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课件ppt课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80011476 上传时间:2024-08-28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课件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最新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课件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最新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课件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最新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课件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最新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课件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课件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课件ppt课件(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课件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课件一、区域的概念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式。 区域是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所固定的空间区域是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系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空间系统,有时也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空间系统,有时也称区域系统。区域系统。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区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和阶段性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2、性和阶段性第三节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第三节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第四节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的变化第四节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的变化第五节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化第五节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化第六节人地关系变化和环境库兹涅茨规律第六节人地关系变化和环境库兹涅茨规律第一节区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一、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一、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一)(一) 影响区域发展因素分类影响区域发展因素分类(二)(二) 主要因素作用机制分析主要因素作用机制分析(三)(三) 区域经济影响因素作用分析区域经济影响因素作用分析(一)(一) 影响区域发展因素分类影响区域发展因素分类1 1

3、、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2 2、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3 3、一般性因素和区域性因素、一般性因素和区域性因素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和阶段性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一) 胡佛 费希尔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自给自足阶段() 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工业化阶段() 服务业输出阶段(二)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传统社会阶段。() 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准备起飞 阶段) 。() 起飞阶段。() 向成熟推进阶段。() 高消费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起飞”的“三个条件”() 生产性投资的

4、提高, 从占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 的 以下增加到 以上。() 一个或更多主要制造业部门的高速发展(即形成若干主导产业) 。() 这样一种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体制结构的存在或很快出现, 即它能够开发现代部门扩展的冲力和在起飞中外来经济潜在的影响, 并且能够赋予增长一种持续前进的特征。不同发展阶段的 经济的主导部门() 传统社会阶段的主导部门是农业。() 起飞前提(准备) 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 起飞阶段的是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 和铁路运输业。() 成熟阶段的是重化学工业, 如钢铁、化学、机械等。()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耐用消费品工业部门(如小汽车、家

5、用电器、高档家具等) 。()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是服务业部门(如教育、卫生、住宅建设、文化娱乐、环保等) 。(三) 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研究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 外部推动型() 国家投入型() 自身积累型() 边贸启动型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区位性衰退、资源性衰退、结构性衰退、消聚性衰退第三节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一、三次产业与配第 克拉克定理(一) 三次产业的划分 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自然物的生产, 包括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产业: 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生产, 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

6、的生产。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 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 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 第二产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 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二)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配第 克拉克定律 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由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转移,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钱纳里提出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标准增长模式,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六个阶段, 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

7、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第一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第二阶段 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阶段 工业化中期阶段第四阶段 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五阶段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第六阶段 现代化社会阶段 库兹涅茨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第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 不断下降。第二, 在工业化阶段, 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的比重都会提高, 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第三, 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的

8、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 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 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比重的上升速度。二、工业化过程和霍夫曼定理(一) 重工业化过程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alther Hoffmann) 用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来反映重工业化程度, 后来人们称此为霍夫曼系数或霍夫曼比例 霍夫曼系数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 工业净产值 在工业化进程中, 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第四节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的变化一、区域经济的不平衡运动规律一、区域经济的不平衡运动规律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一) 低水平的均衡阶段(二) 极核发展阶段(三) 扩

9、散阶段(四) 高水平的均衡阶段(五) 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差异的变化第五节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化第五节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化一、城镇的地位和作用二、城镇化是客观的必然趋势三、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四、城镇化对于我国的特殊意义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第一节 自然资源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第三节 技术条件 1.概念:概念: 2.分类:分类:(一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

10、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 ,地表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 游资源等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 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 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3. .特征:特征:有限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区域性:区域性:

11、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整体性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自然资源量的评价首先,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 可能的开发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区 域发展的作用,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即筛选出开发规模大,开发后能产生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带动影作用的几种资

12、源。 其次,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程度,并根据保证程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来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第三,第三,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相对量指标通常用平均占有量等表示。如人均占有量、亩均占有量等。第四,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质的评价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

13、,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结论。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许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并且在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上,利用、改造自然的方式和措施常常是以各种自然因素的相互制约性为依据的。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

