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01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513561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101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京市101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京市101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京市101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北京市101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101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101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101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6小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江南的明确概念,晚至唐代才算形成。江南最确切的含义是指长江以南地区。该地区的繁盛富庶,有唐以来已然十分显著。白居易曾有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他讲的是江南的优美风光。韩愈则不同,他深刻地认识到,唐王朝的赋税重地已在江南,全国赋税比重“江南居十之八九”。至北宋,太湖平原的苏州、常州、湖州、秀州(即嘉兴),是宋王朝的粮仓,还有所谓“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江南社会经济地位在全国的奠定,南宋是一大关键时期。靖康之乱后,大量移民南迁,给江南的发展

2、带来了绝佳的社会政治条件。而且在南宋以后,江南的农业仍得到了持续发展。千余年来的发展使得江南形成了人文、自然诸方面具有共同特性的区域,其核心就是人们熟知的太湖平原。至迟在明代,太湖周边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诸府地区,已经形成为一个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最早的江南经济区,严格地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事实上已经初步形成,而且这个经济区当时是以苏、杭为中心城市的,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镇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江南是鱼米之乡,也是丝绸之府。苏、松、常、嘉、湖五府地区,在明清两代被列入了“江南”经常性的表述对象。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在全国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且备受国家依重。明末清

3、初的大儒顾炎武也承认:“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经济意义上的“江南”,则越来越明确地转指长江以南的浙西、吴或三吴地区。(取材于冯贤亮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财赋)材料二我把粉黛叫成“苏州色”。我走过一些地方,也见过些粉墙,比较起来,还是苏州的粉墙最幻,这种幻,除了“年代的长短,位置的阴阳”等等因素外,我想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忘记,这就是黛瓦。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地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如此从容、谦虚、内敛、谨慎。中国私家园林有两个体系:商人园林和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文人园林的几个

4、要素都在其中了。苏州园林大抵是文人园林,和扬州的商人园林不同,气息上不张扬,园主的为人也不张扬,所以在动荡岁月往往能逃过劫难,侥幸传承。在我看来,苏州园林的历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园林的“园”繁体是“園”。“園”是栩栩如生的象形:“園”据童寯先生说,“囗”是围墙;“土”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台楼阁;“口”居中,像是池塘;而剩下的那些笔画如石如树。对于中国古人而言,“園”是他们呼之欲出的日常生活;对于当代人而言,“园”是溶溶欲滴的会意,更像是一种内心生活。也许是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苏州园林也是如此,尽管风格纷呈、气象万千,从季节入手

5、,也可以按照艺术感觉把它们分出个春夏秋冬。拙政园的造园规模和造园构想,犹如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春风拂拂,春水漫漫,流连于亭台楼阁之间,一如流连光景。如果把拙政园认作春容,留园就是夏姿。从窄进到长廊,通过一扇扇漏窗往外望去,经幢、枫树、栏杆、湖石折回身,踱步到“绿荫水榭”,盛夏就来了。 中国文化发展到宋代,秋天的况味渐深渐浓。北宋时的沧浪亭一带,地势高阔,草木郁茂,三面环水,仿佛大隐隐于市,虽在城里恍若郊外。庆历年间,被罢官的诗人、书法家苏舜钦举家南迁,一见此地,即以四万贯钱买下,他的朋友欧阳修听说了,随即寄赠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有点调侃,因为李白曾

6、说过“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把这两个人的诗句放在一起就会看到,李白是个倜傥少年,衣食无忧,风流飘逸;而欧阳修已是位颇有世故的中年了,柴米油盐,相视一笑。如今,沧浪亭沿河一带的黄石,据说是宋朝造园艺术在苏州惟一留下的雪泥(_1_)爪。是耶非耶,并不重要,细细体会,的确大有遗味:隔水相望,朴素坦率一如王禹偁、梅尧臣的诗作,近身相抚,方阔瘦硬恰似欧阳修、黄庭坚的书法。在午后的阳光里,远远看来,黄石的色泽,更使沧浪亭这个古老的园林增添了独一无二的秋天醇厚如酒的况味。狮子林是个石园,在审美上接近冬天硬朗的风声。传说园中的每一块太湖石都具狮子状,它过去是个寺院。坐在“听雨楼”里喝茶,帘卷树声石榴仿佛木铎,

7、银杏好像一只只翡翠的铃铛不由得想起“河东狮吼”的作者苏东坡有关秋天的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春夏秋冬,春天的拙政园、夏天的留园、冬天的狮子林,或多或少都有秋天的色彩,而沧浪亭则是秋天的故事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春夏秋冬,最后说到的好像还是秋天,看来黄金般的秋天是一个象征。苏州园林的风格尽管纷呈,但总体是娴静的,幽静的,寂静的;是蕴(_2_)的,既不喧哗,又不骚动。中国文化里从不缺失这种成熟的精神。苏州园林则是映着它的一滴水,从檐头漏下,透明的身体被拉长了。(取材于车前子江南天堂,有删改)材料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传统中国世界理解的天堂不在彼岸,

8、不在来世,而是苏州、杭州这些地方。中国天堂是什么?它是栖居之所,也是能够向人提供存在的意义、安心的地方,不仅仅是安身立命,还要安心。中国人的天堂就在中国大地上,就在中国人的文化、历史、传统所创造的生活世界中。现代化世界只是一个实用世界,并不是天堂世界。现代化在西方看来,只不过是无数经验搭起来的通往天堂的阶梯,并不能抵达上帝。而我们把现代化作为天堂来建,这是因为中国人想象中的天堂不是彼岸的,而是此在的,它考虑的是如何安心、安身、立命。心不是虚构的,心是大地和人的存在所赋予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就是对此大德的感激,因此人随遇而安,在大地上安下来,这是人的天然使命。西方创造的现代化不是安心的,而是

