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总论详解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28205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129 大小:8.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性病学》总论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皮肤性病学》总论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皮肤性病学》总论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皮肤性病学》总论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皮肤性病学》总论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皮肤性病学》总论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性病学》总论详解(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皮肤性病学,导论 皮肤的结构(重点掌握) 皮肤的功能 (自学) 皮肤病的症状学及诊断学(重点掌握) 皮肤性病实验室技术(自学) 皮肤病的治疗 (重点掌握) 皮肤的保健及皮肤病的辅助治疗与预防(自学),总论,第一章 皮肤性病学导论,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皮肤性病学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二者都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 皮肤病学 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的科学 包括:皮肤和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皮肤和附属器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 性病学 研究性传播疾病 包括:各种性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史 历史悠久但长期发展缓慢,近年来突飞猛

2、进 皮肤性病学的学科特点 强调皮损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直观性强 学习方法 重视感性认知过程,注重临床实践和积累,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概况,面积:成人约1.5 2.0m2, 新生儿约0.21 m2 重量: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 (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 厚度:约0.54mm(除皮下组织) 与年龄、性别、职业有关, 人体不同部位其厚度不同: 最厚:掌跖;最薄:眼睑,外阴,乳房,颜色:由皮肤色素、厚薄、血管而决定; 因人种、年龄、性别、部位而不同。 皮纹:由于真皮中纤维束的排列和牵拉所致,皮肤表面有许多纹理,隆起者称皮嵴,皮嵴间的凹陷称皮沟。指(趾)末端屈面的皮沟、皮嵴呈涡纹状,特称指(趾)纹。

3、指纹受遗传因素决定,其形状人人不同,故指纹常作为医学和法医学诊断及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毛发 表皮 皮肤附属器 皮脂腺 皮肤 Epidermis Appendages 汗腺 skin 真皮 甲 Dermis 皮肤血管、淋巴管 皮下组织 Blood vessels,Lymper Subcutis 肌肉、神经 Muscles, Nerves,来源: 复层鳞状上皮 组成: 角质形成细胞 keratinocyte 黑素细胞 melanocyte 朗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 麦克尔细胞 Merkel cell,表皮 Epidermis,角质形成细胞,来源 外胚层 分布 表皮主要构成细胞

4、 占表皮细胞80以上 分层 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分为5层 基底层 棘层 颗粒层 透明层 角质层 基底层 basal cell layer 是表皮的最下层,主要细胞为基底细胞,正常情况下约50%的基底细胞可进入分裂相,产生新生表皮细胞,故也称生发层。,表皮通过时间(表皮更替时间): 是指从基底细胞移行到角质层表面而脱落所需的时间。 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有一定的规律性,每日大约有10的细胞进行核分裂活动,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部约需14天,再从颗粒层最上部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而脱落需14天,共约28天。,表皮内其它细胞,来源 外胚层神经嵴 分布 广泛 基底层、毛囊、粘膜、视网膜较多

5、作用 遮挡和反射光线 保护深部组织,黑素细胞 Melanocyte,来源 骨髓及脾 分布 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及毛囊上皮 性质 免疫活性细胞,有多种表面标记 作用 吞噬 吞饮 摄取 抗原呈递等,朗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形态 具有短指状突的细胞 分布 基底层细胞之间 作用 形成Merkel cell轴索复合物,能感受触觉,麦克尔细胞 Merkel cell,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与真皮间的连接 桥粒 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 半桥粒 连接基底层和基底膜带 基底膜带 basement membrane zone BMZ 连接表皮和真皮,真皮(dermis),由中胚叶分化而来,可分

6、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之间无明显界限,乳头层靠近表皮,网状层靠近皮下脂肪层。区别是乳头层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游离神经末梢,所含纤维较细。网状层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皮肤附属器等结构,所含纤维较粗大。,真皮的组成,胶原纤维(交织成网,韧性大,抗牵拉 ) 纤维 网状纤维(未成熟的胶原) 弹力纤维( 维持皮肤的弹性) 真皮 基质 无定形均匀物质,主要成分是粘多糖,(填 充、支架作用;物质交换作用) 成纤维细胞 细胞 肥大细胞 巨噬细胞- 组织细胞 淋巴细胞等,皮下组织 (subcutanious tissue),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皮肤附属器,皮肤附属器由表皮衍生

