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藏族拉弦乐器综述(doc 14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799317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艺术-藏族拉弦乐器综述(doc 1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音乐艺术-藏族拉弦乐器综述(doc 1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音乐艺术-藏族拉弦乐器综述(doc 1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音乐艺术-藏族拉弦乐器综述(doc 1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音乐艺术-藏族拉弦乐器综述(doc 1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乐艺术-藏族拉弦乐器综述(doc 1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艺术-藏族拉弦乐器综述(doc 14页)(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藏族拉弦乐器综述内容摘要藏族拉弦乐器有牛角琴、铁琴、二胡、霍琴、藏京胡、根恰等。究其历史渊源,有些是在藏族本土产生并得到发展的,属本土乐器;而有些原本属于外来乐器,当传入藏区以后被藏族艺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发展并使之藏化,成为藏传乐器。藏族拉弦乐器除牛角琴外,其余均从相邻地区或国家传入藏区的。其演奏风格、演奏姿势、定弦、音域等均有自身的特色。关键词藏族;拉弦乐器藏族拉弦乐器有牛角琴、铁琴、二胡、霍琴、藏京胡、根恰等。究其历史渊源,有些是在藏族本土产生并得到发展的,属本土乐器;而有些原本属于外来乐器,当传入藏区以后被藏族艺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发展并使之藏化,成

2、为藏传乐器(指在演奏风格上的藏族化)。本文所说的藏族拉弦乐器是指藏族传统乐器,即堆协朗玛歌舞及卡尔鲁歌曲中充当伴奏的拉弦乐器以及仍在民间流传的拉弦乐器。其传统性主要表现在演奏风格上,有别于现代意义上的二胡、藏京胡等的演奏法。因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藏区各个文艺团体中所使用的部分拉弦乐器的演奏法已受到内地影响,与藏族传统的演奏法相比有较大的区别,以致于风格上也相应构成区别。一、牛角琴1、渊源 牛角琴是藏族本土乐器。因其最初是由青藏高原特色动物野生牦牛角制成,故称牛角琴。目前尚未发现有关牛角琴的历史资料,但是有迹象表明,它是在藏传佛教“后弘期”时期开始产生并流行于藏区的。2、结构 由琴桐、琴杆、

3、琴轴、琴码、琴弦、琴弓、千斤等组成。3、质地琴桐是由野生牦牛角制成,形为一面大(宽),一面小(窄),大的一面蒙羊皮或小牛皮、鱼皮,并以银、铁装饰而成;琴杆是由桦木制成。琴头(琴杆尖)通过雕刻装饰而制成各种动物之精美头像;琴码是由竹或硬木制成,形如马鞍;琴弦是由马尾或细牛皮制成(现有的地方使用钢丝弦),两个弦所用马尾根的比例为二分之一,内弦为20根左右,外弦为10根左右;千斤是由丝线等较结实之线制成;琴弓由弓杆、弓毛两部分组成,弓杆是由藤子或细木等弯曲而制成,弓毛是由马尾或野牛之尾制成。4、定弦由于牛角琴至今仍主要流行于民间,在专业乐队中尚未使用。所以,其定弦还没有像藏族其他拉弦乐器那样形成固定

4、音高,而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人喜欢调高一点,有的人喜欢调低一点,但总的来讲,是徘徊在一般的人声音域之内,因为牛角琴常常与歌声连在一起。两个弦之间的音高关系为5度,常按简谱52音定弦演奏。5、音域牛角琴的演奏不用换把,因此其音域为9度。6、演奏特点分坐式和站式两种形式。坐式演奏一般与二胡相同;站式演奏是牛角琴区别于其他拉弦乐器之演奏的主要特征之一。此时,艺人将琴插在腰部,一边拉奏,一边跳舞,一边演唱,呈现出琴声、歌声与舞步三位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左手承担持琴和按弦之任务,指法只用第一把位。与二胡相反,牛角琴的按弦常使用指中部肚儿按弦,间或采用打音技巧。由于按弦力度较大,发出的声音时常显现出偏

5、高之特点(出现微分音)。右手承担运弓任务,弓法以分弓为主,并多为一拍一弓奏,连弓少用或不用。7、流行分布及演奏领域牛角琴主要流传在康区,包括西藏的丁青、察雅、芒康、八宿、类乌齐、比如、林芝、波密和青海的玉树州、四川的甘孜州、云南的德庆藏族自治州等地区,担任康谐的演奏(伴奏)。8、表现性能粗犷与坚实、深沉与热烈、浑厚与凝重是牛角琴特有的性能所在。这是由其特殊的材料构造及其产生的地理环境所致。二、铁琴1、渊源有关该乐器到目前尚未发现史料记载。根据藏族艺人口传,“铁”为藏语“慢”之意,“琴”为藏语“节奏”之意,指在弓法节奏比起牛角琴等拉弦乐器要松、慢,故得名为“铁琴”。这一说法不无道理,起码对藏语“

