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514726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历史上的万里长城首先是一道军事防线,它的城墙、关隘、堡寨、敌台,见证了刀光剑影与炮火连天的岁月;同时,长城地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因此又成为一条经济、民族、文化的分界线。提起万里长城,人们往往最容易联想到秦长城,因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深入人心。然而,战国时期的燕国以及秦代的长城主要在今内蒙古与河北等地,格局并不大。隋文帝开皇初年,幽州总管周摇整修长城,保护边民免遭突厥侵犯。继隋而起的唐朝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

2、。辽、金、元、清各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长城以北本来就是他们的发祥之地和战略后方,其间只有明朝需要依赖长城防线。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形成了号称“九边”或“九镇”的长城防御体系。北京地区在蓟州镇及宣府镇辖下,今天能够看到的长城,绝大多数是明代所筑。居庸关、古北口等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它们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时期的鲜卑,十六国前燕的慕容皝,金朝的完颜阿骨打,蒙古的札八儿,明末的李自成,都曾通过强攻或奇袭居庸关取得战争胜利。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在加强训练、严明军纪的同时,创建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战法,戍边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

3、无事”,是长城军事文化创造者的杰出代表。处于农牧交错带的长城,在和平时期成为南北各民族广泛交往、密切融合的纽带。西汉时期,“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昔日严密扼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还的通道,原本为戍守御敌修建的城堡要塞,后来有许多发展为村镇城邑。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彼此融合。“一统华夷”历来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各族统治者共同追求的远大理想,燕山与长城在古代往往被视为北方“夷汉”或“华夷”之间的民族区域分界线,但文化上的彼此认同比有形的疆界更重要。如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名将杨业修建杨无敌庙,体现了长城内外民族推崇忠勇之士的共同心理。长城是我国古代农耕和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

4、交融的见证,它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长城沿线发生的多次战争表明,长城是不能轻易逾越的屏障。随着清朝定都北京,广袤的蒙古高原、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中原大地在政治上连成一体,长城的军事功能逐渐衰退、文化象征意义不断丰富。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与中华民族威武不屈、敢于抗击一切来犯之敌的精神高度契合,在抵御日本等外来侵略的近现代时期尤其如此。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城虽然在各个朝代的地理位置不同,但它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B. 长城以南是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带,以北则是游牧文化带,二者实在是难以融合。C. 长城关口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会严加看守,

5、这阻碍了长城外各民族的交流。D. 长城所处地理位置首先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地位,而其文化意义是后来不断丰富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指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从长城的军事功能与文化意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B. 文章按照朝代的先后历史顺序来论证长城军事功能,脉络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C. 鲜卑等通过夺取关隘来获得胜利的大量史实证明了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有重要地位。D. 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杨业修建杨无敌庙宇,说明了其具有“一统华夷”的远大理想。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朝对长城的建设很重视,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其成就可以说是超过

6、了历朝历代。B. 戚继光创建了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了战法,在他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都无战事。C. 燕山、长城在古代被视作夷汉民族区域分界线,但这没有阻碍夷汉拥有共同的文化认识。D. 长城所体现的威武不屈、敢于抗击来犯之敌的民族精神在中华近现代历史中尤为突出。【答案】1. D 2. D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信息在第二段,对应原文分析会发现“但它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分析错误,文中有“唐朝

7、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的信息,因此选项以偏概全。B项,信息在第四段,“二者实在是难以融合”曲解文意,文中多处提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C项,信息在第四段,对应原文分析会发现“在和平时期都会严加看守”于文无据,文中有“昔日严密扼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还的通道”的信息,可见和平时期并没有严密看守。【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内容在第四段,由段末句子可知“说明了

8、其具有一统华夷的远大理想”分析有误,举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杨业修建杨无敌庙宇的事例,主要是为了论证夷汉在文化上的彼此认同。【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内容在第三段,犯了对象不当的错误,“在他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都无战事”分析错误,根据“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的信息可以看出,并不是戚继光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无战事,而是后继者踵其成法才出现这样的结果。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旷 野余秋雨街市和寺庙里

9、拥挤着人群,书房里拥挤着书籍,为了摆脱拥挤,我们来到旷野。拥挤是一种生命的奢侈,在奢侈中很难懂得珍惜。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也许他很少来到旷野。不是田园别墅、远郊牧场,而是渺无人烟的真正旷野,一眼望去,平沙漠漠,地老天荒。真正的旷野是生命的负面,连一根小草都吝啬着自己的踪影。对人群来说它是一种陌生,但对地球来说却是一种巨大的真实。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实在只是一种狭小的偶然,偶然之外的必然便是旷野。这种漫无边际的旷野比之于茫茫大海也只是小土一片,再把土地和大海加在一起,放到宇宙间立即又变成一粒尘埃。宇宙的无限空旷已经进入人们的想象,越想象越觉得即便是点滴生命也是最大的奇迹。点点滴滴的生命居然能发育

