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8864056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并没有演绎出有关科学的字样。科学,特别是近代科学,更多的是舶来品。日本人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所采用的科学,其原意是指一种系统的知识,特别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来的知识。而后当自然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上时,其传统的方法论意义就进一步深化,比如汉语大词典中解释,科学就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前后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尽管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发生了变化,但蕴涵在其中的精神却没有变化。科学追求的仍然是客观规律,仍然是真理性的知识。简要地说,科学精神就是一个求真的精神。历史总是在某些关头出现惊人的相似。本世纪初,当人们反思中国的问

2、题时,不约而同地发现上个世纪初人们所呼唤的科学精神仍然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要求。当人们满怀科教兴国的希望时,却发现更多的是技术而不是科学在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产业结构和思维模式。究其因,不难发现是科学主义而不是科学精神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更多的空间。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希望之所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当然,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现在做这件工作的时候,就不能再像“五四时期”那样,把科学与中国传统对立起来。相反,传统文化中所内涵的科学精神恰是我们继往开来的宝贵财富。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以及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科学的精神在于求真,传统文化中就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精神,这是一个求

3、真过程不断延续的历史。不正视这一点,我们就无法面对现实,就无法看到统一的历史。科学精神绝不是同传统文化相对立的,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五四时期”,人们在呼唤科学的同时走上了反传统的道路,认为中国的传统中缺少科学,更缺少科学精神,于是大力提倡西方科学,完全摒弃中国学术传统。在打倒孔教的同时,也打倒了中国传统的“根”。科学就是西方,科学精神就是科学主义,人们就是根据这样一些已有的对西方的浅薄印象去改造传统。结果表明,中国的旧传统是丢了,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却同时也丧失了。现在当人们回顾“科玄论战”那场大讨论时,发现传统固然健在,如新儒家,而科学精神却仍然没有确立。另一种对待科学的潮流则是文

4、化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固守自身传统,认为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我们中国都有,并且很早就有了,几乎早了西方几百年。因此我们不需要向西方学习什么东西。“四人帮”横行的时期就出现过这样的例子,有人曾指着李约瑟先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傲慢地说,这部颂扬古人的书可以让他们扬眉吐气。而现在也有些人借科技的负面影响,而大呼反科学。其实,鼓吹田园式的理想已是科学文化的末流。申明这两种态度是要正确对待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不是科学主义,也不等于科学,我们既不能借反对科学主义反对科学精神,也不能借提倡科学而行科学主义之实,两者对于中国都有极大的弊端。毕竟,近代中国的自然科学是落后于西方了。但我们不能说我们中国人的科学精神也

5、远落后于西方,只不过东西方科学精神的外在表现不同而已。西方注重于在自然科学领域里表现,中国则多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表现。而对于中国,即使在薄弱的自然科学里,也同样蕴涵着不断求真的科学精神。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峰。南北朝为第一高峰,以祖冲之、陶弘景、郦道元、贾思勰为代表;宋元时期为第二高峰,以宋慈、秦九韶、郭守敬、王桢、薛景石、赵友钦为代表;晚明是最后一个高峰,以李时珍、潘季训、徐光启、宋应星、徐弘祖为代表。三个高峰的起伏间,众多科学家勇于探索,积极求真,毕其一生精力于一书。如祖冲之的圆周率推算之精密是西方不可比拟的,这里面如果没有科学的精神,没有求真的勇气,是难于做到这一点

6、的。郦道元遍访海内大川写的水经注则成为地理史上的杰作。如果说没有一种科学的态度,如何做得?即使在清代也有王寅旭、梅定九的历算考订。可以说科学之精神贯穿中国传统。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深含着科学精神。历史学作为中国最早也最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自古便蕴涵着浓厚的科学精神。古人写史最重一个“实”字,没有根据的事不可乱写。史记就是这样的典范,我们现在考古出来的一些资料就证明史记在记录一些史前史的方面是很准确的。战国时期,一位国君因为其史官敢于写实便将其斩首,而其弟一听说此事便跑来接着写史,而不改其兄之初衷。因而后代写史极重史实,因私废公为人所不齿。明太祖怕史官的故事也是流传久远了。所以古人在

7、考订古籍经典时也更注重史实,而不是权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陷于琐碎的考证,但其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不变的。即使在经学领域这种精神也是有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把今文尚书奉为经典,但到东汉时则因为古文尚书的出土而展开学术上的讨论。这在学术上表现为一种怀疑精神。宋明理学则是经学吸收佛学的结果,这表明一种宽容的精神。清学的系列考证揭开了疑古时代的序幕,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反对科举取士、争取学术自由的先声。总之,就科学精神的本质看,中西方是一致的。二、科学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何谓科学精神?我们认为,它是指渗透于科学主体及其理论中能够促进科学创造的各种精神要素的总和,是科学家追求认知需要(也包括一

