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515765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表现在交往和冲突上。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戚继光抗倭保护了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受侵犯。二、课程标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

2、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戚继光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壮举的讲述,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感受郑和与戚继光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明朝对外关系变化的原因。五、教学流程设计说明(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之前,老师考考同学们,你知道中国的“航海日”是哪一天吗?学生:7月11日。教师:为什么要把7月11日定为中国的“航海日”呢?中国“航海日”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哪件大事而

3、设定的呢?展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学生:郑和下西洋。教师:2005年7月11日正好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教师:今天咱们继续学习明朝时期的历史,感受那时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明: 以这个问题为导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说明: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史料的能力。 说明: 通过补充介绍郑和的相关史料,使学生对其有更丰富的认识。说明:以“航海小队”的小组形式来学习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说明:这一环节主要使学生能够从邮票中总结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说明:通过补充历史小故事,便于学生理解郑和下西洋没有继续下去的原因。说明

4、:通过理解戚继光的诗句,引导学生学习其不慕名利,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高尚品德。(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交往篇”郑和下西洋教师:老师接着考你们,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哪位皇帝时期?学生:明成祖。教师:那么“西洋”指的是什么地方呢?学生:明朝时期,把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地区,称为西洋。教师:那么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展示: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明史郑和传学生:寻找建文帝; 向国外显示中国的富强,也就是宣扬国威。教师:除了这两个目的外,还有什么目的啊?学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教师:明成祖为什么把下

5、西洋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交给了郑和,而不是其他人呢?展示:郑和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昆阳人,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过海路到达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进行朝拜。这就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西洋的情况,也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他11岁时,明军进攻云南,郑和被明军掳进军营,受了宫刑,成了太监,后来进入燕王朱棣的府中。在“靖难之役”中,郑和随军出征,立下战功,受到朱棣的重用。朱棣登基后,赐姓郑,改名为“郑和”。由于郑和聪明睿智,具有雄心和胆略,明成祖便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教师:那么郑和怎样才能保证这次远洋航行的成功呢?(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1.国力强盛,提供了物

6、质支持; 2.我国造船业发达;展示:海船模型 教师:宋代时,我国的造船业就已居世界的首位了。郑和下西洋时的船队,由宝船、马船(运输船)、粮船(运粮船)、坐船(运兵船)和战船等组成。这些船只中,最大的是宝船。最大的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换算成米,则长151.8米,宽61.6米。明朝时期的造船技术,达到了当时世界造船技术的最高水平。 3.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教师: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期,制成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期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教师:同学们刚才说了这么多条件,那么你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哪一个?学生:国力强盛。教师:现在

7、是万事俱备了,下面咱们就沿着郑和船队的足迹扬帆起航吧。请同学们按照之前咱们分好的航海小队来完成下面的航海任务吧。小组合作,完成航海任务:1.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2.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3. 郑和船队的出发地;4. 郑和船队到达的国家和地区;5. 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6. 郑和下西洋给我们带回来了什么?学生:时间:1405年1433年; 次数:七次; 出发地:刘家港; 到达的国家和地区: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的地区: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带回的: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船队返航时,许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臣,搭乘郑和船队,前来中国访问。教师:各个航海小队做的都非常棒,出色地完成了航海

8、任务。教师:郑和的船队每到达一个地方,都受到了当地国王和人民的热烈欢迎。郑和先是会见当地的国王,并赠送礼物,表达与他们友好交往的愿望,然后同他们进行贸易,用中国的金银宝货、丝绸和瓷器等换取他们当地的特产。郑和船队还从非洲带回来了长颈鹿,当时人称为“麒麟”、狮子、鸵鸟等。教师:15世纪欧洲的航海家们也进行了远洋航行,但是他们的远航却比郑和晚了半个多世纪,不管是船队规模还是远航范围都比不上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所以我们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教师:那么咱们回过头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把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日子定为中国的“航海日”呢?或者说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具有什么意义呢?展示:四枚邮票教师

9、:这四枚邮票是1985年中国邮政局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而发行的。你能从这四枚邮票中,找到答案吗?和平的使者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航海史上的壮举贸易与文化交流学生:1.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2.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教师:现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比如,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的山上有三宝洞,洞里有郑和塑像。三宝庙是印尼人民为纪念郑和而建造的。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山下还有三宝井,传说是郑和船队当年开挖的。在非洲的索马里,有个村子叫郑和屯。直到现在,

10、人们还在传颂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辉煌,怀念着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展示: 三宝垄 三宝庙 三宝山 三宝井教师:既然郑和下西洋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呢?学生:郑和死了。教师:明朝泱泱大国,人才济济,难道就没有别的航海家了吗?这个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并且郑和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对航向、航程、停泊的港口、暗礁浅滩都做了可靠记录,后人只要沿着郑和航海图走就行。展示: 三保下西洋时,所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以万计,纵得珍宝,于国何益? 明宪宗时兵部郎中刘大夏历史小故事:成化年间,宪宗皇帝派太监到兵部搜索郑和下西洋留下的档案,“查西洋行程”,企图如法炮制。兵部郎中刘大夏抢先一步,把档案藏匿他处

11、。兵部尚书项忠命保管档案的官员查了三天三夜,杳无影踪。刘大夏在旁微笑说:“三保下西洋时,所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以万计,纵得珍宝,于国何益?此大臣所当切谏。旧案虽在,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足追究有无邪?”项忠听了肃然起敬,向刘大夏作揖表示感谢。教师:你从这段材料中,能发现什么信息?学生:刘大夏觉得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耗费了巨额人力物力,劳民伤财。教师: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而是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在同各国交易时高价收购他们的货物,而低价卖出我们的货物,做了亏本的买卖,增加了国家的负担;明朝中后期,政府还实行了“海禁”政策,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禁止与海外各国

12、进行贸易往来。所以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明中后期就悄然消失了。教师:郑和下西洋,跟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土地。他们对国家贡献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张骞通西域之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只不过昙花一现。因为张骞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封建社会的上升期),而郑和却处在一个暮气日增的时代(封建社会逐渐走向没落),所以结局完全不同。教师:明朝一方面与海外各国进行友好交往,另一方面还面临着来自海上的威胁。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篇章。二、冲突篇戚继光抗倭教师:倭指的是什么?学生:倭寇。播放视频教师:请同学们认真看

13、视频,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问题1:倭寇指的是什么人? 问题2:当时倭寇最严重的地区在哪里? 问题3:戚继光为什么要抗倭?教师:什么叫倭寇?学生: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教师:当时倭寇最为严重的地区是哪里?学生:东南沿海地区。教师:戚继光为什么要抗倭呢?学生: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闹的沿海不得安宁。展示:戚继光戚继光:明朝名将,抗倭英雄,山东蓬莱人。出生在将门之家,他的父亲从小对他要求严格,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戚继光17岁时,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开始了他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十年以后,他又升了官,负责山东地区的海防。当时明朝海防空虚,军纪败坏,守卫山东沿海的士兵,多半是老弱残兵,纪律十分涣散。戚继光到任后整顿军队,使山东地区成为当时海防最为牢固的地区。戚继光名气越来越大,朝廷就派他到浙江去对付来犯的倭寇。教师:那么戚继光到浙江之后是如何抗倭的呢,分为几个阶段,取得了哪些胜利?下面咱们按照原来分的小组来完成任务,不过咱们不叫“航海小队”了,而叫“抗倭小队”了,看哪个抗倭小队最先完成这个任务。学生:1.戚继光组建了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戚家军”。2.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