另一个,就简单在韵字上,也就是说押韵,句子的精髓全部在其中。还是要强调一句:把简单教给孩子,把复杂交给专家。我们在前两天的讲课中一直提到,不要从修辞上入手去学作文。如要从修辞上去学作文,那作文的修辞手法大类、小类一共加起来有六、七十种,孩子学得过来吗?学不过来。谈到纯修辞,在古代就是三个:兴、比、赋,但这三个整合起来,其实就是一个。我们曾经举过的例子-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就是典型的兴、比、赋。这个兴、比、赋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是不可分割的。比如我们的孩子写一篇游记,为什么一开头就会写:今天秋高气爽,清风和畅,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前两句是写天气的,既是兴,也是赋,是为

3、了兴起老师带我们来到天安门广场。我们在写东西的时候加一些情、一些景的描写,就是为了兴起后面要讲的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排除一个误区-学作文从修辞入门。这正如我们学英语一样,学会英语的表达,不是从语法开始的。有不少人英语的语法学得很棒,但一竖耳朵听不懂,一张嘴说不出,一提笔全是错句,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说不要从语法、修辞上来学作文,但在讲作文的时候,我们也讲过没有吃过猪肉,一定要见过猪跑。所以,我们简单地来看一下修辞的类别。现代的修辞手法都有哪些?常用的大致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如果深入去了解,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光说这个比喻,就又可以分为很多的小

4、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互喻、较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等。还有一些修辞方法,更是很少听说。比如: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如果从这么复杂的修辞中去学习作文,那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了。所以,把修辞当作提高作文的法门不是办法,是误区。如果从修辞入手去学习作文,那就太复杂,走弯路了。道理听明白了吗?今天讲了一次,以后如果还有谁再讲什么修辞,那就请他回家买一本厚厚的修辞大字典,回家好好地学个三年五载的。那作文到底从哪里入手呢?不是一直在讲吗?从对称入手。从我们在论坛上发的帖子中可以看出,从古到今,从诗经开始,一直讲到诸子百家,讲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想告诉大家的就是一条:

5、对称是语言文字表达的主流,是一棵大树的干,是一条河的主流。下面我们讲一个例子来体会对称的普遍性。我们来学李大钊的一篇文章,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我们一段一段地来学,一段一段地来感受。先看题目: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是不是对称的?1、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大家找一下对称的地方在哪里?2、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先看对称的块:有时有时是不是对称的?我们简化一下: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

6、-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这样,是不是可以看出来了?一则讲宽阔,一则讲逼狭。是不是对称的块?好,我们再来看对称的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这个是不是对称?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接着回环曲折,极其险峻,这两个词是不是可以从逻辑上互为解释?如果你把这两组词互相换一下可以吗?前后掉一个个可不可以?可以,这两句是互为补充的。我们再来看下一句,浩浩荡荡-是对称词组?是不是看出对称的词组?不要把对称看成是对仗,也不要看成是对联。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是不是对称的词?如果我们这样玩个游戏,丛山绝壁、叠岭断崖,这样可不可以?我们换了一个顺序,这样讲还是可以的,不可以的给我变成可以。我们再来玩一个文字游戏,大家学过

7、春江花月夜,我们把这五个字任意调换一下位置-春花江月夜、春夜花江月、月夜花春江、江夜春花月,随你调换打乱,是不是可以?我们接着看第三句话:3、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阻。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阻-对称句;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走到走到两个对称;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得一种冒险的美趣。愈是愈能两个对称句。明白了吗?我们来

8、学第四句:4、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崎岖险阻、奇绝壮绝。再来看第五句:5、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艰难的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扬子江、黄河-对称词。看出来这是对称词吗?看到这个扬子江、