7、而来,包括:毛发及毛囊、皮脂腺、小汗腺、大汗腺(顶泌汗腺)、指(趾)甲等。,毛发及毛囊,毛发 长毛(头发、胡须、阴毛、腋毛等) 短毛(眉毛、睫毛、鼻毛、外耳道毛) 毳毛 (面、颈、躯干、四肢等处的体毛) 无毛部位:指趾末节伸侧、掌跖、乳头、唇红、龟 头、包皮内侧、大阴唇内侧、小阴唇、 阴蒂等,人的头发约10万根。正常人每日可脱落70100根,同时也有相当量的头发生长。 头发生长周期:生长期(3年) 退行期(3周) 休止期(3月) 每天头发生长0.270.4mm,每34年生长5060cm。 影响毛发生长的因素有:遗传、健康、营养、激素等。,皮脂腺,分布: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 头面、胸背

8、上部皮脂腺较多,称为脂溢部位。 开口: 毛囊上部立毛肌与毛囊的夹角之间. 组成: 腺体:呈泡状,属全浆分泌。 导管: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小汗腺,分布:除唇红区、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 阴蒂外,小汗腺遍布全身。 开口:皮肤表面 组成: 分泌部 透明细胞 暗细胞 导管部:二层小立方形细胞,顶泌汗腺,分布:腋窝、乳晕、脐窝、肛周及外阴等处。 开口:毛囊的皮脂腺出口上方或直接开口于表皮。,分泌形式:顶浆分泌 顶泌汗腺液:一般为无臭的乳状液,少 数人的顶泌汗腺液内可有 特殊成分,排出后被细菌 分解可产生臭味(腋臭, 狐臭等) 分泌活动:主要受性激素影响,五 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第三章 皮肤

9、的功能,皮肤具有防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还参与物质代谢、免疫反应,使机体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适应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第四章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第一节皮肤病的临床表现,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一、自觉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适。,痒:股癣、荨麻疹等 痛:带状疱疹、疖肿等 烧灼感:接触性皮炎等 麻木感:麻风等 其它不适:寒战、发热、乏力、食欲不振 等(多为伴随症状),二、他觉症状-皮疹或皮损,病人或医生可通过视觉或触觉发现的在皮肤黏膜上的病变。,皮损又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原发性损害,是由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结果。不同的皮肤病常有不同的原发性损害。因

10、此,掌握原发性损害对皮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很重要。,红斑(炎症性和非炎症性)(2cm斑片) 斑疹 色素沉着斑 色素脱失或减退 出血斑:瘀点、瘀斑(2mm) 丘疹-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 斑块(1cm) 风团 结节肿块(2cm) 水疱大疱(1cm) 脓疱 囊肿,斑疹 为局限性的皮肤颜色改变,损害与周围皮肤平齐,大小不一,形状不定,直径小于2cm。直径大于2cm的斑疹称斑片。斑疹和斑片均可分为红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或脱失)斑及出血斑等。,红斑 是毛细血管扩张或充血所致,压之褪色。炎症性红斑如丹毒或麻疹早期的皮疹;非炎症性红斑如鲜红斑痣。,色素沉着斑、色素脱失(减退)斑是色素增加、消失(或减

11、少)所致,压之均不消失,如黄褐斑、白癜风和花斑癣。,出血斑是由于血液外渗至周围组织所致,压之不褪色,色泽初为鲜红,继变紫红,陈旧时变为紫蓝或黄褐色。直径小于2mm的出血斑称瘀点,大于2mm称瘀斑。,丘疹 为局限、充实、隆起的浅表损害,直径小于1cm,其病变通常位于表皮或真皮浅层,一般由炎性渗出或增生所致。 丘疹的外观可呈扁平,如扁平疣;圆形,如传染性软疣;乳头状,如寻常疣。 颜色可不相同,可呈紫红色,如扁平苔藓;,斑块 直径大于1cm的扁平、隆起性的浅表性损害,多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风团 为真皮浅层急性水肿引起的略隆起损害,大小不一,边缘不规则,淡红或苍白色,周围有红晕,常伴剧痒。发作急,