8、定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要)的满足,从而发挥其智力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主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精神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作用。一般来说,与科学精神的价值取向一致的传统文化将促进或强化科学精神的确立。二是制约作用。例如,在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价值观对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起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在20世纪中叶,原子能科学技术的军事应用与科学家造福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良心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在我国,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价值取向,强化了科学研究中的民主和自由探索精神;“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价值取向,强化了科学研究中的求实精神与实证精神。因此,要在全社会弘扬

9、科学精神,仅靠科学文化单方面的外向扩张往往难以奏效。它还有赖于科学精神与积极先进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配合,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在社会文化价值中培育对于科学精神的有效接收机制,消除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和腐朽因素。既然文化建设中需要形成这样一种双向互动机制,那么,弘扬科学精神就不只是科学家、科学教育工作者、科技管理部门的事,而是社会的责任。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在从事创造活动过程中形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在科学主体的心理活动中,科学精神以一定的动机和期望,信念和态度的形式发挥作用;而在科学主体的实践活动中,科学精神则对象化为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并影响着创造

10、活动的始终历史上看,科学精神可分为两个形态,即传统的科学精神和现代的科学精神。前者的特征是潜伏性,后者的特征则是独立性。比如在中国,帝尧时代便已经开始了“历象日月星辰”的科学活动,而后各朝又出现了一系列的科学著作,如缀术、水经注、九章算术、革象新书、律学新说等等。尽管出现了诸多辉煌灿烂的精品,但不是没有引起民众的重视,就是得不到官方的褒奖。社会科学领域,尽管中国一直没有形成相互之间有明确界限的诸门学科,但并不表明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儒学一统天下的时候,其研究内容也涉及到了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只是这些尚未独立的学科几乎都是以经学的面孔出现的。西方社会在文艺复兴

11、以前也是如此。在传统社会中,科学精神潜伏在人文精神或宗教精神之下。而到了近代社会,科学的求真精神便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为自身寻得了独立的地位。中国的这个变化发端于“五四时期”,西方则始自文艺复兴。逻辑地看,科学精神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最初的层次乃是科学的认识论层次求真,以之为基础而衍生的另一层次则是科学的价值和信仰体系层次求善、臻美。也就是说科学的精神是真善美的统一。总的说来,“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所涵括的一套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同时又具有革命的能动性。科学精神对人类文化价值观的冲

12、击是异常强烈的,特别是对科学不够发达的国家或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极为敏感。科学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社会科学领域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中西方是不同的。从价值根源上看,则在于前者内倾式地待人接物,而后者则用外倾式的方式。外倾式固然有其形式逻辑上的要求,而内倾式也有辩证逻辑上的要求。两者无所谓优劣,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用。科学精神的扩散,将对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和腐朽的价值观产生剧烈的冲击,迫使人们的某些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某些方面发生断裂,从而获得新的文化价值。这种破坏断裂在科学不够发达且民族传统文化又十分浓郁的国度内尤为剧烈。当然,传统文化价值的惯性很大,对传统

13、文化价值的破坏断裂是很剧烈和痛苦的,有时甚至要经过多次反复,造成社会心理动荡。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科学精神对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冲击力会越来越大,最终会冲破旧的消极、落后和腐朽的文化因素的束缚而奔向蓬勃发展的未来。科学精神产生于人类的科学实践活动,而科学实践作为社会实践的特殊活动类型,不是封闭的,它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某些方面的断裂,是科学精神对它产生冲击的结果,与此相伴而生的是诱导重建,即依靠科学精神的力量,在社会文化价值系统中诱导重建某些新的文化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存在的核心和生活的基本框架,但是,要使这种民族文化充满活力,必须注

14、入新的、积极的文化内涵。科学精神便是最具积极意义和先进性的。科学精神对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诱导重建,使中国传统文化念潜在性地发生更替,从而重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观念。与科学精神的价值取向相背离的中国传统文化将阻碍或延缓科学精神的确立。科学精神冲破地区、国家、民族和语言的局限,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从而使世界诸文化体系的相互交融成为可能。科学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平衡融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或区域文化在科学精神的渗透下,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二是在科学精神的作用下,在各种文化价值中出现了一些共同的新质,这种新质便是科学精神在社会文化价值系统中的烙印。这种新质又因其附

15、生的传统文化基础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渗透,狭小的文化区域被冲开了大门,各种民族文化或区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提高,由此形成的新的文化体系是高度分化而又高度整合的,既保留了每个文化体系的特色和品性,又赋予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内涵,这些新的内涵无不铭刻着科学精神的印记。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在从事创造活动过程中形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状况关系到中国的未来。中国的现代化需要科学精神,我们必须从传统中弘扬科学精神,积极迎接现代化的挑战,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为患,而广大农村却求贤若渴;沿海人才济济,中西部还大有用武之地,因此,硕士研究生要有变通思想,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