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对新农村..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630765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建设对新农村..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乡村建设对新农村..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乡村建设对新农村..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乡村建设对新农村..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乡村建设对新农村..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村建设对新农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建设对新农村..(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乡村建设运动对新农村建设 的历史启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的难题,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主要内容,一、近代乡村建设的兴起及其性质 二、近代乡村建设主要流派的实验 三、近代乡村建设运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启示,一、近代乡村建设的兴起及其性质,1、乡村建设的兴起 乡村危机,农村社会的衰落,农业经济的破产,农民日

2、趋赤贫,帝国主义的入侵以及封建势力和腐败政治的统治,耕地荒芜 土地的高度集中 农产品价格低落 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民 本 思 想 影 响,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西方民权、民主思想,乡建派人士无数次提到的“民为邦本,本固邦 宁”,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夏书五子歌。 孔子:把民本思想衍化为德治,建立了“为政 以德”、“爱民”、“富民”、“教民”、“修己以 安百姓”的“仁学”。 孟子:提出了“保民”、“仁民”、“安民”的“仁 政”思想,。 荀子:提出“下富则上富”、“载舟覆舟”、 “平政爱民”、“轻徭薄赋”、“为政清廉”。 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等 “无为而治”的论述。 韩非子: “凡治天下,必因人

3、情”,“民怨 则国危”, “君权民定” 。,康有为:认为“首倡公理民权” “, 推己及人乃 孔子立教之本,与民同之,自主平等乃孔子立治 之本”,为民本主义注入了“民权平等”的意义。 梁启超:把“民本”从规劝统治者“顺民心”、 “顺民隐”、“行仁政”升华为“保国保种”的 “新吾民”之说。 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开始了唤醒民众, 参与政治的实践。 先行者的民本主张与民本实践都不同 程度的影响了乡村建设运动。许多留学于 西方的乡建人士对杰弗逊起草的美国独 立宣言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更是 深知其内蕴。,外 国 乡 村 运 动 影 响,丹麦的乡村改造,美国的乡村运动,丹麦的乡村改造是通过民众教 育

4、实现的,它与英国的工人教育 、苏联的扫盲教育并称为当时 世界三大教育运动。 自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20 年代丹麦教育家,提倡民众高等 教育,推进乡村社会的改进与合 作事业的发展。 丹麦的乡村改造成为“丹麦 重生的命脉”“, 振奋鼓舞了丹 麦人民的生命力”,促成了丹麦 乡村社会的进步、农业的发 展、经济与政治的成功,乃 至整个丹麦民族的繁荣与强盛,1909 年罗斯福总统召集了“乡村 生活会议”,发动了乡村生活改进 运动。 美国的乡村生活改良运动是 从乡村教育运动开始的。注 意教授一般文化知识,也注意 教授有关农业和乡村生活的 种种知识,同时还注意“增广见 识的文化”,使乡村人民成为“ 机警

5、的、爱国的、思想高尚 且又安于陇亩”的公民。,2、乡村建设的性质,“乡村建设实验”,就是划定一个或几个自然村, 成为一个区域。依照一种理想或目标,采用适当 的方法与技术,引导农民学习文化,善导风俗,改 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建立合作组织。通过对 教育、卫生、生计、自治等全方位的改良,以改 善农民的生存状态,把农民培养成现代社会的健 全国民,为国家与民族的复兴奠定基础,为国家的 振兴和建设提供方略与借鉴。,乡村建设的性质,是一种起于民间的、自下而 上的社会改良运动。是由胸怀救国之志、以 天下为己任、具有忧患意识与振兴民族使命感的 知识分子所领导的。这是一种采用非激进的、和 平手段的乡村社会改良运

6、动,是一种试图促成“建 设性的社会构造即建设新礼俗的运动”。,二、近代乡村建设主要流派的实验,定县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 邹平乡村建设实验 徐公桥乡村生活改进试验 无锡民众教育实验 北碚乡村现代化建设实验。,定县平民教育与乡村 建设实验,1926 年,晏阳初领导的中华 平民教育促进会,选择河北省 定县作为开展平民教育与乡 村建设的实验区。 在系统调查全县社会概况的 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四教 三式”的实验即通过、 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 大教育方式开展文艺、生计、 卫生、公民等四大内容的教育, 以期医治中国农民的“愚、穷 弱、私”四大病症。 、,邹平乡村建设实验,1931 年,梁漱溟在山东邹

7、平创办 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其基本 构想是“辟造正常形态的人类文明, 要使经济上的富、政治上的权 综操于社会,分操于人人。其纲领 则在如何使社会重心从都市移植 于乡村”。,徐公桥乡村生活改进试验,1929 年,由黄炎培领导的中华职业 教育会,在江苏昆山的徐公桥建立了 乡村生活改进试验区。以“计划并促 进乡村自治、教育普及、生产充裕、 娱乐改良”为宗旨。期以教育之力, 改进农村一般生活,以立全社会革新 之基”。,无锡民众教育实验,1929 年, 江苏民众教育学院在无 锡的黄巷、北夏、惠北成立实验区。希 冀“以民众教育培起国民力量,树立自治 基础,增进农业生产,改善经济组织,促 进乡村建设,充实

