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培训班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31166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335 大小:1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培训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5页
2011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培训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5页
2011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培训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5页
2011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培训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5页
2011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培训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培训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培训班课件(3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疗机构疾病控制工作规范解读 免疫规划管理,泰和县疾控中心 徐昭才 2011年12月,目的,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及首针接种点预防接种、脊灰、麻疹、乙肝、甲肝、流脑、乙脑、等疾病控制工作的管理,医院免疫规划管理,设产科的医院的预防接种工作(乙肝疫苗、卡介苗) 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工作(脊灰、麻疹、乙肝、甲肝、流脑、乙脑),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工作要求,1、设置标准化新生儿预防接种室,有统一的预防接种服务标识,有新生儿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2、新生儿预防接种室取得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预防接种室资质,预防接种人员取得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合格证。 3、做好新生儿的接种、登记与报告,预防接种工作依据,一、法律 中

2、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二、行政法规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5年) 三、部门规章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卫疾控发2005373号) 卫生部免疫规划有关工作文件 省卫生厅文件关于印发江西省预防接种单位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赣卫疾控字200912号),预防接种工作职责,新生儿预防接种室预防接种人员承担为新生儿 接种首针乙肝疫苗 接种卡介苗 建立预防接种证(或接种转卡三联单) 通知产妇携带新生儿及预防接种证到当地预防接种机构接种其它疫苗,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

3、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剂量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g重组酵母或20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或在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g重组酵母或20g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10g重组酵母或20gCHO乙型肝炎疫苗。后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护率高于前者。 新生儿在12小时内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标准化新生儿预防接种室,省卫生厅文件 关于印发江西省预防接种

4、单位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赣卫疾控字200912号),新生儿预防接种室建设标准,1、房屋:预防接种室应有固定、专门的房屋。新生儿预防接种室面积不少于10m2,并与产科病房同一楼层,室外有明显的标志。预防接种室房间应通风良好,清洁明亮。 2、接种器材:接种室内应有预防接种专用操作台、专用冰箱、工作桌椅等设备;接种台上应摆放有接种盘和接种器材(包括7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球或棉签),室内应配置污物桶。 3、固定专人负责接种工作;接种人员须经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培训、考试合格并获得资格认证的医务人员担任。,4、规章制度与工作要求 (1)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张贴或悬挂工

5、作人员职责、工作制度、疫苗免疫程序。 (2)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新生儿预防接种室要在24小时内及时为新生儿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同时填写江西省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本、江西省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转移单,接种情况及时统计并填报相关报表。建立健全接种档案,并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年度的资料分类装订归档。(正在考虑预防接种证在产科发放,用产房新生儿登记系统后可又不需要填写三联单,各县可以自行安排) (3)各预防接种室贮存的疫苗量应不超过1个月用量,做好疫苗和注射器出入库记录(表2-2、2-3)。 (4)使用全省统一配发的自毁型注射器进行接种,接种室内自毁型注射器的数量应满

6、足1个月接种人次数的1.2倍。,表6-1 _年_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各级通用),表2-2 疫苗出入库登记表(各级通用) 疫苗名称: 生产企业: 批号: 疫苗属性:1第一类 2第二类 剂型:1液体 2冻干 3丸剂 4 其它 规格: 剂/支或粒 有效日期: 年 月 日 批准文号: 批签发合格证明编号: 进口通关单编号:,填写说明: 疫苗按品种、生产企业和批号管理; “出入库类型”:领取/购进、下级退回、下发/售出、报废、退回上级; “来源/去向单位”:入库为来源单位,出库为去向单位; 批号按疫苗标明的实际批号填写; 表格的具体形式可根据需要调整,但应包括以上内容。,表2-3 注射器

7、出入库登记表(各级通用) 注射器类型:1自毁型 2一次性 生产企业: 规格: ml/支 批号: 有效日期: 年 月 日 注射器属性:1第一类 2第二类 批准文号:,填写说明: 注射器按类型、生产企业、规格和批号管理; “出入库类型”:领取/购进、下级退回、下发/售出、报废、退回上级; “来源/去向单位”:入库为来源单位,出库为去向单位; 表格的具体形式可根据需要调整,但应包括以上内容。,表4-3 江西省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转移单 (上报联)(监护人联)(存根联),注:凭此单在30天内到户口所在地卫生院或接种门诊领取接种证 接生单位: 接生单位: 转卡日期: 下次接种日期:,各种疫苗注射进

