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六章ppt幻灯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02819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7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六章ppt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六章ppt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六章ppt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六章ppt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六章ppt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六章ppt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六章ppt幻灯片(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数据库设计,第六章 数据库设计,6.1 数据库设计概述 6.2 需求分析 6.3 概念结构设计 6.4 逻辑结构设计 6.5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6.6 数据库实施 6.7 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6.8 小结,6.1数据库设计的步骤(1),目前主要采用以逻辑数据库设计和物理数据库设计为核心的规范设计方法。 逻辑数据库设计-设计全局逻辑结构和每个用户的局部逻辑结构,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并优化 物理数据库设计-为逻辑数据模型选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存取方法及其他实现细节,6.1数据库设计的步骤(2),选定参加设计的人员: 数据库分析设计人员-核

2、心,自始至终 用户-重要,需求分析(头),运行和维护(尾) 程序员-编制程序 操作员-准备软硬件环境,数据库设计过程图,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6.2需求分析 6.2.1任务,重点是调查、收集与分析用户在数据管理中的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 信息要求-用户需从库中获得信息的内容和性质,存储哪些信息于库中 处理要求-要求完成的功能、响应时间、方式是批处理还是联机处理,6.2需求分析 6.2.1任务,困难在: 用户缺少计算机知识,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需求往往不断变化 设计人员缺乏用户的专业知识,不易理解甚至误解用户的需求

3、。 软硬件技术的出现会使用户需求发生变化,6.2需求分析 6.2.2需求分析的方法(1),调查与初步分析用户需求需四步: 调查组织机构情况:部门组成、职责,为分析信息流程做准备 调查各部门业务活动情况:输入和使用什么数据,如何加工处理这些数据,输出什么信息、到哪里、输出结果的格式 协助用户明确对新系统的要求 确定新系统边界,哪些是计算机完成的功能,6.2需求分析 6.2.2需求分析的方法(2),常用的调查方法: 跟班作业 开调查会-用户彼此启发 请专人介绍 询问-专人 设计调查表请用户填写 查阅记录-与原系统有关的数据记录,6.2需求分析,分析和表达用户需求的方法主要包括:自顶向下(SA)和自

4、底向上方法 自顶向下(SA)方法从最上层的系统组织机构入手,采用逐层分解的方式分析系统,并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描述系统 用SA方法做需求分析,设计人员需要把任何一个系统都抽象为如下形式,数据存储 数据流 数据流 数据来源 处理 数据输出,然后将处理功能分解,不停分解,直至系统工作过程被表达清楚;数据也逐级分解,形成若干层次的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关系 数据借助数据字典描述 处理过程的处理逻辑借助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实例:开发学校管理系统,高层数据流图,管理信息系统,教师管理子系统,后勤管理子系统,学生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学籍管理,实例(续),学生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学

5、籍管理和课程管理。包括:学生报到、入学、毕业、上课情况管理。通过详细的信息流程分析和数据收集后,生成该系统的数据流图。见188-189,6.3概念结构设计 6.3.1概念结构设计方法与步骤,概念结构设计-将需求分析得到的用户需求抽象为概念模型的过程 概念结构独立于数据库逻辑结构,也独立于DBMS 四类方法: 自顶向下 自底向上经常采用。即自顶向下进行需求分析,再自底向上设计概念结构。 逐步扩张-先定义核心概念,然后向外扩充 混合策略,6.3.2分E-R图设计(1),在多层数据流图中选择一个适当层次的数据流图,让每一部分对应一个局部应用,因为中层的数据流图能较好地反映系统中各局部应用的子系统组成

6、,所以一般作为分E-R图的依据 参照数据流图,标定局部应用中的实体、实体的属性、标识实体的码,确定实体之间的联系及其类型。,6.3.2设计分E-R图(2),现实世界中一组具有共同特性和行为的对象可抽象为一个实体,例,张三、李斯、王五可抽象为学生实体 对象的组成成分可抽象为实体的属性,例,学号、姓名、年级等可抽象为学生实体的属性,其中学号为标识实体的码 实体与属性很难划分界限。例,系是学生实体的属性,在需要考虑系主任、教师人数、学生人数、办公地点时就需要作为实体了。,6.3.2设计分E-R图(3),属性和实体区别的原则: 属性不能再具有需要描述的性质。即为不可再分的数据项 属性不能与其他实体具有

7、联系。联系只能发生在实体之间。 能做属性对待尽量作属性。,“职称”分别作为实体和属性,教师,教师,职称,住房,姓名,职称,性别,性别,姓名,评定,分配,学籍管理分E-R图草图,班主任,班级,档案材料,学生,宿舍,教室,管理,指导,归档,住宿,组成,上课,对学籍管理E-R草图调整,一般,性别应作为学生实体的属性,本应用中由于宿舍分配与性别有关,依据准则2-属性不能与其他实体有联系,性别应作为实体对待 数据存储“学生登记表”由手工完成,有用部分转入学生档案材料中,因此这里不必作为实体。,学籍管理分E-R图草图调整后,班主任,班级,档案材料,学生,宿舍,教室,管理,指导,归档,住宿,组成,上课,性别

