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神经(1)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88681258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5.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神经(1)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第九章 神经(1)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九章 神经(1)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九章 神经(1)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九章 神经(1)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 神经(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神经(1)(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1,2,3,4,5,6,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 一、神经元 Neuron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胞核 胞体 胞浆 神经元 树突(传入信息) 突起 有髓 轴突神经纤维 无髓,7,胞体:是进行信息整合的主要部位,轴突:轴丘,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长长的轴突:动作电位传输,轴突末梢:释放递质,8,9,(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10,(三)神经纤维的分类和传导速度 据电生理特性分A、B、C三类。 传速:ABC 据来源和直径分、类。 传速: ,11,(四)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

2、输 蛋白合成: 胞体 轴浆运输:双向,顺向快于逆向 顺向运递质囊泡等. 逆向对蛋白质合成起反馈调节作用。,12,(五)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1.营养性作用: N.末捎经常释放一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 例:周围神经损伤肌肉萎缩 2.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神经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支持神经元的营养性因子(蛋白质)。,二、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数量:1050倍于神经元。 分布: 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 特点:细胞间无突触结构,有膜电位, 无动作电位。 作用:支持、修复和再生、物质代谢 和营养、绝缘和屏障、维持

3、合 适的离子浓度、摄取和分泌神 经递质。,14,第二节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一、突触传递 突触(Synapse):N元间接触处形成的特殊结构。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1.经典突触结构,15,16,2.突触的分类 轴突-轴突、轴突-树突、轴突-胞体,17,3.突触传递的过程 N冲动达末捎前膜去极化Ca2+内流囊泡靠近前膜出胞释放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产生,若EPSP总和达TP水平,轴突始段产生AP。,18,4.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局部去极化,使该突触后N元的兴奋性增

4、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机制:对Na+,K+通透性增加,Na+K+ 。,19,(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局部的超极化,使该突触后N元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机制:Cl- 内流,(3)慢突触电位 慢EPSPK+电导 慢IPSPK+电导 迟慢EPSPK+电导,持续1030分钟 (可能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有关),21,(4) 特点: EPSP与IPSP均属于局部电位 1. 等级性 2. 电紧张性传布 3. 可总和,22,5.

5、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性 2)突触延搁(0.5-1ms) 3)总和(时间,空间),23,4)兴奋节律的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节律与突触前神经元可完全不同。 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CO2过多、 O2传递障碍 6)易疲劳性 :突触处递质耗竭 7)可塑性,6.突触传递的可塑性(Plasticity) (1)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l) 短串刺激突触前末梢发生的突触后电位明显增强的现象(前膜Ca2+持续递质释放) (2)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 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短时快速刺激突触前神经元,使突触后电位快速、持续的增强(数天) 产生

6、机制:突出后神经元胞质内Ca2+。 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3)习惯化和敏感化 习惯化(Habituation) 重复给与温和刺激后,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渐减或消失( Ca2+通道失活,胞浆Ca2+减少,递质释放减少)。 敏感化(Sensitization) 重复出现的较强刺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增强,传递效能增强(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递质释放)。,26,(二)非定向突触传递(曲张体),(三)电突触传递(缝隙连接),27,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只能从胞体至末梢单向传导 B. 神经干中各纤维之间互不干扰 C. 只

7、要结构完整就能正常传导兴奋 D. 不受内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 E. 连续刺激时,传导能力很快下降,28,神经末梢膜上哪一种离子通道的开放与递质的释放密切有关? 电压门控K+通道 B. 电压门控Na+通道 C. 电压门控Ca2+通道 D. ACh 门控阳离子通道 E. 化学门控Na+通道,29,与经典的突触传递相比,非定向突触传递的特点是 无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特化结构 B. 作用部位较分散,非一一对应 C. 递质扩散距离较远,且远近不等 D. 传递所需时间较长,且长短不一,30,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上

8、的受体,把信息从突触前传到突触后的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31,1.递质的鉴定: (1)突触前神经元有合成酶 (2)突触小泡内有递质储存 (3)加入递质有相同生理效应 (4)有使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 (5)有特异性受体激动剂或阻滞剂,32,2.调质的概念 N元产生的作用于特定受体从而调节信息传递效率(非直接信息传递)的一类特殊化学物质。(增强或减弱递质的效应调制作用) 3.递质和调质的分类(据化学结构,自学),递质和调质没有绝对的区分,33,4.递质的共存 一个N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 意义: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5.递质的代谢 合成、贮存、释放、降解、再摄取和再合成,34