14、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的分析,必须搞清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4自然资源开发利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因此,在前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这里应该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井同时指出各种方案之特点,尤其对实施各方案的技术经济前提要特别指出,以利于开发利用之决策与实施。5自然资源开

15、发利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用效应的评价任何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它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之影响。对资源开发之正负效应的评价必须待科学、客观的态度,既不要夸大正效应,也不应缩小负效应,既要估计最好的情况,也要估计一般和最差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二)区域人口的增长分析(三)区域人口的质量分析(四)区域劳动力供应

16、分析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从人口的消费与生产两重区域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从人口的消费与生产两重性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区域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劳动力的性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区域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劳动力的供给、人口的分布状况等对生产布局及区域发展的影响,供给、人口的分布状况等对生产布局及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四章第四章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区位与区位理论第一节区位与区位理论第二节距离衰减原理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二节距离衰减原理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三节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理论第三节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理论第四节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第四节区域

17、分工与合作理论第五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五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第六节经济区划与主体功能区理论第六节经济区划与主体功能区理论第七节区域规划理论的新进展第七节区域规划理论的新进展第一节区位与区位理论第一节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及其类型一、区位及其类型二、区位论及其发展二、区位论及其发展三、农业区位论与农业用地的空间变化三、农业区位论与农业用地的空间变化规律规律四、工业区位与工业生产的地域组织四、工业区位与工业生产的地域组织五、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等级规模分布五、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等级规模分布四、工业区位与工业生产的地域四、工业区位与工业生产的地域组织组织(一)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

18、论 韦伯(韦伯(Alfred WeberAlfred Weber,1868195818681958)是德)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1909年著书关于工业的区年著书关于工业的区位(第一部位(第一部 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业区位理论。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第二节距离衰减

19、原理和空间相互第二节距离衰减原理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作用理论一、距离衰减原理一、距离衰减原理二、空间扩散二、空间扩散三、引力模式和潜能模式三、引力模式和潜能模式四、点与点之间相互作用模型体系四、点与点之间相互作用模型体系第三节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理论第三节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理论一、规模经济论一、规模经济论(一)集聚因子的作用方式(一)集聚因子的作用方式1、生产或技术集聚、生产或技术集聚2、社会集聚、社会集聚(二)集聚因子所导致的地域经济类型(二)集聚因子所导致的地域经济类型1、企业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经济-点的扩展(内部规模经济)点的扩展(内部规模经济)2、区位规模经济、区位规模经济-地域的蔓延(布

20、局规模经济)地域的蔓延(布局规模经济)3、城市化规模经济、城市化规模经济第四节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第四节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一、地域分工理论一、地域分工理论(一)地域分工的含义(一)地域分工的含义1 1、区域分工:是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区域分工:是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的分异,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间的分异,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2 2、必要前提:是产品的区际交换与贸易,是产品生、必要前提:是产品的区际交换与贸易,是产品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3 3、一般演变过程:从国内局部性地区分工,到全国、一般演变过程:从国内局部性地区分工,到全国统一市场下各区

21、域之间的全国性分工,从国内地域统一市场下各区域之间的全国性分工,从国内地域分工到国际地域分工。分工到国际地域分工。(二)地域分工的基本理论(二)地域分工的基本理论六种经典理论六种经典理论1 1、亚当、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2 2、大卫、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3 3、约翰、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4 4、赫克歇尔、赫克歇尔- -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5 5、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6 6、迈克尔、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1、亚当、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斯密的绝对优势说1 1)亚当)亚当斯密

22、:英国斯密:英国1818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的创始人。2 2)斯密从工场手工业看到了分工的利益,然)斯密从工场手工业看到了分工的利益,然后联系到整个社会,论证地域分工的合理性。后联系到整个社会,论证地域分工的合理性。即每个生产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应集中生产在即每个生产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应集中生产在社会上有利的产品,再用销售所得去购买所需社会上有利的产品,再用销售所得去购买所需的其它所有物品。推而广之,斯密认为国家间的其它所有物品。推而广之,斯密认为国家间亦应如此。亦应如此。3 3)举例(表)举例(表4 41 1) 4 4)观点观点l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