8、,拥有,课程管理的E-R图,教室,课程,教师,教科书,学生,开设,教学,讲授,选修,成绩,6.3.3E-R图的集成(1),不同设计人员进行局部视图设计,这导致各分E-R图之间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因此着力消除冲突是主要工作与关键所在 1.属性冲突-讨论协商解决 属性域冲突:属性值的类型、取值范围、取值集合不同 属性取值单位冲突,6.3.3E-R图的集成(2),2.命名冲突-讨论协商解决 同名异义 异名同义 3.结构冲突 同一对象在不同应用中具有不同的抽象-例,“课程”在某一局部应用中当作实体,另一局部应用中当作属性 解决办法:使同一对象有相同的抽象,遵守前面的属性原则,6.3.3E-R图的集成

9、(3),3.结构冲突 同一实体在不同E-R图中所包含的属性不完全相同,或排列次序不完全相同 解决办法:取分 E-R图的并集,再适当设计属性的次序 实体间联系在不同视图中呈现不同类型 解决办法:根据应用的语义对实体联系的类型进行综合或调整,学籍管理与课程管理E-R图的合并,存在的冲突: 1.班主任也属于教师,两图存在异名同义,统一为教师实体,属性构成为: 教师职工号,姓名,性别,职称,优秀班主任否 2.班主任改为教师后,教室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为两类,因为“指导”包含在“教学”中,所以综合为教学联系 3.性别在学籍管理为实体,在课程管理中为属性,合并后只能作为实体,否则无法与宿舍实体发生联系 4.二

10、者中学生实体属性组成及次序都存在差异,应将所有属性综合并重新调整次序。,6.3.3E-R图的修改与重构(1),修改与重构-消除不必要的冗余信息,生成基本E-R图 冗余数据-可由基本数据导出 冗余的实体间联系-可由其它联系导出 冗余信息易破坏数据库的完整性,给数据维护增加困难,但有时为了提高某些应用的效率不得不以冗余信息为代价。,6.3.3E-R图的修改与重构(2),消除冗余主要采用分析方法,例如教师工资单里的实发工资,可以推算 消除冗余还可采用规范化理论 例, 学生实体的年龄可由生日推算,属冗余数据 教室实体与班级实体的上课联系可由教室与课程间的开设联系、课程与学生间的选修联系、学生与班级之间

11、的组成联系推导出来,属于冗余联系 学生实体中平均成绩可由选修联系中的成绩属性推算,但经常查询,为维护数据一致性,应设置触发器,整体概念结构(总E-RT图)必须验证,整体概念结构内部必须具有一致性 整体概念结构能准确反映原来的每个视图结构 整体概念结构能满足需求分析阶段所确定的所有要求,6.4 逻辑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 概念结构是各种数据模型的共同基础 为了能够用某一DBMS实现用户需求,还必须将概念结构进一步转化为相应的数据模型,这正是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所要完成的任务。,6.4 逻辑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的步骤 将概念结构转化为一般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 将转化来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

12、向特定DBMS支持下的数据模型转换 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6.4 逻辑结构设计,6.4.1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6.4.2 向特定DBMS规定的模型进行转换 6.4.3 数据模型的优化 6.4.4 设计用户子模式,6.4.1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转换内容 转换原则,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转换内容 E-R图由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三个要素组成 关系模型的逻辑结构是一组关系模式的集合 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将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式。,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转换原则 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关系的属性:实体型的属性 关系的码

13、:实体型的码 例,学生实体可以转换为如下关系模式: 学生(学号,姓名,出生日期,所在系, 年级,平均成绩) 性别、宿舍、班级、档案材料、教师、课程、教室、教科书等实体都分别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关系的属性: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 关系的码:各实体码的组合 例,“选修”联系是一个m:n联系,可以将它转换为如下关系模式,其中学号与课程号为关系的组合码: 选修(学号,课程号,成绩),学生 选修 成绩 课程 学生的码为学号,课程的码为课程号,选修的属性为成绩,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一个1:n联系可以转

14、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1) 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关系的属性: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 关系的码:n端实体的码,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一个1: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2) 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合并后关系的属性:在n端关系中加入1端关系的码和联系本身的属性 合并后关系的码:不变 可以减少系统中的关系个数,一般情况下更倾向于采用这种方法,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例,“组成”联系为1:n联系。 将其转换为关系模式的两种方法: 1)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组成(学号,

15、班级号)(见下页) 2)将其与学生关系模式合并: 学生(学号,姓名,出生日期,所在系, 年级,班级号,平均成绩),班级 1 组成 n 学生 学生的码为学号,班级的码为班级号,选修的属性为成绩,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1) 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关系的属性: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 关系的候选码:每个实体的码均是该关系的候选码,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2) 与某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合并后关

16、系的属性:加入对应关系的码和联系本身的属性 合并后关系的码:不变,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例,“管理”联系为1:1联系,可以有三种转换方法: (1)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管理(职工号,班级号) 或 管理(职工号,班级号) (2)“管理”联系与班级关系模式合并,则只需在班级关系中加入教师关系的码,即职工号: 班级(班级号,学生人数,职工号) (3)“管理”联系与教师关系模式合并,则只需在教师关系中加入班级关系的码,即班级号: 教师(职工号,姓名,性别,职称,班级号, 是否为优秀班主任),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注意: 从理论上讲,1:1联系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但在一些情况下,与不同的关系模式合并效率会大不一样。因此究竟应该与哪端的关系模式合并需要依应用的具体情况而定。 由于连接操作是最费时的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