9、,(二)受体和配体 受体:与化学物质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配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激动剂,只发生结合而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则称为拮抗剂。) 结合特点: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35,肾上腺素能受体(、),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等,激活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突触后效应分,配体分,受体的分类,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胆碱能受体(N、M),36,(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1.ACh及其受体 : (1)部位: 外周:胆碱能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及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纤维) 中枢: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丘脑后腹

10、核、RF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37,(2)受体: M(毒蕈碱):心肌、平滑肌、腺体(M1-5) N(烟碱):N1(神经元型)、 N2 (肌肉型) (3)拮抗剂: M阿托品 N筒箭毒 N1六烃季铵 N2十烃季铵,38,2. E、NE及其受体: (1)部位: 外周:肾上腺素能纤维(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中枢:低位脑干(延髓、中脑RF、脑桥的蓝斑) (2)受体:( 1、2、)和 ( 1、 2) (3)效应:因受体而不同,39,(4)拮抗剂: 酚妥拉明 1哌唑嗪 2育亨宾 普洛萘尔(心得安) 1阿提洛尔、普拉洛尔(心得宁) 2丁氧胺,中枢神经递质 自学,40,41,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 (

11、一)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 反射(Reflex) :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 性应答反应。,反射过程:,42,(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聚合原则(传出N元),辐散原则(传入N元),单线联系,聚合和辐散式联系, 链琐和环式,43,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45,(三)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兴奋性N元抑制性中间N元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1)传入侧支抑制 概念:传入神经纤维兴奋一个中枢的N元的同时,经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N元,转而使另一个N元发生抑制的现象。,46,意义:协调反射活动,兴

12、 奋 冲 动 传 入,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抑制性中间N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N元,IPSP,兴奋一N元,突触后膜产生,EPSP,47,(2)回返性抑制 概念:某一中枢N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去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N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N元。,48,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促使同一中枢内多个神经元的活动协调统一。,49,神经元兴 奋,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抑制另一N元,IPSP,兴奋一N元,EPSP,神经元兴 奋,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同一中枢N元,IPSP,IPSP,传入侧支抑制,回返抑制,抑制,兴 奋,

13、50,2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A:刺激轴突B时,胞C产生10mV的EPSP B:先刺激轴突A,再刺激轴突B时,胞C产生5mV的EPSP。,51,(1)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 (2)结构:轴突一轴突性突触,多突触联系。 (3)过程: A纤维兴奋冲动传至轴突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GABA轴突B 末捎部分去极化(EPSP,CL外流)B末捎膜电位 Ca2+内流 递质释放量突触后神经元C的EPSP突触后N元C兴奋性,52,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运动调控功能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脊髓

14、: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53,运动单位:一个脊髓运动N元或脑干运动N元连同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54,(二)脊髓休克(Spinal shock) 1.概念: 突然横断动物或人的脊髓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2.表现: 躯体运动和内脏反射活动消失,肌紧张,血压 ,发汗抑制,粪尿潴留。,55,3.恢复特点 越原始,越简单的反射恢复越快。 动物越低等恢复越快。 反射恢复后有的要加强、有的要减弱。 断面以下的知觉和随意运动永久性消失。,56,4.机理: 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而暂时丧失反射能力。 5.意义: 脊髓本身可完成一些简单反射 高位中枢对脊髓反

15、射的调节有易化也有抑制,57,(三)脊髓反射 1.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1)概念: 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肢体屈曲称屈肌反射。 肢体皮肤受到强烈刺激时,在本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称对侧伸肌反射。 (2)意义:保护,维持姿势。,58,2.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1)概念: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肌肉收缩称牵张反射。 1)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 特点:多突触反射,反射时较长。 作用:对抗牵拉以维持姿势。,59,2)腱反射: 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 特点:反射时短且局

16、限,为单突触反射。 意义:异常提示中枢损伤部位。,60,(2)感受器 肌梭和腱器官的结构,61,1)肌梭: CT囊+梭内肌纤维(感受装置居中,收缩成分位于两端)。感受长度变化,与梭外肌并联。传入冲动直接兴奋运动N元,使梭外肌收缩。 2)腱器官: 感受张力变化,与梭外肌串联。传入冲动抑制运动N元,使梭外肌收缩减弱。,62,63,(3)肌梭和腱器官的功能 等长收缩时,腱器官传入,肌梭传入不变 等张收缩时,肌梭传入,腱器官传入不变 r 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内肌收缩,肌梭传入,腱器官传入不变 被动牵拉时,肌梭和腱器官传入冲动 牵拉肌肉肌梭兴奋梭外肌收缩(牵张反射) 牵拉增强腱器官兴奋抑制牵张反射,64,二、脑干对肌紧张调节 去大脑僵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