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训练(修改)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30058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3.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偏瘫训练(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偏瘫训练(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偏瘫训练(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偏瘫训练(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偏瘫训练(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偏瘫训练(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偏瘫训练(修改)(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偏瘫训练,南医大一临康复医学系 於伟 ,概述,脑血管意外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 中国城乡发病率约为120180/10万,年死亡率约60120/10万,致残率约86.5% 脑梗死的发病率占总发病率的70%,脑出血占20% 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使得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和10年存活率均有明显提高。,背景,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压力提高 营养摄入提高 运动减少 三高发生率提高 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提高 致残率很高,解剖生理,皮层 内囊 丘脑、小脑 脑干 中脑、桥脑、延髓 脊髓 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 主人体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由其它运动协调控制、肌张力调节有关的下行纤维束、网状结构组

2、成) 主人体的肌张力和各种反射调节,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年龄、超重、 吸烟、避孕药。 饮酒、水的硬度、季节、人种、运动、饮 食、个性。 年龄是卒中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可避 免的危险因素,脑血管,颈内动脉(占4/5血流)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锥-基底动脉(占1/5血流) 大脑后动脉,脑血管意外,CVA/脑卒中 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 血管痉挛、闭塞(脑梗)、或破裂(脑出血) 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一般单侧),偏瘫,指病灶对侧上下肢体的瘫痪,主要由于病变引起锥体束和锥体外系的损害。,损伤影响,锥体束功能损坏:随意运动功能丧失,出现偏瘫。 锥体外

3、系功能损坏:肌张力异常,协调运动能力失常。 低位中枢失去了控制,低位中枢兴奋性增加,已被抑制的一些原始反射释放,原来正常的反射活动亢进,夸张出现。,分类,缺血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栓 脑栓塞 出血性:脑出血,临床分类,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是由脑血管阻塞所致 脑血管痉挛引起短时间内脑供血障碍,在24h内症状得到缓解,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由于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脑血管阻塞,称为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从脑部血管以外部位脱落的栓子顺血流阻塞了脑部的血管,称为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 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由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脑组织受压所致 出血

4、破入脑实质为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称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临床上根据既往病史,颅高压症状、中枢性瘫痪表现、病理反射阳性,结合影象学CT、MRI检查,可以对脑血管意外作出明确诊断,CVA临床表现,意识障碍 三偏征 颅高压症状 言语障碍、认知障碍 感觉障碍、吞咽障碍 平衡障碍、共济失调 大、小便失禁 体检:血压变化等,病理生理,锥体束功能破坏随意运动功能丧失,出现偏瘫 锥体外系功能破坏肌张力异常、协调运动能力失常 低位中枢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控制,低位中枢兴奋性增加,已被抑制的一些原始反射释放,原来正常的反射活

5、动亢进,夸张出现,正常运动模式,姿势调节的随意控制 泛化运动 关节活动的交互抑制 分离运动 肢体的关节活动可以按功能需要随意进行屈、伸或旋转活动 运动发育规律 平衡调节反应,偏瘫对功能影响的特点,1、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 2、反射调节异常 3、肌张力异常 4、平衡功能异常 5、姿势、步态异常 6、精细、协调控制能力减退 7、其他:精神障碍、面瘫、吞咽障碍,联合反应,偏瘫病人受累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 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抗阻明显),其兴奋性可波及患侧 引起患侧相应肌肉收缩 一般伴痉挛出现,痉挛越高,联合反应越强 早期出现 不可随意启动,可控制,共同运动,希望完成某项活动引起的

6、一种组合活动 参与的肌肉和肌肉反应强度都是相同的 上肢屈肌共同运动、下肢伸肌共同运动 随意诱发(启动),不随意志改变(控制),反射异常,损伤平面以下低位中枢反射亢进 脊髓反射腱反射亢进 延髓反射姿势反射亢进 已被抑制的一些原始反射释放 病理反射(+) 霍夫曼反射(Hoffmanns) 巴彬斯基氏征(Babinski) 损伤平面以上的反射活动减弱或消失 大脑皮层及小脑平衡反射、调整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异常,不同时期,情况不同 肌张力一过性低下至正常 肌张力低下至增高再至正常 肌张力低下至增高后持续性痉挛状态 持续低张力状态,病程,肌痉挛的评定(改良Ashworth法),0级:无肌张力增加 1级