23、于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导致生产成本绝对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l如果每个国家均按此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通如果每个国家均按此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贸易进行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过贸易进行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这是斯密生产地域分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这是斯密生产地域分工学说的基石。工学说的基石。第五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第五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一)可持

24、续发展的由来 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年斯德哥尔摩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我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的警告,的警告,1992年年6月联合国环境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了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了里约环境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世纪议程等纲领性文件。等纲领性文件。1994年年中国中国21世界议程一中国世界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的制定,标志着可持续发的制定,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既定发展战略。展已成为中国的既定发展战略。 二、循环经济理论二、循环经济理论(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一)循环

25、经济的内涵3R原则,即原则,即“减量化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再利用(reusing)和和“再循环再循环”(recycling)。减量化减量化(减物质化减物质化)针对输入端,旨在减少进人生产和消费流针对输入端,旨在减少进人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再利用再利用(反复利用反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多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多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早成为垃圾;再循环再循环(资源化或再生利用资源化或再生利用)体现在输出端,通过把废弃物再

26、体现在输出端,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为资源,减少最终处理量。再循环、资源化有两种途径次变为资源,减少最终处理量。再循环、资源化有两种途径:原级资源化原级资源化次级资源化次级资源化第六节第六节经济区划与主体功能区理论经济区划与主体功能区理论一、经济区概述一、经济区概述(一)经济区概念(一)经济区概念过去一般都认为经济区是具有全国意义的专业化地域生产统一体,或者是过去一般都认为经济区是具有全国意义的专业化地域生产统一体,或者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具有全国意义的专业化地域生产综合体。但是,这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具有全国意义的专业化地域生产综合体。但是,这种定义是从区域经济的组织角度来考虑的,实际上只关注了具

27、有较高组种定义是从区域经济的组织角度来考虑的,实际上只关注了具有较高组织水平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也就是综合经济区,而没有包含其他类型的织水平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也就是综合经济区,而没有包含其他类型的经济区。经济区。现在,更多学者认为,现在,更多学者认为,“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这种认识既强调了经济区作为经济活动。这种认识既强调了经济区作为经济活动空间的特性,也指出了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和多样性,因而比较好地体现空间的特性,也指出了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和多样性,因而比较好地体现了经济区的

28、本质。了经济区的本质。第五章区域开发及其决策第五章区域开发及其决策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开发区域开发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第三节区域开发决策第三节区域开发决策第四节区域发展战略第四节区域发展战略第五节区域规划概述第五节区域规划概述三、我国区域开发空间模式及其三、我国区域开发空间模式及其变化变化(一)平衡布局和三线建设(一)平衡布局和三线建设(二)三大经济地带与梯度推移模式(二)三大经济地带与梯度推移模式(三)沿海沿江开放与(三)沿海沿江开放与“T”型模式型模式(四)大循环理论与圈层开放模式(四)大循环理论与圈层开放模式(五)协调发展与大都市圈开发模式(五)协调发展与大都

29、市圈开发模式第四节第四节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一、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一、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二、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二、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三、战三、战略略抉抉择择四、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四、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指基于对区域整体发展的指基于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意义的谋划。核心:核心: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

30、措施,等等。战略方针、战略措施,等等。2 2、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数量。决定因素:决定因素:1 1)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2 2)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一、区域规划的概念一、区域规划的概念l定义:定义: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l规划通常有两层含义:

31、一是描绘未来,二是行规划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二是行为决策。为决策。l因而,区域规划是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所因而,区域规划是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所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案的选择。l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根据区域发展条件,从历史、现状根据区域发展条件,从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

32、方面做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l目的:目的: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与自然的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区域规划的方法二、区域规划的方法(一)系统法(一)系统法(二)传统综合方法(二)传统综合方法(三)比较法(三)比较法(四)数学模拟法(四)数学模拟法三、区域规划的内容三、区域规划的内容l(一)区域发展定(一)区域发展定

