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时文阅读精选可怕的道德“溺水”素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8094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语文时文阅读精选可怕的道德“溺水”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3高考语文时文阅读精选可怕的道德“溺水”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高考语文时文阅读精选可怕的道德“溺水”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语文时文阅读精选可怕的道德“溺水”素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可怕的道德“溺水”7月3日下午,湖南娄底,一家三口在河中溺水,正在河边的小伙儿邓锦杰闻讯下水救人。事后一家三口获救,邓锦杰却不幸身亡。这一家人上岸后冷漠离去,被群众拦住后,竟称“关我屁事”。悲情一幕,击中公众痛点。小伙儿邓锦杰的凛然一跃,划出绮丽的道德弧线,却是以葬送生命为代价;而获救者,不仅吝于言谢,更冷言冷语,给这起悲剧,画上黯淡的结尾。这二者,俨然道德磁场的正负两极,一个令人感动,一个叫人愤慨。品行反差,在“施救获救”的关系链里,形成了鲜明对比:邓锦杰的道德谱写,在自我人格的成全之余,传递了善的价值;而获救方的冷漠之态,让人心寒,它背弃了“滴水恩,涌泉报”的感恩伦理,是种道德的“溺水”。

2、这一热一冷,恰是世态的两面剪影,也是道德资源的现实分布格局。在公共生活里,我们不乏吴斌、邓锦杰们,“最美”的迭出,度量出了善的体温;与此同时,冷眼“看客”的存在,也拉低了社会的道德高度。可以说,时下我们的道德地貌,是参差不齐的。在好心人与冷漠者并存的生态中,多些道义储存,才会消解冷漠的张力。获救而转身离去,这非首例。前不久,天津两名女孩溺水被路人救起,其获救后也是跑开,连谢都没说一句。“感恩话语的吝啬”,也招致了舆论讨伐。毕竟,人们乐于看到“好人”与“好报”的切实关联;而“知恩图报”,也是道义往来的基本外延。它构成社会的公序良俗,形塑着你我的道德认知。就像网友说的:不求你反哺,别人救了你,说声谢谢,又不掉肉,真的很难?获救却不思酬报,确实有碍观瞻,与公众“善举联动”的想象差之甚远。“投桃报李”,是人们公认的价值次序。尽管这样,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报恩取决于良知持守,关乎道德自觉,而非法定义务。但不肯言谢,终究是掉进了自利的泥沼中。哪怕你理由再铿锵担心承担不起赔偿,抑或想免于人情纠结,都当遭道德谴责。义举总是稀缺的,需要用心呵护。可舍不得道谢,只会刺痛他人的行善热情。双向的道德践履,往往比单向的“伸出援手”更可观。道德暖流,也会穿过“助人”和“感恩”的渠道。获救后转身离去,只会隔断“善义互动”的链条,抽空道德的内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