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0951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强县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宁强县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宁强县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宁强县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宁强县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宁强县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强县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强县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对于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区域文化品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日前,我们对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基层文化活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一、全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隅,面积3282.73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69个村、8个社区

2、居委会,总人口34万多人。宁强书画作品在我国艺术品领域独树一帜,曾一度在该领域产生了“宁强现象”,因此,宁强县也被冠以“书画之乡”的美誉。(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目前,我县已建成县级文化馆1个,占地4000平方米;县级图书馆1个,藏书1万多册;县级博物馆1个,有11个展厅,展品约3000余件;县新华书店1个。1、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初具规模。我县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截止目前,已建成48个农家书屋(含天津市援建的10个农家书屋),总投资96万多元,分布于21个乡镇,其中汉源镇和燕子砭镇数量最多(分别为6个和5个),已建农家书屋占总任务的18%,受益群众达5.78万人。2、文化信息

3、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取得了可喜成绩。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县已建成县、乡(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已建成1个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等6个乡镇共享工程服务点、汉源镇七里坝村、亢家洞村、高寨子镇韩家坝村、肖家坝村、大安镇泗水铺村、桑树湾村等67个村级共享工程服务点,约占总任务的25%,覆盖面达18万人,总投资131.5万多元。根据县文化旅游局的部署,今年我县将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再建100个共享工程服务点。3、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和基层文化阵地

4、建设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全县26个乡镇,已建成汉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等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汉源镇羌州路社区、钟鼓楼社区 、高寨子镇张家坪村、大安镇新民村等3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总投资315.2万多元。今年,在建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2个,投资48万多元。已建和在建乡镇文化站达总任务的50%,村级文化活动室达总任务的12%。乡镇综合文化站(室)覆盖15个乡镇及6个社区居委会,约使17万群众受益,它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和好评,已成为农村最具集聚力的文化中心和生活中心。4、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村广播室在对农村宣传、信息传递和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替代的重要支农手段

5、和途径。我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自1998年实施以来,到2009年底,共计完成260个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完成村广播室建设工程95 个,解决了1.6万多户边远山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2010年4月,新一轮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在全县开始实施,工程建设任务总数733个,将解决1.9万余户边远山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截止目前,已完成了24个乡镇 660个工程建设任务,发放安装设备16490套(户),占总任务的 90%;完成了88个行政村广播室建设工程,广坪镇、青木川镇的行政村全部完成了广播室建设。预计2010年9月初,我县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将全面

6、完成。到2010年9月底,我县“村村通”工程建成总数达993个,受益农户达3.5万余户。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也已列入“十二五”建设规划,下一步将继续实施。5、灾后重建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情况。羌族文化博物馆项目。该项目属于灾后重建中央基金项目,建设性质为异地恢复重建,建设内容为羌博馆主体建筑5034平方米及羌碉、小广场等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2550万元,中央灾后重建基金投资2500万元。截止目前,羌族文化博物馆2栋展览楼、1栋报告厅、1栋办公楼主体框架已完工,羌碉正在进行第九层观景平台施工,约完成总工程量的85%,预计在2010年底竣工。羌族文化博物园项目。县委、县政府紧抓

7、宁强县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首批“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历史机遇,为促进羌文化保护工作,由县文化旅游局负责实施羌族文化博物园项目。羌博园选址于县城东山观,总占地规划约1000亩,总建筑面积约为22500平方米,文化广场及室外展示中心约100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羌族博物馆3500平方米(展示中心,收藏中心)、民族文化教研中心3500平方米,民族村7500平方米、风情街3000平方米及观众服务管理及接待中心5000平方米。宁强羌族博物园将建成为陕西省唯一民族特质、唯一羌族博物馆,项目建设规模拟为国家二级、中型现代综合性的羌族博览园。总投资为1.0068亿元。资金来源于国家灾后重建中央基金(羌族文

8、化博物馆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招商引资。目前,项目已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羌博园项目总体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正在积极筹措资金。6、全县体育设施建设情况。我县体育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乡镇体育基础设施,主要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该项工程自2008年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共计实施了41个农民健身工程建设项目,占总任务的15%,每个项目投资为6万元,其中中省市投资3万元。包括1个篮球场和2个乒乓球台,共计占地约600平方米。二是县城体育场馆建设。县体育场馆位于县城东门河坝,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40000,建筑总投资75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270万元,自筹3000万元。建设项目为一个体

