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427521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以达州市西湖村为例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因素逐渐减少,加上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日益凸显,致使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动,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造成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人走屋空、田地荒芜”的“空心村”现象,且呈一定的愈演愈烈之势,并逐渐衍生出以“农民工、失地农民、传统农业村落终结”为内涵的“新三农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空心化现象,本文以家乡达州市西湖村为例,深入分析其空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以期为解决其发展现状提出些微建议。关键字:城市化 空心化 发展建议 正文:有老者说,“

2、等这些老人们(指他们自己)走了后,现在的年轻人将不会种田”。这一戏谑之语或许将成为真实的预言!以笔者所生长生活的西湖村为例,早在2008年左右,本村空心化现象就已十分明显,村里居住的多为老年人及儿童,农田荒芜现象出现。到今天,空心化现象已更为突出,空心化问题严重,村里的道路布满杂草,农田基本荒芜,房屋也多倒塌,村里几乎没有居民,整个村庄十分荒凉。客观来看,农村空心化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农村空心化问题造成了我国稀缺的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破坏了农村的人居环境,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3、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并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1. 农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关于空心化的定义,学术界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表述。有学者从劳动力人才流失、人口迁移、资源外流等视角加以界定;也有从乡村聚落的空壳与空废、乡村内外空间形态的分异、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动态过程等角度加以界定的;还有学者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定义空心化。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学者大多从地理学(或建筑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角度界定农村空心化。第一,从地理学或建筑学角度界定农村空心化。薛力将“空心村”界定为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

4、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等认为,农村聚落“空心化”是指因农户纷纷向原聚落周边拓居,致使原聚落住宅空置、坊塌,逐渐形成所谓的“空心村”的聚落演化过程。刘彦随等认为,农村空心化本质上是在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 第二,从政治学、经济学角度界定农村空心化。徐勇认为,支撑乡村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资金、技术、知识、人才等资源大量流失,使乡村治理可利用手段匮乏、陷入发展困境,呈现出“有流动无发展”

5、的状态。周祝平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指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下降和农村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农村剩余人口多是老人、妇女、儿童。2.农村空心化的表现形式农村空心化是一个由农村人口流动引起的农村经济社会功能综合退化的过程,它有多种表现形式:首先是人口空心化,即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并且呈现一种老龄化、低龄化态势;其次是村庄“外扩内空”,即村庄内部大量宅基地闲置或废弃,而村庄外围不断出现新的住宅,整个村庄呈现一种内部凋敝和外部繁荣的不协调局面;再次是基础设施空心化,村庄内部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或良久失修,整体上呈现一种衰败的景象;最后是产业空心化,表现为农村耕

6、地大量抛荒,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业难以向精细化、现代化发展。西湖村是达州市通川区江陵镇下辖的行政村之一,受地形、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基本仍是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结构,属于较为落后的乡村,其空心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人口空心化。当前村内常住居民屈指可数,或多为年迈老人及幼小儿童,基本无年青人。第二,村庄“内空”现象严重。因人口多外迁,村内房屋多废置或倒塌。第三,设施空心化。村内唯一的小学,现今已废弃,学生基本是到镇上念书,另一方面,村内道路布满杂草,部分路段甚至塌陷。第四,产业空心化。村内农田大量抛荒,无人耕种。3.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农村空心

7、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城乡二元分治制度是“空心化”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村庄规划和管理不到位,市场经济下农民自身的高要求与农村本身无法满足要求的状况是空心化形成的现实原因。3.1.城乡二元体制的作用(1)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作用。1978 年,我国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功能开始弱化,农村大量劳动力开始不断地向城市流入。在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下,城市集聚丰富的资源、资金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并且政策的倾斜使城市居民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和物质保障,进城务工的农民即使留居多年也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

8、等的福利,因此他们也无法放弃基于农村户口而带来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福利。这就导致农村人口的“候鸟”性流动状态,产生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2)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作用。我国实施的是城市建设用地属国有,农村建设用地属集体所有的城乡差别的土地制度,城市可以自由买卖土地使用权,而农村宅基地不可以自由转让,又不能作为财产抵押,农民只拥有使用权,这个特性使得农户很难将旧宅转换为新建住宅或新买房屋的资本,而只能是空置或废弃。再加上宅基地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一户多宅”现象较为普遍,土地利用率低下。随着我国政策开始不断向农村地区倾斜,对于土地所有者来说,土地有可能包含诸多潜在的发展机会。因此,农民对土地