7、:轻微增加,表现为在抓握中被动屈或伸至最后有小的阻力 1+级:轻度增加,表现为在抓握至一半ROM以上有轻度阻力增加 2级:肌张力在大部分ROM中都有较大增加,但肢体被动运动容易 3级:肌张力明显增加,被动运动困难 4级:受累部分肢体强直性屈曲或伸直,平衡功能异常,大脑皮层平衡反射异常 视觉异常(视野偏盲) 本体感觉障碍 肌张力异常 身体两侧肌肉力量不均衡,中枢性偏瘫与外周性偏瘫的区别,中枢性偏瘫 外周性偏瘫 部位 脑、脊髓 脊髓前角、周围神经 肌张力 增高(痉挛性瘫痪) 降低(松弛性瘫痪) 腱反射 亢进(阵挛) 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 () 肌萎缩 继发性 原发性 畸形 关节活动受限 肢体

8、变形明显 脊髓反射弧 完整 破坏 肌力变化 失去运动控制(质变) 失去收缩能力(量变) 运动功能 肌张力过高引起的粗 肌张力过低,影响功能活动 大运动模式,常见的运动控制障碍,1、髋关节内收(剪刀叉样改变) 2、髋屈曲、髋关节伸直困难 3、膝关节反弓(股四头肌痉挛,关节稳定性下降) 4、画圈步态 5、足下垂和内翻,偏瘫康复临床分期,一般以瘫痪肌的肌张力为判断标准 1、软瘫期 2、痉挛期 3、恢复期 4、后遗症期,康复治疗分期,大多数患者在卒中早期,肢体肌张力低下,此期临床上称软瘫期 病后13周内肌张力开始增加,出现肌痉挛,此期称痉挛期 随着肌痉挛逐渐减弱恢复到正常的肌张力,为恢复期 如果患者病

9、后长时间处在肌痉挛状态,预后较差,称为后遗症期,Brunstrom6阶段特点,1、无随意活动(弛缓期) 2、肌张力增高,联带运动初期阶段(痉挛期),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3、肌张力增高至顶点,联带运动达到高峰,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 4、共同运动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5、肌张力逐渐正常,明显的分离、精细运动 6、精细、协调、控制运动,接近正常,软瘫期:徒手肌力、B氏评定(FMA)、 ADL,痉挛期: Ashworth B氏(FMA) ADL,恢复期:徒手肌力、等速肌力、 B氏评定(FMA)、ADL,急性脑血管病的分期评定,偏瘫功能评定,功能恢复六阶段理论(见图),中枢性瘫痪,痉挛、僵直、联

10、合运动,联带运动的完成,分离运动出现,Brunnstrom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表,Brunnstrom偏瘫下肢功能评价表,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进食 10分 小便 10分 洗澡 5 上厕所 10 修饰 5 床椅转移15 穿衣 10 行走 15 大便 10 上下楼 10,Barthel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 强,依赖性越小。 评分结果: 60分:生活基本自理。,偏瘫的预后,偏瘫预后的三种结局 实用功能 辅助功能 废用 对手功能恢复的预测 对下肢功能恢复的预测(见表、计算) 影响预后的一些因素 偏瘫恢复的一般规律 偏瘫康复时机的选择,适应症、禁忌症,适应症:早期康复! 神志清醒、生

11、命体征稳定 脑梗2-3天,脑出血7天 注意康复手段的不同并注意预防复发! 注意有效期 禁忌症,运动功能评定,肌力评定:MMT 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ADL评定:Barthel指数 偏瘫功能评定:Brunstrom法,恢复一般规律,1、近端关节先于远端关节 2、躯干恢复先于肢体 3、下肢恢复优于上肢 4、躯干恢复顺序: 头颈-肩带-胸腰-骨盆-髋,绝大多数肌肉功能的恢复,发生在发病后12月,36月仍可有一定的恢复,但一般不超过2年。 70%90%患者在患病后6月内可以行走 30%能恢复部分工作。 约75%患者有上肢功能障碍,36%患者发病后6月时上肢无功能。一般在46周内手指不能活

