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张俊芳马哲公开课讲义(word版本)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2990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张俊芳马哲公开课讲义(word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8张俊芳马哲公开课讲义(word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8张俊芳马哲公开课讲义(word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8张俊芳马哲公开课讲义(word版本)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8张俊芳马哲公开课讲义(word版本)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张俊芳马哲公开课讲义(word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张俊芳马哲公开课讲义(word版本)(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定义提出内容作用地位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伟大意义基本特征和最显著的特点最伟大的哲学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唯物论物质观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及其关系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意识观实践观实践的本质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实现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及其关系意识的产生意识的本

2、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普遍联系的三层含义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规律及其客观性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质变和量变质、量、度质变和量变及其关系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辩证法的否定观基本规律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地位和作用矛盾的两重性质矛盾问题的精髓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内容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基本范畴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及其客观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及其关系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观价值观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真理与价值辩证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本质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认识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文化结构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为主体社会

4、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关系社会形态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历史观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社会基本矛盾社会文化结构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社会意识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人的问题一、 典型考点精述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

5、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

6、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哲学。 (5)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 (

7、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5)马克思

8、主义哲学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公开申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9、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5、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6、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要通过实践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

10、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一定与矛盾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8、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表现在: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

11、的存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2)理解可能性区分几种情况: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有内在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的趋势。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没有任何根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现实的事情。要分清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现实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必要条件,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要分清在多种可能性中,依照对人是否有利标准划分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3)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12、。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1)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包括个体、集体和社会。认识的主体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特征。客体是指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客体具有对象性。 (2)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3)主体和客体首先是改造被改造关系,即实践关系,然后才是反映被反映关系,即认识关系,此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

13、包含着审美关系和价值关系。 10、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关系。 (2)生产关系有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一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其他两个方面;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11、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结构)的含义。 (1)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及设施。(2)上层建筑系统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3)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

14、监狱、法庭、政治部门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4) 社会的观念结构、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点体系。政治法律思想是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哲学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5)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6)上层建筑反映的是社会政治思想关系。12、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是意识形态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1)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