12、扩大快,一般经数小时即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如荨麻疹。,结节 为圆形或类圆形、局限、实性、深在性损害,病变常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需触诊方可查出,可稍高出皮面。直径超过2cm的结节,称肿块。高度增生性肿块称肿瘤。,水疱和大疱 直径小于1cm者称水疱,直径大于1cm者称大疱。,脓疱 为含有脓液的疱。脓液混浊,可粘稠或稀薄,周围常有红晕.,囊肿 是含有液体或粘稠分泌物及细胞成分的囊样损害。,继发性损害,由原发性损害转变而来,或由于治疗及机械损伤(如搔抓)引起的继发性皮肤改变。 包括 鳞屑, 浸渍, 糜烂, 溃疡, 裂隙, 抓痕, 痂, 瘢痕, 苔藓样变, 萎缩。,鳞屑 为脱落或即将脱落的异常角质层细

13、胞,由于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而引起。,浸渍 为皮肤变软变白,甚至起皱。由皮肤长时间浸水或处于潮湿状态, 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所致。,糜烂 为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损而露出的湿润面。,溃疡 为皮肤或粘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裂隙 也称皲裂,为线条状的皮肤裂口,通常深达真皮。,抓痕 为搔抓或摩擦所致的表皮或达到真皮浅层的缺损。,痂 为创面上浆液、脓液、血液、药物、上皮细胞、鳞屑、杂物及细菌等混合干涸而成的附着物。,瘢痕 为真皮或深部组织缺损或破坏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苔藓样变 也称苔藓化,为皮肤局限性浸润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似皮革样。,萎缩 可发生于表皮、真皮或皮下组织

14、。表皮萎缩为局部表皮菲薄,呈半透明羊皮纸样,有细皱纹,正常皮沟变浅或消失。,第二节 皮肤病的诊断,如同内科疾病一样,皮肤病的诊断也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但皮肤病的诊断有其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体现在检查上特别强调皮疹的视诊和触诊。,物理检查,视诊 触诊 压诊 刮诊(皮肤划痕试验) 触诊 外观(皮疹的描述) 质地:坚硬度、韧性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温度 附近淋巴结检查:有无肿痛,触痛等 尼氏征,皮疹的描述 专业术语,位置:按照实际位置描述,屈侧,伸侧 性质:原发疹,继发疹 大小:以实物为参照: 针头大,粟粒大,绿豆大,黄豆大,核桃大,鸡蛋大 数目:单发,多发 颜色:

15、正常皮色,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白色,棕色等 分布:对称单侧;局限播散;沿神经血管分布 排列:散在融合;孤立群集;线状,环状,带状,不规则状,实验室检查,一、病理室 二、真菌室 三、变态反应室 四、性病化验室,皮肤性病的治疗,皮肤性病的治疗 主要包括: 内用药物 外用药物(重点掌握) 物理治疗 外科治疗,机理:竞争性抑制组胺受体 分类:H1受体阻断剂 H2受体阻断剂 第一代抗组胺药:赛庚啶 等 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 等,抗组胺药物,内用药物(一),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剂、抗核分裂、抗毒 在皮肤性病科的适应症主要有 1、结缔组织病 2、大疱性皮肤病 3、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有哪些副作用?,内用药物(二),作用:主要用于细菌感染性皮肤病,是皮肤病治疗中常用药物。 包括抗生素类、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抗细菌类,内用药物(三),唑类(咪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 丙烯胺类:特比奈芬(兰美抒) 灰黄霉素(1520mg/kg/d)头癣首选,抗真菌药物,内用药物(四),作用:用于治疗浅部真菌和念珠菌感染。,无环鸟苷类:疱疹病毒首选药 病毒唑(利巴韦林):流感病毒、疱疹病毒 干扰素:广谱辅助抗病毒作用,抗病毒药物,内用药物(五),免疫抑制剂类,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和非特异性抗炎作用。 此类药物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