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选择题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88420644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结构选择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混凝土结构选择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混凝土结构选择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混凝土结构选择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混凝土结构选择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凝土结构选择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结构选择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 )作为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依据。A. a状态B. a状态 C. a状态 D. 第阶段( )作为受弯构件抗裂计算的依据。A. a状态B. a状态 C. a状态 D. 第阶段( )作为受弯构件变形和裂缝验算的依据。A. a状态B. a状态C. a状态 D. 第阶段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基本公式的建立是依据哪种破坏形态建立的( )。A. 少筋破坏B. 适筋破坏C. 超筋破坏D. 界限破坏下列那个条件不能用来判断适筋破坏与超筋破坏的界限( )。A. B. C. D.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截面抵抗矩系数取值为:( )。A. B. C. D.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中,对于双筋截面,

2、下面哪个条件可以满足受压钢筋的屈服( )。A. B. C. D.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中,T形截面划分为两类截面的依据是( )。A. 计算公式建立的基本原理不同B. 受拉区与受压区截面形状不同C. 破坏形态不同D. 混凝土受压区的形状不同提高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A. 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B. 增加保护层厚度C. 增加截面高度D. 增加截面宽度在T形截面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假定在受压区翼缘计算宽度范围内混凝土的压应力分布是( )。A. 均匀分布B. 按抛物线形分布C. 按三角形分布D. 部分均匀,部分不均匀分布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指( )。A. 最外侧纵向钢筋边缘到混凝土

3、表面的距离B. 纵向钢筋外表面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C. 箍筋外表面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D. 纵向钢筋重心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在进行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双筋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若,则说明( )。A. 受压钢筋配置过多B. 受压钢筋配置过少C. 梁发生破坏时受压钢筋早已屈服D. 截面尺寸过大双筋矩形截面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式子的适用条件为( )A. X2as 且xxb B. xxb 且min C. xxb 且min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A. C20 B. C30 C. C35 D. C40仅配筋不同的梁(1、少筋2、适筋3、超筋)的相对受压区高度系数( )

4、A. 321 B. 321 C. 231 D. 321一般板不作抗剪计算,主要因为( )A. 板内不便配箍筋 B. 板的宽度大于高度C. 板一般承受均布荷载 D. 一般板的受剪承载力大于受弯承载力受弯构件在正截面工作的第一阶段末期,即将开裂的a状态时,钢筋的应力大约为( )A. 510MPa B. 2030 MPa C. 6070 MPa D. 100110 MPa 在梁的配筋率不变的条件下,梁高h 与 梁宽b 相比,对受弯承载力Mu ( ) A. h 影响小 B. 两者相当 C. h影响大 D. 不一定 对于适筋梁,受拉钢筋刚屈服时梁的承载力 ( ) A. 达到最大承载力B. 离最大承载力较

5、远 C. 接近最大承载力 D. 承载力开始下降 当适筋梁破坏时,受拉钢筋应变s和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应变c为 ( ) A. sy,c=cu B. sy,c=cu C. sy,cy,ccu 与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有关的因素为( ) A. 钢筋强度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B. 钢筋强度等级 C. 钢筋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截面尺寸D. 混凝土强度等级 一处于室内的矩形截面梁,根据已知条件计算,需配置纵向受力钢筋620,钢筋布置如图31,正确的应当是( )。A.(a) B.(b) 图3 1 矩形截面梁 图3 1 悬臂板配筋一悬臂板内钢筋布置如图32,正确的应当是( )。A.(a) B.(b)梁的受拉区纵向

6、受力钢筋一排能排下时,改成两排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将会( )。A. 有所增加 B. 有所减少 C. 既不增加又不减少钢筋混凝土梁的受拉边缘开始出现裂缝是因为受拉边缘( )。A. 混凝土的应力达到混凝土的实际抗拉强度B. 混凝土的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C. 混凝土的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D. 混凝土的应变超过极限拉应变值对适筋梁,最终破坏时正截面所能承受的荷载( )。A. 远大于受拉钢筋屈服时承受的荷载B. 稍大于受拉钢筋屈服时承受的荷载C. 等于受拉钢筋屈服时承受的荷载钢筋混凝土梁即将开裂时,受拉钢筋的应力与钢筋用量的关系是( )。A. 钢筋用量增多,钢筋的拉应力增大B. 钢筋用