6、铁”、“琴”字作了说明。另外,也有专家认为,藏语“铁琴”是汉语“低音琴”之意。不过,笔者对该乐器名称的上述解释持有疑义。认为藏族“铁琴”与蒙、汉族拉弦乐器“提琴”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铁琴”一词有可能是“提琴”一词的音译。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点中得到证实:1)名称上的相似:根据中国音乐辞典记载:“四胡拉弦乐器。蒙古族称它为胡尔或四弦。清律吕正义后编称它为提琴。是蒙、汉两族人民常用的乐器”。因此,藏语“铁琴”一词很可能是汉语“提琴”一词的一种音译,只不过是藏族艺人们对此做了巧妙的藏语解释而已,其原貌还是指“提琴”之意。2)形状、结构上的相似:藏族拉弦乐器“铁琴”的形状、构造基本上与蒙、汉族乐器“四胡

7、”或“提琴”相似,以至于音色、音量、音质等也很相似。由此可见,“铁琴”如同“霍琴”,也是从蒙、汉族地区传入藏区的,并与蒙、汉族乐器“提琴”同属一种乐器。当它传入藏区以后弦数上有了变化,原来的四弦变为二弦。从各种迹象表明,该乐器在藏传佛教“后弘期”时期开始流行于藏区,尤其是从五世达赖时期开始在“朗玛吉都”中使用,并成为该乐队组织缺一不可之乐器。2、结构由琴桐、琴杆、琴轴、琴码、琴弦、琴弓、千斤等组成。3、质地琴桐是由木、铁、象牙、竹桐等制成,并一面蒙羊皮或蛇皮,另一面为雕花(饰)音窗;琴杆是由细木或竹子制成,并系有很多由骨、金、银、铜、铁等物加以雕饰的节;琴弦过去是习惯用牛、羊肠和牛的后筋为材料

8、,现在一般代之使用汉、印等地引进的钢丝弦;弓杆是由竹子或藤子等弯曲而制成,弓毛使用马尾;琴轴是由硬木质制成,并雕饰图纹;琴码和千斤也是由核桃树等硬木质制成。4、定弦铁琴采用五度定弦。由于该乐器主要是在堆协朗玛歌舞的伴奏中使用,根据堆协朗玛歌舞伴奏乐队的定调特点(按D调笛子定调),铁琴的定弦一般为bf1(6-3)。5、音域由于铁琴的演奏中只用第一把位,故其音域为10度,具体为bd2(10度)。6、演奏特点铁琴的演奏如同牛角琴,只使用第一把位,并按坐式演奏。就像藏语“铁”字所示那样,在演奏中运弓要慢、松,一般多使用长弓和连弓,以此来体现其声音的圆润、饱满、匀称性,也体现其藏语“慢”之意。左手按弦不

9、像牛角琴那样(多用指中部肚儿按弦),而常以指尖部位的肚儿按弦,并常使用滑音、颤音、揉弦等技巧,少用或不用小指按弦。7、流行分布及演奏领域 铁琴主要流传在拉萨、日喀则等地区,充当堆协朗玛歌舞及卡尔鲁歌曲的伴奏任务,尤其是在堆协朗玛歌舞的伴奏中与笛子、扬琴、扎念琴、二胡、藏京胡等乐器结合而组成为藏族民间乐队,并形成惯例,缺一不可。8、表现性能铁琴的音色与藏族其他拉弦乐器相比较,显得圆润、饱满和匀称,从而往往具有古朴、典雅之音色特征。三、二胡1、渊源根据中国音乐辞典记述:“二胡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亦称胡琴。古代的奚琴可能是其前身。元代有一种乐器名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

10、马尾”。(第96页)又根据该辞典上记述:“胡琴唐宋时期泛指西北和北部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乐器。如琵琶、五弦、箜篌等”。(第159页)“奚琴古代拉弦乐器,亦称嵇琴,隋、唐时期居住我国北部的部落奚所使用”。(第415页)由此可见,二胡的前身是古代拉弦乐器胡琴、奚琴,其大概产生年代为隋、唐时期。古代“胡”、“奚”均指中国西方和北方少数民族。又如现代汉语辞典解释:“胡1)古代指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胡人;2)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东西胡琴”。那么,现代意义上的二胡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从20世纪上半叶说起。期间,在内地出现了以阿炳(18931950年)、刘天华(18951932年)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二

11、胡演奏家,他们对二胡的构造及演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刘天华先生,他结合西洋小提琴演奏技术,对二胡的演奏法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并创作了11首二胡独奏曲,编写了47首二胡练习曲,从而奠定了中国二胡专业创作和演奏的基础。从此以后,二胡这一乐器以崭新的演奏风格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行。经改革后的二胡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流行于藏区,主要用于藏区专业文艺团体中。当新式二胡在藏区引进后立刻被藏族民间艺人们看重并纳入到堆协朗玛歌舞的伴奏中来,结合着藏族民间拉弦乐器的演奏方法使之逐趋藏化。本文论及的二胡,就是指经藏化了的在堆协朗玛歌舞及卡尔鲁歌曲中使用的二胡。2、结构由琴桐、琴杆、琴轴、琴弓、琴码、琴弦