9、为了生存的,西方的心安放在教堂中。西方设计的现代化不是“道法自然”“安心”,它是契约、规范、控制、守则、标准。它是反自然的。传统中国理解的天堂是栖居,它重视的是人与天地神的关系。现代化却是一个设计出来的“建筑”,或者说是“筑居”,它是想当然的产物。现代化为中国带来了实用的筑居,但没有带来心。心是来自故乡大地的东西,心是无法一夜之间构筑出来的,心是在漫长的传统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在西方,人们拥有现代化的时候,也同时拥有教堂。而在中国,心不是在教堂里。现代主义设计了最先进的电梯和巨大的玻璃橱窗,却没有为“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留下位置,这决不是所谓“园林景观设计”所能解

10、决的。这是根本的世界观上的“天人合一”,反自然的方式是无法抵达的。苏州园林最典范地向人们呈现了中国对所谓“天堂”的理解。中国天堂,诗意与栖居不是分裂的,诗意就体现在栖居中,存在的意义、价值不是外在于栖居的理论,而是呈现于栖居中。到20世纪,德国人海德格尔才明白这一点,他说西方应当“诗意地栖居”,而在中国,这已经完成了。 苏州意味着人对大地的敬畏。苏州是一个登峰造极地将大地经典化并当作神灵供起来而人又可以在其中悠游自在、诗意栖居的天堂。所谓“苏州园林”是一个现代词语,它是在园林日渐稀有、被毁灭漠视、诗意缺席的时代出现的。苏州不是园林,它是家。我们在筋疲力尽的人生中偶然进去,安息我们的心,就像西方

11、人在星期日去教堂中做礼拜。在那里我们回忆中国文学曾经表达过的那个普遍世界:小桥流水,老树枯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哦,那门是月门,是从明月得到的灵感;哦,那竹子是君子的象征,做人的典范;那些家具暗示着礼、秩序这是中国思想的寓所,决不是教条,一切都在颐养着人,而不是教育人、拯救人,寓道于家,使你顺应自然,与天地宇宙的浩然之气贯通。钱穆先生说:“中国的艺术文学,其本质上就可以取代宗教的作用”,苏州就是“文”的空间化。我们在星期六下午四点进入罔师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漫步中庭,月光如水,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时候,心已经清

12、了。这一切过去就是家,就是每个人追求的天堂,是清人张潮幽梦影说的“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是沧浪亭的“见心书屋”,取“数点梅花天地心”之意;是“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是“水流空,心不竞,门掩柳阴早。听雨看云,依旧静中好。但教春气融融,一般意思,小窗外,不除芳草。”这就是中国人的天堂世界!英国人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取材于坚何谓之中国天堂,

13、有删改)1. 下列表述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江南富甲天下,苏、松、常、嘉、湖等地是江南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B. 从经济角度来说,太湖平原在两宋时期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区。C. 靖康之乱后,大量移民南迁使江南成了一个有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D. 本文论述了江南经济地位的变迁,由此看出江南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史上是极为重要的区域。2. 下列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州的粉墙之“幻”即:奇异的变化。其幻在于粉墙与黛瓦搭配之后,色彩调和,相得益彰,从而使得粉墙之白呈现出了从容、谦虚、内敛、谨慎的特点。B. 作者文中引述欧阳修的诗句旨在说明中国文化发展到宋代,秋天的况味渐浓,文

14、化日趋成熟醇厚。C. 白居易草堂记阐释了文人园林的主要特征:多采用土、石、水等材质;构造上小中见大;园林建造虽为人工,宛若天开,从而形成了气派的文人园林。D. 作者认为苏州四大名园在艺术感受上分别与四季相应:拙政园与春相契、留园景观尽显夏姿,沧浪亭则有秋之况味,狮子林彰显了冬之硬朗。3. 文末“苏州园林则是映着它的一滴水透明的身体被拉长了”一句如何理解?4. 请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拼音和汉字篑土(_) 木铎(_) 蕴ji(_) 雪泥hng(_)爪5.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体现了“中国天堂”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6. 这组涉及江南的主题阅读材料各有侧重,你是否同意试卷

15、上的排序方式?请简述理由。【答案】1. C 2. C 3. (1)苏州园林折射、映射了中国文化成熟的精神,浓缩了中国文化,窥一斑而见全豹,见微知著。(2)苏州园林清晰、准确、明了地反映了中国文化成熟的精神。(3)苏州园林历史悠久,表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4. (1). ku (2). du (3). 藉 (4). 鸿 5. (1)江南园林使人诗意地栖居,既是现实的栖居之所,又给人们提供了存在的意义,使人安心。(2)园林体现出人对大地的敬畏,体现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3)江南园林是中国文化、历史、传统的空间承载和体现。 6. 答案示例:同意文章的排列方式。材料先介绍了江南概念形成的时间,具体点明江南具体范围,及江南总的特点,然后介绍了最能代表特点的地方苏州,详细介绍了苏州的园林。按照由点到面的顺序对江南进行详细的介绍,有利于读者了解江南。【解析】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