33、位与发展目标位与发展目标l(二)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二)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l(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l(四)基础设施规划(四)基础设施规划l(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l(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l(七)区域空间管制(七)区域空间管制l(八)区域发展政策(八)区域发展政策第五章 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第一节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第二节区域发展重点的选择第三节区域开发的空间模式第四节我国区域发展的对策和措施第一节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一、区域发展方向的确定 区域发展方向是指未来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区域

34、系统发展的总的设想,主要是指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总的设想。山西省今后要大力开发煤炭资源,建设成为我国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上海市今后要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提高湖南省的区域竞争力,打造湖南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依据1理论依据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汤普森在对制造业地理的几点理论思考一文中提出 。一旦一个区域步入工业化道路,它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遵循一个规则的变化次序而发展,从年青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老年阶段。不同阶段的区域面临一系列不同的问题处于不同的竞争地位。 二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一、区域发展目标的含义、性质和分类(一)区域发展目标的含义

35、和性质1层次性 2网络性 3可接受性和挑战性 4伴随信息反馈性 5可观测性 6时效性 7多维性 8地域性第二节区域发展重点的选择一、选择重点的意义选择发展重点是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的核心之一只有抓住重点,即抓住影响系统运行的关键部门、关键地区,才能有效地推进整个区域的开发地区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等,具有特定的组合结构和一定量的限制二、重点发展部门的选择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一般包括战略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先导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重点。 主导产业是社会投资的重点而不一定作为政府扶持的重点。政府可以为支柱产业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其本身实

36、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克服瓶颈,使长线产业的闲置能力充分发挥。 三、重点发展地域 的选择重点地域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在当前全国经济布局中占主导地位和起带头作用的经济区;二是在未来全国经济布局中占主导地位和起带动作用的经济区域。是指区域内部自然条件好,有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与产业基础,投入产出效益相对较高,并对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地区。 (一)重点地域选择的基本依据重点地域选择的一般依据是前述的区域开发空间模式 :据点、点轴、网络、梯度推移、核心边缘、圈层等模式。(三)重点地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 1 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

37、,经济腹地广阔 2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 3 自然资源条件好,发展潜力巨大 4开放度高,投资环境优越 (四)重点地域发展的国际模式1资源导向型重点地域的发展模式 (1)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主导条件 (2) 是各类战略重点区域的最初存在形式 2市场导向型重点地域的发展模式 (1)市场决定重点地域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性因素 (2)是资源靠进口,产品靠出口, “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型经济发展模式 。 (3)竞争机制是这类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4) 发展多样化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3都市区位导向型重点地域的发展模式(1)以首都为依托的优越区位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主导因素。 (2) 产业结

38、构多以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3) 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是一个以政府干预为主、兼用市场调节的双向调控过程 4复合导向型重点地线的发展模式(1)重点地域形成与发展的主导条件不是单一的,而是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市场等多种条件的复合体,是所有类型的战略区域中形成与发展条件最好的类型 (2)这类重点地域存在时间长,发展潜力大,不会因资源枯竭而被异地置换,更不会因市场波动而大起大落,有着持久发展和自我巩固与强化的能力,是国家综合发展着力追求的一种模式,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国家采用的模式,其中以美国东北部地区为典型代表。第三节第三节区域开发的空间模

39、式区域开发的空间模式(一)增长极模式(据点式开发模式)(一)增长极模式(据点式开发模式)(二)点轴开发模式(或以点轴为主线的(二)点轴开发模式(或以点轴为主线的条带式开发模式)条带式开发模式)(三)核心边缘模式(三)核心边缘模式(四)圈层结构模式(四)圈层结构模式增长极理论推动型产业的特征:第一,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第二,产业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第三,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第四,产业的生产分布可能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广阔。第五,产业的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大。第四节我国区域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一、基本思路和原则二、实施区域发

40、展总体战略三、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一)推进西部大开发 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2、生态工程;3、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4、改善公共服务;5、完善边境口岸设施;6、加大政策扶持。(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1、发展现代农业;2、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3、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加快市场体系建设;6、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三)

41、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1、加强现代农业建设;2、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3、发展高技术产业;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完善市场体系。(四)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脾,提、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脾,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2、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