8、针示意图,卡介苗皮内注射部位 皮下注射部位,乙肝疫苗接种注意事项,预防接种使用自毁型注射器 注意不能将两种疫苗在一个注射器内混合后接种; 乙肝疫苗在使用前要充分摇匀,使疫苗液中的氢氧化铝胶体完全悬浮。如果未能将乙肝疫苗中氢氧化铝胶体完全悬浮均匀,或因贮藏不当导致氢氧化铝胶体呈块状,其接种效果将明显降低或完全无效。 乙肝疫苗不能冻结,冻融后的乙肝疫苗不能使用。 如乙肝疫苗安瓿破裂、容量不足、变质、有摇不散的凝块、超过效期,均不得使用。,卡介苗接种注意事项,使用前应核对BCG品名、剂量、批号及有效期。如疫苗已过期、无标签或安瓿有破裂,一律不用。 疫苗稀释后静置时菌体下沉,使用前必须用力摇匀,吸入注

9、射器内也应注意随时摇匀。如遇不能摇散的颗粒应废弃不用。BCG开启后超过30分钟未用完时,应将疫苗废弃。 BCG本身含有一种蜡质,有较强的附着力,非经特殊处理很难洗净。所以接种BCG的针管、针头必须专用,不得与做OT(结核菌素)试验的针管、针头混用,也不能与其他预防接种的器材混用,更不能用作注射其他药物,否则,可引起严重局部反应。BCG接种必须实行一人一针一管。 卡介苗需保存在4-8冰箱内,避光、冷藏。 卡介苗不论在安瓿内或吸入针管后都不能放在阳光下。 为避免卡介苗接种出现差错,可在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后的其它时间接种卡介苗。,预防接种反应及事故的处理,乙肝疫苗 负责接种的工作人员发现乙肝疫苗接种异

10、常反应和事故,应及时进行处理,并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派专人赴现场调查,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卡介苗 BCG接种后一般无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也较轻微。 接种后3周左右,在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硬结,中间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结痂,痂脱落后留下一个小疤痕,这是正常过程,一般持续约2个月。,江西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 免疫规划管理,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第1针及时接种率(%)(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实种人数/应种新生儿人数)100%,免疫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配置免疫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专用电脑、存折式打印机,连通互联网,定期备

11、份接种信息数据,能对电脑进行简单维护,安装杀毒软件。,查漏补种及接种率考核工作,查漏补种每季度一次:要留有本底资料 接种率考核:结合均等化工作一起做,疫苗相关疾病监测依据,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 二、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7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6年8月26日修改) 第十八条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

12、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三、部门规章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卫办疾控发200692号) 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卫疾控发200639号) 五、技术方案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卫办疾

13、控发200693号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200693号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 200693号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99号,疫苗相关疾病种类,乙类传染病 脊灰AFP 麻疹 流脑 乙脑 甲肝 乙肝 白喉 百日咳 破伤风 丙类传染病 腮腺炎 风疹,11种疾病(不含结核) 乙类9种,丙类2种 报告按乙类、丙类疾病报告要求进行 主要介绍脊灰(AFP)、麻疹、流脑、乙脑、乙肝5种疾病监测(国家已下发监测方案)。,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

14、)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

15、)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AFP病例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报告内容包括: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诊断等。 从今年10月1日开始,AFP病例的报告已纳入疾病报告

16、管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现AFP病例后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 AFP信息报告与其他疾病报告相同,由医疗机构中的疾病报告人员录入新系统。,医疗机构疾病报告人员采集AFP病例的基本信息,登记到AFP病例一览表或是疾病报告卡后,将其录入新系统。录入过程中,有三点需要注意: 发病日期:AFP个案表中有【麻痹日期】,新系统目前只有【发病日期】这一项,两者并非完全对应。现要求将AFP病例的起病日期录入新系统的【发病日期】。起病日期是指AFP疾病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症状的日期,这个症状可以是麻痹,也可以是发热。 病例分类:初报的AFP病例,均以【1.临床诊断病例】录入。 疾病名称:AFP病例归类为【其他传染病】,下拉菜单中选择【9825,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