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微粒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86648 上传时间:2017-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成物质的微粒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构成物质的微粒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构成物质的微粒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构成物质的微粒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构成物质的微粒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成物质的微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成物质的微粒(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成物质的微粒一分子(由原子组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注:“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和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如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所以单个分子是不能表现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除分子外,还有其他粒子,如原子、离子等)(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远处可闻到花香,衣箱中樟脑球时间久了就不见了,湿衣服在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等。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隔较

2、小,因此气体易压缩,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两者的原体积和等现象也证明分子间有间隔。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问题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未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这是物理变化;水通直流,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聚集成氢分子,氧原子聚集成氧分子,这是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它的组成和性质是固定的;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如空气

3、是由氮气分子,氧气分子等构成的,它的组成不固定,混合物中各物质仍保持各自原来的性质。例题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现象或事实 解释A 热胀冷缩 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B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 25 立方米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 立方米的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D 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解析:热胀冷缩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的大小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答案。A二.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质子(带正电荷)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 质量大致相等1. 原子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 中

4、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荷):质量非常小,约是原子质量的 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的大小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心的一只蚂蚁。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例】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 )A. 质子、中子、电子 B. 质子、电子 C. 中子、电子 D. 质子、中子精析:解决这道题的关键要清楚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两部分构成的,所以,原子核中没有电子。答案:D【例题】在下列粒子中不显电性的一组是( )A质子、中子、电子B原子核、原子、分子C中子、电子、原子D中子、分子、原子解析:分子和原子都是电中性的,而在原子里质子

5、带正电的,电子带负电的,中子不显电性。 答案:D 【例题】原子序数为 94 的钚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原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 145B核外电子数为 94C质子数为 94D核电荷数为 239解析: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2.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3. 原子的种类:1)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如:H 原子)2)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电荷数不同)4. 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以一个碳 12 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 ,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

6、质量(符号为 Ar).计算式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Kg)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个碳 12 原子实际质量的 1/12(Kg)注: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国际单位为了,一般不写出来。原子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得出与性质 测定得出,绝对的 比较得出,相对的数值与单位 非常小,有单位“千克” ,符号 Kg大于 1,有单位“1”不般不写,符号“Ar ”联系 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Kg)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个碳 12 原子实际质量的1/12(K【例题】下列化学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 B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

7、程C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变化解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一定发改变,而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一定保持不变,其实质是构成分子的原子的重新排列组合。答案:D【例题】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没有质量,原子有质量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解析:对于分子,原子大小的比较,如果只考虑原子构成分子,那么分子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大,而对于不同种的分子和原子来说,就不能直接比较,原子不一定都比分子小。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水、酒精、氧气等是由分子构成的,

8、稀有气体、金属等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分子、原子的相似之处是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不同点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答案:D【例题】纽约大学的科学家最近研制出有“双腿”能在盘子里“散步”的分子机器人,它是由 26 个氨基酸分子结合而成的多肽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种分子机器是一种新型分子B我们已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这种分子“散步”C分子本身是不会运动的,其“散步”一定是在人的推动下进行的D由这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一种单质解析:分子很小,人的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分子的运动;分子本身具有不停运动的性质,其“散步”是自身运动的体现;构成这种分子的是 26 个氨基酸分子,由于多种元素组成,

9、不可能是单质。 答案:A【例题】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D分子之间没有间隙解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所有金属都是由原子构成的,A 不正确;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 正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C 不正确;分子之间有间隔, D 不正确。答案:B【例题】关于氨气(NH 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氨分子B.每个氨分子是由 1 个氮原子和 3 个氢原子构成的C液态氨中氨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D同温同压下氨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解析:NH 3 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10、其化学性质是由氨分子来保持;每个氨分子是由 1 个氮原子和 3 个氢原子构成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 A、B、C 三项说法正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密度越大,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7,而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29,故空气密度大,故D 错误。答案:D三.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之别。元素与原子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1. 空气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氮元素(氮气体积 78%) ,氧元素(氧气体积 21%) 地壳中含量居前三位的元素:氧(约 49%) ,硅(约 26%) ,铝(约 7.7%)2.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宏观概念

11、元素 组成 物质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一类原子的总称构成微观概念 原子 构成 分子 既讲种类, 又讲个数3. 物质的描述:“宏观与宏观” , “客观与客观”对应如: 水 由 氧 元 素 和 氢 元 素 组 成 。宏观 宏观 宏观每 个 水 分 子 由 2 个 氢 原 子 和 1 个 氧 原 子 构 成 。个数 微观 个数 微观 个数 微观1)表示一种元素4. 元素符号的含义: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 元素符号 H 的含义:氢元素 一个氢原子1)对于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单质来讲,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元素符号含义的扩展内容: 单质。如:元素符号 Fe 的含义:铁元素1 个铁原子铁单质2)元素符号前加

12、上数字后,就只能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3H 只表示 3 个氢原子。5 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同位素原子属于同种元素但不是同种原子。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如氢有氕、氘、氚三种同位素原子,我们依次用符号写成 ,表示它们的质子数均为 1,中子数依次为 0、1、2。同位素原子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发电等。【例题】 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中的碳 14 含量来判断它们的年代,碳 14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6,相对原子质量为 14,下列关于碳 14 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13、)A中子数为 6B质子数为 6C电子数为 6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各为 14【例题】现在由室外空气污染时代转向室内空气污染时代,主要污染源是装修房子产生的甲醛、苯、氨和天然石材中的放射性物质。某花岗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氨原子的质子数为 86,中子数为 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50 B.86 C.136 D.222四离子1.电子层:电子层并不真实存在,是为了研究方便进行理论的假设(与磁感线一样)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电子离核远近 近 远电子能量高低 低 高第一层:最多 2 个电子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第二层:最多 8 个电子第三层:最多 8 个电子。如果第一层是最

14、外层不超过 2 个电子。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元素 最外层电子 数 稳定 性 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元素8 个(氦为 2个) 稳定 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 4 个 不稳 定 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在化学反应中越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化学性质越活泼非金属元素4 个(大多数)不稳定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在化学反应中越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化学性质越活泼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是稳定结构(8 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是 2 个)的,该元素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大于 4 个,在化学反应中已得到电子。所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正化合价和负化合价等

15、。(1)离子的定义: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叫阳离子,如钠离子(符号Na+) ;带负电的叫阴离子,如氯离子(符号 Cl ) 。(2)离子与原子的关系:(3)离子与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氯化钠(俗称食盐)由钠离 子(Na +)和氯离子(Cl )构成;硫酸铜晶体由铜离子(Cu 2+)和硫酸根离子( SO42 )构成。例 6. 有三种原子,A 原子核内有 8 个质子和 8 个中子,B 原子核内有 8 个质子和 9 个中子,C 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和 B 是同种原子 B. B 和 C 核外电子数有可能相等C. A 和 B 是同种元素,且互为同位素原子D. A 和 B 核电荷数不同精析: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若质子数相同,则必定属于同种元素,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A 和 B 原子质子数相同,故必属同种元素,但因中子数不同,所以定是不同种原子。原子 离子电性及结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