12、动者将成为失用手。,偏瘫功能恢复机理及康复在其中的作用,猴子拇指功能重建及偏瘫功能恢复可能与下面的因素有关: 病灶部位血肿清除,周围水肿消退,一些病损的神经元恢复; 病灶及其周围血循环改善,血管再通,侧枝循环建立; 脑“休克”(即损伤早期脑功能暂时处于抑制状态)解除; 潜伏通路动用; 发芽学说; 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 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某些基因作用; 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节苷脂,偏瘫康复治疗原则,1、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技术 2、不断纠正异常运动模式 3、一对一 4、患者积极配合 5、早期康复 6、因人而异制定长、短期目标 7、不同时期,综合治疗,物理治疗(PT):以神经生理学、神经发育为基

13、础,利用各种促进、牵拉技术,以改善CVA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 作业治疗(OT):设计有目的性的活动、工艺、指导CVA患者恢复精细协调能力、ADL、各种娱乐能力等,康复治疗基本方法,自我牵拉肩关节,被动牵伸肘关节,牵伸国绳肌,牵伸伸屈膝肌群,自我牵拉伸屈膝肌群,牵伸髂腰肌,自我牵拉小腿三头肌,治疗方法,PT OT ST 理疗 临床方法 传统康复,各期康复治疗 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12级 指患者处于脑血管意外发病后早期(最早1周内,平均2周左右),患者经临床抢救脱离了危险,病情已趋稳定,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受累侧肌力和肌张力均低下,有时出现轻度高张力,软瘫期治疗目标

14、,改善呼吸、吞咽、进食以及提高身体感知能力 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静态平衡。 保护关节 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 采用兴奋性促进手法提高瘫痪肌的张力和力量 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主动活动 和自理 防止各种并发症和二次损伤的产生,建立康复治疗程序,床上正确体位-床上运动-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 整个程序的指导思想是预防或抑制异常痉挛模式,提高偏瘫恢复质量,最终让病人能以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运动模式活动.,软瘫期的康复,维持床上正确体位 被动活动和按摩(注意关节保护) 预防各种并发症 神经促进技术的使用 早期

15、医疗体操,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肌力训练 体位转换和平衡训练 日常活动能力的训练:健手带患手进行 理疗、针灸、高压氧、体外反搏,软瘫期治疗的注意事项,加强对患侧肢体关节的保护,防止关节的损伤 在各项康复训练中防止屏气 要求患者加强对患侧肢体的注意 对脑出血患者在早期康复治疗期间,应在治疗前后注意脉搏、血压的变化,一般心率不超过120次/min,收缩压升高不宜超过2.75.2kPa(2040mmHg) 尽量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师的治疗 注意床上体位,痉挛期治疗,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34级 随着病变的恢复,患侧肌张力逐渐增高,有部分患者在23个月内会出现明显的肌痉挛,表现出典型的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模式,若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影响功能活动,加重残疾的形成,痉挛期治疗目标,进一步平衡肌张力,采用抑制性体位,打破肌痉挛模式 促进更多分离动作的出现 加强对近端大肌群活动控制能力,并完成较复杂的生活活动能力 强化对中间关节(肘、膝)的控制,肌痉挛的处理程序 手术切断肌肉 泵或椎管内用药 直肠电刺激 神经阻滞(肉毒杆菌毒素) 口服药(肌松剂) 夹板支具、理疗(电刺激、微波、反馈) 牵伸技术、被动活动、神经肌肉促进、去除诱因,痉挛期处理,痉挛期注意事项,在完成各项训练中要注意保持躯干的正确姿势和头的中立位,必要时可借助镜子的反馈作用提醒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