9、育馆,计划投资4300万元,建筑面积9000,设观众座位约2800个,馆内设置室内篮球场、会议室、运动员休息室、观众休息室、医务室、药检室、物资储备室、生活救助站、灾民安置站、医疗救助站、志愿者工作站、应急宣传站、指挥室、消防控制室、记者站、裁判员室、办公室、贵宾室(厅)、储藏室、空调机房、检录厅、卫生间、淋浴更衣室等;一个400m标准塑胶田径场,内设人工草坪足球场;4个标准塑胶篮球场;1个塑胶网球场;一个塑胶排球场;4个塑胶羽毛球场;5个塑胶乒乓球场;1个儿童游乐场;1个中老年活动场;1个全民健身场;1座游泳馆。以上项目已于2009年3月开始建设,到今年9月底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县上将于今年

10、10月份举办的“宁强县第九届全民运动会”届时将在新建成的县体育馆进行。(二)文化队伍建设情况全县文化系统在职人员65人,局机关19人,县宣传文化中心30人,乡镇文化专干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60%以上,已初步形成了层次合理、门类齐全、布局均衡的人才队伍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共有遍布城乡的业余文艺团队9个,其中文学社6家,文艺协会3家。全县加入中、省、市各类文化文艺专业协会会员共计122人,涵盖国家文联专业协会8大类。全县文化艺术出版个人作品20余部,主要类别为文学、美术、音乐;发表个人作品约3000余篇,主要发表于中、省、市、县各类报纸、杂志、专业刊物。(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

11、开展全县特色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主要有傩艺傩舞、宁强山歌、社火、采莲船、舞狮、秧歌、腰鼓等;民间传承艺人众多。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调研中发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成为当地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传播的主阵地,发挥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作用。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广场的兴建,一支支有着较高艺术水准的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常年活跃在全县各主要街道、广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我县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三是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给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注入了强大活力,对基层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起着示范、导向作用。(四)非物质文化遗

12、产保护工作我县已成立县非遗中心,设在县宣传文化中心。2009年,完成了全县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根据普查我县非遗保护普查目录共有7类8项,分别为麻辣鸡、根面角、彩莲船、祭灶神、民间陶艺烧制、大安端公、宁强民歌、羌绣。(五)推进羌文化保护工作2008年11月,我县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9年,羌文化保护工作全面启动,挖掘和传承发展羌文化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效果。调研中了解到,我县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成立了宁强县羌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宁强县羌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了我县羌族文化遗迹相关资料,并编辑出版宁强羌文化研究刊物;收购了一批极具羌文化特征的民俗文物物件5000

13、余件,其中民间收藏4000余件。二是印发了宁强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了各部门承担的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事项任务;到四川招聘了羌族大学生来我县就业,充实了羌族演艺人员。三是邀请同济大学陕西土木建筑设计公司和江油古建园林研究所对羌文化保护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并已实施建设,西城门楼恢复工程已完工;羌族文化博物园项目主体建筑羌博馆项目已开工建设。四是为加大我县羌文化的对外交流,提升宁强羌文化的知名度,分别于09年4月和8月召开了首届宁强羌文化研讨会和川陕羌文化研讨会。专家经过讨论认可了宁强县为氐羌故里遗址区域,取得了圆满成功。五是加强宣传,编排了羌族锅庄舞,组织社区群众跳羌舞唱羌歌,推出

14、了最具羌文化代表性的傩戏。二、当前我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层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基层普遍存在。乡镇政府没有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人员工资除外)纳入财政预算,甚至有些经济欠发达乡镇对文化建设基本无投入,致使文化工作举步维艰。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尽管基层党委、政府在认识上对文化建设很重视,但因为财力薄弱,无力投入;二是由于基层领导同志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观念的影响,尽管财政状况较好,但不愿投入;三是由于缺乏考核评价机制,基层文化建设目标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对县及乡镇文化建设没有一

15、个强有力的制约措施。2、乡镇、农村两级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滞后。从乡镇来看,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开展科技讲座、扫盲教育、法制宣传、文艺辅导、文艺汇演、游戏娱乐以及农民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的课堂,也是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重要阵地,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全县26个乡镇,只有11个乡镇设立了文化站,并且大多远离居民区,既缺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所必需的设施和场所,又不方便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即使那些有独立场所的文化站,其设施、设备以及投入等也与综合文化站的要求相差很远。面对这种现实,各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作

16、风,克服重重困难,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工作,在共享工程建设、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群众文化活动、农村群文辅导、参与县里大型文化活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较好的推动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发展。但由于文化设施的制约,他们所开展的工作也还是非常有限的。从农村来看,一是由于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数量较少(全县269个行政村,紧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32个),二是由于缺少设施和内容以及缺乏管理(不能按规定对群众开放等),因此在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农业、卫生、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以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产生了影响。3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薄弱,工作不专一。一方面,从目前来看,全县26个乡镇仅有16名文化专干,这些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平时大部分时间被抽调到其他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等工作,真正用在文化工作上的精力很少,文化工作无规划、无目标。另一方面,在文化站长选人用人上缺乏针对性,造成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整体学历较低,业务技能较差;再加上由于基层文化工作条件简陋、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