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509450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与地坛(节选)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祈祷()()坍圮()()教诲() 亘古不变()恍惚()() 蝉蜕()嘈杂() 窸窸窣窣()【答案】q dotn phunhun htucos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剥(2)柏(3)捋 (4)熨(5)帖 (6)宿【答案】(1)bbo(2)bib(3)llu(4)yyn(5)tititi(6)sxixi2语境辨析法(7)当人们在叫喊声中沿着楼梯下撤时,大厦的墙壁在颤()栗和扭曲中开始出现裂缝,蒸汽管道也开始破裂。面对此情此景,她紧张得连声音都在颤()抖。(8)看到家中并没有想象中的狼藉()不堪,她心里稍有些慰藉()。(9

2、)这首用隽()秀字体书写的短诗,语句隽()永,耐人寻味。【答案】(7)zhnchn(8)jji(9)jnjun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2)(3)(4)(5)(6)【答案】(1)挺铤(挺)(2)肆肄(3)沧怆伧(碜)(4)猝瘁悴(5)暇遐瑕(6)恪烙赂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失魂落魄:_(2)众说纷纭:_(3)身临其境:_(4)声名狼藉:_(5)急于求成:_【答案】(1)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多用于贬义语境。(2)指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3)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了某种切身感受,侧重于亲自体验;强调的是一种感受。(4)形容声名极坏。也形容散乱,

3、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侧重于形容名誉。(5)急切地要达到目的。2理解辨析(1)荒芜荒僻荒芜:指(旧地)因无人耕种或管理而杂草丛生的样子。荒僻:指荒凉偏僻。前者侧重于因没有人管理造成的,后者侧重于距离繁华处较远。(2)坚韧坚忍坚韧:指坚固有韧性,刚强不屈。坚忍:指坚持而不动摇,指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能忍受得住。前者多用来形容人的个性、意志,特别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下,具有能够坚持而不动摇的毅力,决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后者表现为坚强且不易被困难和挫折压垮,历经无数次磨难却依然努力不懈的精神。(3)祈求乞求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乞求:请求给予。有时强调低三下四地请求。前者多指精神方面的心理活动。

4、后者多指要求物质方面的施舍,也用于请求别人的宽恕等。3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珍视自己的演艺生命,舞台是他们的根,失去了根,他们就会失魂落魄,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无所适从。()(2)虽说对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的原因众说纷纭,但事实却是不容置疑的。()(3)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得到及时认真的关注。当我们开始身临其境地把孩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孩子身体上的伤痛时,我们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就会变得敏感起来。()(4)他在物理课上答错了一道题,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5)“一哄而上”的“煤改气”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治理

5、污染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是一种希望快出政绩的心态在作怪。()(6)视频显示,坠毁现场处于荒芜地带,现场布满残骸与浓烟,少有人员活动。()【答案】(1)语境指心神不安定,应改为“心神不定”。(2)(3)语境侧重于替别人着想,应改为“设身处地”。(4)只是答错了一道题,就使得名声极坏,语意太重,应改为“狼狈不堪”。(5)(6)此处强调距离繁华处远,没有人烟,故应用“荒僻”。 常识速览轮椅上的斗士史铁生史铁生(19512010),出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3年后,21岁的他因病致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6、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做研究,他的肝脏捐给有需要的患者。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本文写于1991年,作者面对过去十年的写作,在内容、思想、形式和写作行为本身等方面决心来一次自我解剖,为写下去(活下去)寻找理由。史铁生在21岁时不幸下肢瘫痪,青春韶华,其苦自不待言,他在那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残垣断壁所呈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作家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这种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让不幸的人获得

7、了解脱。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进入到作家生活之中,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文化常识与祭祀有关的名词(1)地坛,即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2)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体全为“牲”。(3)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4)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8、(5)少牢:古代祭祀用羊、豕各一者,叫作“少牢”。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文脉梳理【答案】死,不必急于求成母亲 文本深读自主探究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_【答案】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了”;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

9、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2“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到古园的?“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_【答案】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孤独、颓废、自伤。“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3作者在第6段中说“这样想了好几年”,最终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

10、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启示对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作用?_【答案】这是“我”在地坛里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得到的结论。对于生与死有了答案,但很无奈。于是顺理成章地安然于生命的挫折与命运的安排而不再恐惧,因而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视“死”如“节日”,虽然残疾,但不再一味消极地想到死,而是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了顽强活下去的信心。4本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有何作用?景物特点作用第3段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第5段蜂儿如一朵片刻不息第7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微苦的味道【答案】

11、古老、荒芜、冷落、沉寂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我”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充满生命的激情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5第2段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形象?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简要分析。_【答案】母亲知道该让“我”出去走走,却又担心“我”在荒僻的园子里乱想;知道该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却不知道“我”多久才能恢复。这些难以解决的矛盾,表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以及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和宽容的形象。五个“知道”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6文中第7段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