9、流转意愿不强,尤其是宅基地的流转更为困难,从而造成了我国农村住宅空心化问题。3.2.村庄建设的规划和管理不到位我国大部分农村村庄建设一直处于规划无序、管理混乱的状态。一是乡村规划缺乏。多数农村在建设房屋时很少编制规划,村干部规划意识淡薄,对规划漠不关心,并且缺乏对规划知识了解的专门人才,致使在修建新房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房屋管理不力。大多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土地法制知识存储不足,管理能力欠缺,对农村常见的违规建房、一户多宅的违规行为等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三是监督力度不足。村委会等管理人员对房屋“建新不拆旧”等行为缺乏管制;土地产权的不明晰及对空置户监督的缺乏使得农村隐性房屋

10、不断发展,客观上为农村空心化的形成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为日后村庄整治埋下了隐患。3.3.农村自身离心力和城市向心力的驱动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较低,化肥、农药等农业的投入成本不断攀升,成本和收益之间差距的拉大使农业生产的利润不断下滑,造成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这也是出现耕地抛荒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非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分析,农业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相对非农收入贡献率不断增加,这一状况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资金等不断向城市流入,

11、农村空心化问题不断加剧。同时,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医疗条件、较高的教育水平等使城市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使农村人口的迁徙流动。3.4.西湖村空心化的形成原因 西湖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居民收入来源多为种植农作物、养牲畜等,收入相对较低,只能满足日常生活。同时,村内交通条件差,对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条件差。在城市巨大“引力”的吸引下,为改善家庭生活现状,追求更高的收入,为子女提供更好地教育,村内居民多选择外出,前往城市生活、工作。4.农村空心化带来的问题与影响农村空心化问题造成的影响是积极和消极并存的。对城市来说,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对城

12、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农业来说,农村的“空心化”有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于农民来说,人口的“非农化”转移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但与此同时农村空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中国拥有远远超过13 亿的人口,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粮食不能靠进口,而必须自给自足。然而,农村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使从事农业劳动的主力流失。村庄中只剩下老、弱、妇留守农村,使农业生产呈现老龄化、低龄化态势,其文化水平低、劳动能力弱、接受新事物能力弱的状况使农业现代化工具使用、农业科学技术推

13、广、农产品推销变得更加困难,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难以实现,影响了农业的长远发展;农业作为弱质产业,从事农业的经济效益远远小于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使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人力和资金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兴建和农业技术的使用上,农业现代化发展举步维艰;此外,土地抛荒和新建住宅使耕地面积的减少,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2)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农村空心化造成了我国稀缺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农村大多数青壮年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出现了耕地抛荒现象。第二,新旧住宅并存。农民务工收入不断增多,村庄外延交通相对便利,促使许多农民回乡后在村部外延新建住宅;同时由于农民对老

14、宅的深厚情感和依赖心理,在新建住宅的同时又保留旧有住宅。然而,农民的“候鸟”状态使大多新建房屋和旧有住宅长期无人居住,造成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双重浪费。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而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要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对村中的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整治势在必行。(3)农村养老问题日显突出第一,由于从事农业经济效益日益下降,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享受城市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年富力强的青年人大多选择离开农村,迁入城市从事工、商、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而老人留守农村的现实使老人的照料面临困境;第二,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老人与子女分开而居。通常情况下,子女常年居住在城市,老人留守在农村,或者子女居住在村庄外围的新建

15、住宅,老人则住在村庄内部的旧宅,这种状况使得老人无法得到子女的日常照料,老人安全问题令人担忧。(4)农村社会管理陷入困境首先,农村储备干部不足。大量年富力强、有头脑、有文化和敢闯敢干的中青年长期在外工作生活,对农村政治事务和职位缺乏参与和竞选的热情。其次,基层管理人才缺乏。农村缺乏具有管理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一般进行基层管理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且不具备管理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给乡村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对今后夯实农村基础,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加快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最后,村务工作监管遭遇瓶颈。青壮年涌入城市,农村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留守人员的村务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较弱,对村

16、委会的经费开支及村委会落实国家相应政策的情况等事务少有人问津,村务监督形同虚设。对于笔者的家乡西湖村而言,日益严重的空心化现象,致使村内常住居民稀少,大量农田抛荒,宅基地废置,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限制了西湖村未来的发展。5.农村空心化现象的解决途径及措施5.1. 因地制宜,合理改造“空心村”布局形态将改造“空心村”布局形态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步骤,宜根据各地区发展状况及农民意愿有步骤地改造“空心村”。对于空心化程度较高且失去存在价值的传统农耕村落,可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造“空心村”布局形态;对于历史悠久、文化价值较高的古村落或生态村落等,应完整地予以保护、修葺,防止承载乡土地域文明的村落消失在一片鼓噪声中;对利益协调困难的“空心村”改造,宜先做好村庄整治规划,而后循序渐进为之。5.2. 强化政府责任,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在整治“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