12、、千斤等组成。3、质地琴桐、琴杆、琴轴均为木制。琴桐有园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一端蒙蛇皮或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琴弓由弓杆和马尾组成,弓杆为竹制并两端呈弯曲;弓毛为马尾制;琴弦一般使用钢丝弦;千斤使用丝线。现在,有的琴上按有机械弦轴,且弓底一端也按有机械调毛器。4、定弦采用5度定弦。根据堆协朗玛歌舞伴奏乐队的定调特点(按D调笛子定调),二胡的具体定弦为:b“f1(63)。5、音域二胡的演奏如同藏族其他拉弦乐器只用第一把位,故其音域为10度,具体为bd2。6、演奏特点二胡的演奏按坐式进行。左手只使用第一把位,常以指尖部位的肚儿按弦,如同“铁琴”间或采用滑音、颤音、揉弦等技巧,少用或不用小指按弦

13、。左手运弓多以长弓或连弓进行,一拍一弓进行尤为常见,少用或不用分弓进行。7、流行分布及演奏领域 二胡的流传分布可以说包括全藏区,但从藏族民间演奏风格之特色上拉萨居中心,主要用于堆协朗玛歌舞及卡尔鲁等歌曲的伴奏。8、表现性能现代意义上的二胡是在20世纪中叶才从内地传入藏区的,因此其表现性能仍保持着原貌,一般具有柔软、秀雅、细腻之特色,在堆协朗玛歌舞及卡尔鲁歌曲的伴奏中与“铁琴”一道扮演中声部之角色。通过采用藏族民间拉奏法,使其表现风格更趋藏族化。四、霍琴1、渊源有关该乐器在藏族历史文献中到目前尚未发现记载。藏语“霍琴”在民间口语中称“孜孜”。值得注意的是,藏语“霍琴”、“毕旺”、“孜孜”所示概念

14、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毕旺”一词在佛教“前弘期”泛指弹拨乐器,从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均指拉弦乐器。“霍琴”一词是一种音译现象,实为汉语“胡琴”之意。“孜孜”一词实为“霍琴”之意,是其口语化现象,过去有一种习惯,即由社会下层人拉奏的乐器称为“孜孜”;由社会上层人拉奏的乐器称为“霍琴”。在当代藏族民间中对拉弦乐器统称“毕旺”。根据笔者在前面二胡之渊源中所述观点,我们可以得知霍琴是从蒙古族、汉族等地区传入藏区的。具体而言,无论是从它的名称、形状、构造上看,还是从它的演奏上讲,霍琴与蒙古族拉弦乐器“四胡”很相似:“四胡拉弦乐器。蒙古族称它为胡尔或四弦。琴桐木制,呈园形、六角形或八角形,一端蒙

15、羊皮或蟒皮。琴杆用乌木或红木制成。张四根弦,第一、三弦和二、四弦各为一组,每组两条弦的音高相同。竹弓、弓上所张马尾分成两股,分别夹在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间”。(中国音乐辞典,第368页)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藏族霍琴与蒙古族乐器“四胡”或“胡尔”属于同一乐器,是从蒙古族或汉族地区传人藏区的。当它传入藏区以后,弦数上稍有变化,藏区有的地方开始使用三弦霍琴,即第一弦为一组,二、三弦为一组。2、结构由琴桐、琴杆、琴轴、琴弓、琴码、琴弦、千斤等组成。3、质地琴桐、琴杆、琴轴、弓杆等一般为木制或竹制;琴桐为园形,桐口蒙羊皮或鱼皮;弓毛为马尾制;通常琴杆上方系一小口袋,用来装松香,琴弦为钢丝弦。4、定弦由于霍琴至今仍在民间流行,而在专业乐队中尚未使用,所以,其定弦较随意。通常按5度定弦,简谱为4i(Fado)。当为张四根弦霍琴定弦时,从内到外让算,一、三弦为一组定弦4(Fa)音,二、四弦为一组定弦i(do)音;当为张三根弦霍琴定弦时,从内到外计算,一弦为一组定弦4(Fa)音,二、三弦为一组定弦i(do)音。5、音域由于霍琴的定弦为4i弦,不用换把,因此,其音域为8度。6、演奏特点与牛角琴的演奏相似,分坐式和站式两种形式。所不同的是霍琴的琴杆上系有一条背带,演奏时将背带斜挂在右肩上并边拉奏,边演唱,边舞蹈,形成三位一体式艺术表演形式;另外,弓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