9、黄河,有的人讲了:这个不是对称。这个是对称!对称是逻辑,不只是字的对称。字的对称是表象,内在地来说,是逻辑,是平等地位的概念。举个例子来说:我今天吃的饭,吃的排骨,喝的南瓜汤。饭、排骨、南瓜汤这三者是对称的。如果我们非要改成对称,可以这样:今天吃的大米饭、吃的肉排骨、喝的南瓜汤。大米饭、肉排骨、南瓜汤是不是就显出对称了?刚才还有人讲:扬子江、黄河是不是对称不明白。扬子江现在叫长江,长江与黄河,对称不?我们接着来:遇见沙漠、遇见山峡-对称词;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对称句;崎岖、险阻-对称词。这些大家可能都能看出来了,但还有一个没有看出来的。我们讲过对称有四个:对称词、对称句、

10、对称块、对称段。我们是不是看出对称块了呢?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一个是山水的魄势;目前艰难的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一个是国民的精神。一个是山水的魄势,一个是国民的精神,组成了两个对称块。体会到了吗?刚才有人问:为什么这么多的对称呢?因为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流。写文章,什么叫有章有法?什么叫有功夫?写文章跟建楼房是一样的,要对称。你看看,一个房子是不

11、是也要四梁八柱啊?你再看看一个房间,是不是也要对称的啊?你再看砌墙的砖,是不是要砌得对称、整齐才好看啊?!那么,如果这个词是墙的砖的话,随意砌行不行?不行!是不是还是要体现出对称的美啊?如果说一个房间是对称句的话,这个房间盖得不方不正、乱七八糟的行吗?如果说对称的块就是房间与房间的关系的话,能不能比例失调呢?我们一直在强调:对称是主流。但这是主流,不是全部;是干线,不包括支线。要是扯得远一些,扯到美学上来,是不是可以体会到自然之万物,也是以对称为主线,以不对称为支线呢?人有双手、双脚、双眼,但也只有一张嘴、一个肚脐。天安门、故宫,也是如此。我们开的车、坐的椅子、沙发、看的电视、用的电脑、打的手

12、机,如此等等都是对称的。同样的,所谓有章有法的文章,还有一个原因,从表相上来看,也是以对称为美的。比如我们看这句话:2、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从文字上来讲,我们是不是可以省掉一泻万里?但是省掉之后,大家读一下与原文有什么不同呢?是不是就缺少了应有的节奏?同样的,这句话: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我们是不是可以省掉绝壁断崖?理论上来讲是可以的,但如果省掉的话,也缺少了应有的节奏。我们再来看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从理论上讲,是不是可以省掉一个盼望着?但省掉的话,就把这种盼望着的心情减少了一半。所以对称还

13、是要为主题服务,为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服务。我们前几天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从理论上来讲是不是可以省掉一些东西,这样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但能否省掉?文章的名字解开这个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要写得如此的丰富,为的是表达什么呢?所谓的百草园,就是草木茂盛、花虫繁多,所以作者才要结合这个需要,写了七种动物、七种植物。好,我再把这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原文发给大家:1、不必说碧

14、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3、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

15、要好得远。大家再对照着这个思维导图看一下,去找找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去体会、去感受。明白了结构,看书、读书、分析、写作就是一回事情了,读书积累的效果也就惊人了。如果看不到整体,光是词有什么用?新的没学会,旧的给忘了,这句话不就是对称吗?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不是对称吗?不用刻意,我们说了,人的表达,对称是主流。本来我们说话就是对称的,只要稍加注意罢了。对称,是逻辑,是角度。用对称来表达,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一件事,这样不就丰满了吗?我们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种动物不够丰满;一种动物、一种植物,也不丰满;所以作者是用了七种动物、七种植物,这样才写得丰满。这七种动物、七种植物,不就是七个观察的角度吗?不就是从七个方面来写百草园了吗?所以这又体现出了我们讲的形象思维。个人个见,你不一定写肥胖的黄蜂,也许你可以说嗡嗡的蜜蜂,也没有错啊,但结构却还是一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