8、人民生活”。其实验重 心是“政治教育与生产教育”,侧重于“组 织的训练”及“促进生产”。,北碚乡村现代化建设实验,1926年,卢作孚在重庆创办民生实 业股份有限公司。翌年,着手进行以巴 县北碚乡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实验。卢作 孚认为“中国的根本办法是建国”,即“建 设成功一个现代国家”,而国家的现代化 需要有乡村现代化为基础,“要赶快将 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依据谋“民 生”、保“民享”的宗旨,着眼于实业在 北碚实验区进行现代化实验建设。,综合概述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扫盲和文化教育 (二)动植物良种的引进和推广 (三)建立农村医疗保健体系的尝试 (四)革除陋俗,涵养新风 (五)倡导合作组织

9、 (六)加强农村自卫,三、近代乡村建设运动对当今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启示,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强调解决“三 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形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统筹城乡 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通过改良,化解社会矛盾 农村问题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 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启发农民自觉 忧国忧民,知识分子献计献身 崇尚科学,深入调查,注重实验,三

10、、近代乡村建设运动对当今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启示,通过改良,化解社会矛盾,实事求是地评价改 良主义在历史上的 是非得失,长期以来,人们把改良与革命绝对地对立 起来,看不到改良主义在一定历史时期具 有的进步性,认为只有疾风暴雨式的革命 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而改良主义则是蒙 蔽群众,转移视线,削弱与抵制革命影响, 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反动思潮。 改良思潮确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尤其当 近代中国基本矛盾“三座大山”没有 根本解决之前,中国的农村问题乃至整个 社会问题是不可能有根本性改观的。但不 能一概否定改良主义历史作用。,经济学家薛暮桥早在20 世纪30年代就对改 良主义给予理解,比较客观地评价了乡村建

11、 设派的改良措施。认为“他们主观上是企图 改造乡村,改造中国,他们不是为着维护地主 资产阶级,甚至不是为着个人的金钱或地位, 而是为着追求光明,追求自己的空洞的理想, 而在这里艰苦地工作着”薛暮桥. 给刘少奇同志写的报告 关于白区乡村和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工作问题A . 陈翰笙,薛 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C .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今天,我们提倡的新农村建设就是一种在保持现 有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的积极主动的改革,是 一种对现行体制的完善。在社会性质、社会制 度基本稳定、基本不变的现实情况下,积极主动 地进行改革,消弭腐败,完善公平、公正的社会 秩序,调整社会成员间的利益

12、分配,及时疏导社 会矛盾,化解冲突,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广 大人民群众的深切愿望。 应当看到,在社会转型和实行现代化的进程 中,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作为是一笔可资借鉴 的宝贵财富。,农村问题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农民与土地问题一直是近代以来政治家、理论 家、社会改革家以及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对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 关于中国社会史的大论战;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耕者有其田”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与“打土豪、分田地”、“合作社”、 “人民公社”、“大跃进”;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为国本”,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国家安。 中国这

13、样一个具有庞大农业人口的国家,“三农” 问题决不仅仅是只关乎农民的问题,而是关系到 整个全中国人的问题。 “农村真苦,农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 切切实实地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瓶颈。,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启发农民自觉,“新农村建设”,谁是主力?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 的问题。 “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厢情愿,简单从事,包打天下。社会改 造事业,没有千百万觉悟了的劳苦大众积极参加,是一定不会奏 效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晏阳初,新农村建设中,不要置农民于被动的地位,不能 变成城市对农村的施舍和恩赐,变成传统的输血 式的扶贫模式。 发挥各种力量的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 民成为农村建设

14、的主力军,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 一批新农民,使农村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使农 民的生活持续增长和提高,让农民受益。,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 体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自身的创造性实践,充 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有效推进并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立足于农村实际,始终坚持以农 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形成一套“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 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忧国忧民,知识分子献计献身,尽管乡村建设最终并未能从根本上解

15、 决近代时期的乡村问题,但就乡村建设 者们都反对模仿和照搬西方模式,一直面 对中国现实,执着追求中国式乡村建设道 路来说,既令人钦佩,又发人深省,为新 世纪新阶段中国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 索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借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批既有真才实学又有奉献精神的知识分子,真正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满腔热情地与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一起为新农村建设搞调研,做试验,定规划,出主意,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这无论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还是对知识分子自身人生价值的更好实现,都是极为重要和有益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是 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面对社会最底层的广 大农民,以启

16、迪民智,培植国本,振兴民族的一次 新的启蒙运动。是启发农民行动起来自觉培养现 代国民意识,养成合格公民的一次伟大实践。是 近代知识分子超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生存路 径,走出象牙塔,深入民间,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 一个壮举。,崇尚科学,深入调查,注重实验,实验的要义,实际上就是人们运用“试错法”来解决 需要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不断“尝试错误再 尝试”的过程,人类正是在不断“试错”过程中进步的。 近代乡村建设者们高度重视运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 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绩效。,我国农村客观条件千差万别,农民需求也不尽相同,新农村建设计划和发展模式只能因时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追求某种单一的所谓“理想模式”、“标准方案”。而要做到因时因地制宜,确定切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目标和模式,首要的前提是深入实际,进行科学而周密的调查研究。因此,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为重要。,农业、农村、农民,是近代以来的焦点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是一种福音,对农村是重大变革,对农业是发展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