7、量增多,钢筋的拉应力减小C. 钢筋的拉应力与钢筋用量关系不大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当时,发生的破坏将是( )。A. 适筋破坏 B. 少筋破坏 C. 超筋破坏截面有效高度,是从( )。A. 受力钢筋外表面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B. 箍筋外表面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C. 受力钢筋内表面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D. 受力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在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基本公式中,是( )。A. 结构重要性系数 B. 结构系数 C. 设计状况系数 D. 荷载分项系数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时,受拉区混凝土作用完全忽略不计,这是由于( )。A. 受拉区混凝土早已开裂B. 中和轴以下小范围未裂的混凝

8、土作用相对较小C. 混凝土抗拉强度低单筋矩形截面适筋梁在截面尺寸已定的条件下,提高承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A. 提高钢筋的级别B. 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C. 在钢筋能排开的条件下,尽量设计成单排钢筋对适筋梁,当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已定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与受拉钢筋配筋量的关系是( )。A. 随配筋量增加按线性关系提高B. 随配筋量增加按非线性关系提高C. 随配筋量增加保持不变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为便于施工,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不能太稀B. 超筋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控制于受压区混凝土,只有增加受拉钢筋数量才能提高截面承载力C. 界限破坏是指在受拉钢筋的应力达到屈服强度的同时,受

9、压区混凝土边缘的压应变也刚好达到极限压应变而破坏D. 分布钢筋应放在受力钢筋的上面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双筋矩形截面设计时,对的情况,可取计算B. 单筋矩形截面设计中,只要计算出时,就只能采用双筋截面C. 对第一种情况T形梁,在验算截面配筋率时,梁宽应采用肋宽和翼缘宽度二者的平均值双筋截面设计中,当未知和时,补充的条件是要使( )。A. 混凝土用量为最小 B. 钢筋总用量为最小C. 混凝土和钢筋用量均为最小 D. 受拉钢筋用量最小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规定( )。A. 仅与构件分类有关B. 仅与钢筋等级有关C. 与构件分类和钢筋等级均有关超筋梁破坏时,正截面承载力

10、与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的关系是( )。A. 越大,越大 B. 越大,越小C. 大小与无关,破坏时正截面承载力为一定值双筋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设计中,当时,则表示( )。A. 受拉钢筋应力达不到 B. 受压钢筋应力达不到C. 应增加翼缘厚度当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不能满足计算要求时,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或提高钢筋级别,对承载力的影响是( )。A. 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效果明显 B. 提高钢筋级别效果明显C. 提高二者相当进行双筋截面设计时,在和未知的情况下,需增加补充条件才能求解和,此时补充条件取( )。A. B. C. 计算T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时,翼缘宽度( )。A. 越大越有利 B.

11、 越小越有利C. 越大越有利,但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下列因素与T形截面受弯构件翼缘计算宽度无关的是( )。A. 梁计算跨度B. 梁肋净距C. 翼缘高度与截面有效高度之比D. 梁肋宽度b属于第二种情况T形截面梁的鉴别式为 ( )。A. 或B. 或C. 或图34所示三个受弯构件单筋截面,若弯矩设计值(包括自重)相同,所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等级和其他一切条件均相同,受力钢筋用量最少的截面应是图34中的( )。A.(a) B.(b) C.(c)图34 受弯构件截面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的大小随( )的改变而改变A. 构件截面尺寸 B. 钢筋的品种和级别C. 构件的受力特征钢筋混凝土构件

12、中级钢筋端头做成弯钩形式是为了( )A. 承担混凝土因收缩而产生的应力B. 增加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C. 施工方便设计时,我们希望梁正截面破坏形态为( )A. 适筋破坏 B. 少筋破坏 C. 超筋破坏在梁的配筋不变的条件下,梁高与梁宽相比,对正截面受弯承载力Mu( )A. 梁高影响小B. 两者相当C. 梁高影响大D. 不一定四个截面仅形式不同:1、矩形2、倒形3、T形4、形,它们的梁宽(或肋宽)b相同、梁高h相等,受压翼缘宽度和受拉翼缘宽度相同,在相同的正弯距M作用下,配筋量As( )A. As1As2As3As4 B. As1As2As3As4C. As1As2As3As4 D. As2As1As3As4在双筋梁计算中满足2axbho时,表明( )A. 拉筋不屈服,压筋屈服 B. 拉筋屈服,压筋不屈服C. 拉压筋均不屈服 D. 拉压钢筋均屈服受弯构件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