10、成长得像模像样,真不知该如何来欢呼,如何来呵护,如何来珍爱。前年,我与贾平凹先生同去新疆,在沙漠会合以后,见面他就说:“我被震撼了。”他说的是沙漠里的胡杨树。“没有一滴水,它居然能活上一千年,枯死后又挺挺站立一千年,倒下后不散架、不腐朽又是一千年!”由此,我又想到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他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说是去取经,而最大的经典便是有关生命的证言。我想,在茫茫旷野里,他们对惜生护生、善良慈悲的体验比哪儿都要强烈。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向另一个生命聚集地走去,把散落各地的生命联结起来,一起投向“同体大悲”。无论是法显、玄奘还是鉴真,居然都以柔弱的躯体把生命群落之间的万水千山一一打通,这实在是一种至情

11、至爱的精神实践。早年读谭嗣同的仁学,见他把“仁”的第一义定之为“通”,通中外、通上下、通人我,不甚明了,而当我追寻了佛教旅行家的足迹,便大致有所领悟:只有通,才有一种博大的仁爱;仁爱而不博大,就算不得真正的仁爱。但是,当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而在旷野间跋涉的时候,又必须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在生命最危急的关头还在祈祷生命,这种发生在旷野里的故事大多随风飘散、亘古不知,而偶有传闻则总会把忙于世俗的众生惊醒。前些年上海旅行家余纯顺在独身徒步行走了整整八年之后葬身罗布泊,消息传来,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无形杠杆立即架设起来了,杠杆的一端是一个孤独的生命,另一端则是这个星球上最密集的生命聚合地之一上海。冷漠的

12、上海人被这条杠杆轻轻一撬竟然深切感应,一个小小的遗物展览成天人如潮涌。当时我站在一边曾经困惑:按照这座城市历来极其讲究实利估算的思维逻辑,余纯顺没有做出任何实利贡献,展览中的零星物件也没有什么审美价值,他们这是怎么了?一时间全都变得痴痴迷迷?我想这只能归因于生命信号的深层秘密。敬畏生命必然慈悲。试想我们天天嫉妒和轻视的对象,也同样是天地间奇迹般的造化,居然与我们存活于同时同地,又同路同行,这实在是太大的缘分。“百年修得同船渡”,这种说法不仅毫不夸张,在我看来还说得不够。请看辽阔的旷野连一点生命的踪迹都找不到,等一只飞鸟都要等上多少年,而要在宇宙寻找生命,一开口就是多少光年,以光的速度搜索千年万

13、年还未曾搜索到一点依稀的痕迹,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竟然能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万般珍惜还来不及呢,怎舍得互相糟践!为了阻止糟践,我们有时也要高声断喝,甚至施行惩罚,但这全然是出于对生命群体的慈悲。人类不过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宇宙是我们的旷野,我们是宇宙间的法显和玄奘,或者是个余纯顺,但我们的身影比蚁蝼还要细微万倍。曾听到过出埃及记那悲怆的歌声,简薄的行囊,粗粝的衣履,苍凉的目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不清楚。在这样的长途间,我们除了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还能做什么呢?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

14、。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蚁蝼,却也圆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选自余秋雨作品集,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只是一种机缘狭小的偶然,而旷野才是确定不移的必然。B. 与无限空旷的宇宙相比,即便是漫无边际的旷野加上茫茫大海也好像一粒尘埃。C. 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D. 在无限空旷的宇宙之中,我们能同活于此时此地,又同路同行,实在是一种很难得的缘分,所以我们彼此要慈悲珍惜。5.

15、文章由“旷野”联想到了哪几件事?作者将其结合起来写有何作用?6. 文章结尾,作者说“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请结合文本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蒙田:生之本质在于死。阿尔贝特史怀哲认为:(1)敬畏生命、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最大的事;(2)善能保存和促进生命,恶能阻碍和毁灭生命。【答案】4. C 5. 联想到了沙漠里的胡杨树,法显、玄奘等佛教旅行家,上海旅行家余纯顺。作用:作者之所以选用这些事例,一是为了渲染宇宙旷野的浩瀚伟大与广博;二是为了衬托生命个体的渺小、孤独与顽强。 6. (1)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

16、限的,我们要敬畏生命,更要懂得慈悲为怀,互相扶持和关怀。(2)在宇宙长河中人类只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十分卑微的流浪者,在人类艰难的长途跋涉中我们要互相扶持、互相救援、互相关爱。(3)旷野何其博大,人类何其渺小,我们既要感叹行路难,又要作逍遥游;既要身寄星云,也要爱及八荒;人虽然微若蚁蝼,却也要懂得安详;既要敬畏生命,更要懂得慈悲为怀。【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说法错误,“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只是他们取经过程中跋涉旷野、遭遇危机时的行为和精神的表现以及感受,不能说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应是“关爱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