42、端产品;精加工和高端产品;3、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转移;4、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5、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发展能力;6、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建设郑州郑东新区、沈阳沈北新区,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建设郑州郑东新区、沈阳沈北

43、新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五)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 发展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 (六)健全区域协调互助机制健全市场机制 ;健全互助机制 ;健全扶持机制 。第六章第六章 区域土地利用区域土地利用 与区域管治与区域管治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和土地利用土地和土地利用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的需求与供给土地的需求与供给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第四节第四节 区域管治区域管治第五节第五节 土地保护土地保护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和土地利用土地和土地利用一、土地一、土地l(一)土地的概念(一)土地的概

44、念l(二)原生土地和人工化土地(二)原生土地和人工化土地l(三)土地资源的特征(三)土地资源的特征(一)土地的概念(一)土地的概念l早期地理学的观点:早期地理学的观点:土地是地球的陆地部分,土地是地球的陆地部分,即由泥土和沙石堆成的固体场所。即由泥土和沙石堆成的固体场所。l近代地理学的观点:近代地理学的观点: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组成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自然综合体。l在近代地理学对土地认识的基础上,引出在近代地理学对土地认识的基础上,引出经济经济学、法学、农学意义学、法学、农学意义的土地概念。的土地概

45、念。(三)土地资源的特性(三)土地资源的特性1. 1. 稀缺性稀缺性2. 2. 恒久性恒久性3. 3. 不动性和区际差异性不动性和区际差异性二、土地利用二、土地利用l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的过程。l土地利用可以是生产性活动,也可以是土地利用可以是生产性活动,也可以是非生产非生产性活动(如住宅建筑、修建公园等?)性活动(如住宅建筑、修建公园等?)。l土地利用形态可分为平面利用与立体利用;土地利用形态可分为平面利用与立体利用;l平面利用:主要是农业、尤其

46、是种植业用地;平面利用:主要是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用地;l立体利用:主要是城市用地、立体利用:主要是城市用地、采矿等。采矿等。第二节 土地的需求与供给l土地的需求与供给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土地的需求与供给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反映,粮食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连反映,粮食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连结点。结点。l供需矛盾的焦点是耕地与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的焦点是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比例。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一、土地类型:一、土地类型:四种分类四种分类(一)按地貌特征分类:五分法(一)按地貌特征分类:五分法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二)从农业开

47、发利用的角度分类:九分法(二)从农业开发利用的角度分类:九分法中科院地理所的分类中科院地理所的分类二、土地利用分区二、土地利用分区(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二)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二)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三)土地分区类型(三)土地分区类型(四)土地分区体系(四)土地分区体系(五)土地分区的依据(五)土地分区的依据(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l土地利用分区、或用途分区土地利用分区、或用途分区:以土地利用现状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国民经济和环境

48、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用地区。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用地区。l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分区分区的主要任务:划分各种用地区,的主要任务:划分各种用地区,规定各种用地区的基本用途或主导功能,利用规定各种用地区的基本用途或主导功能,利用原则和管理措施。原则和管理措施。l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布局布局的主要任务:确定各类用地的比的主要任务: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规模、空间位置和界限。例、规模、空间位置和界限。(三)土地分区类型(三)土地分区类型土地分区类型,应根据区域范围的大小、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并考虑不同地区的情况而定,同时宜尽可能与土地利用现在分类相衔接。据此,有的人建

49、议将土地分成9种用途区,即: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用地分区类型另一种典型是城市基准地价评估的分类,全国各城市普遍把城市土地分为三类用地,即住宅用地类型、商业用地类型和工业用地类型。 案例:土地利用类型分区案例:土地利用类型分区l19951995年珠三角城镇群规划的四种空间类型:年珠三角城镇群规划的四种空间类型: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生态敏感区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生态敏感区l20032003年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和珠三角协调发年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和珠三角协调发展规划的三种类型

50、:展规划的三种类型:城镇建设发展区、乡村城镇建设发展区、乡村及农业发展区、区域绿地及农业发展区、区域绿地l广东省中心镇规划的三种类型:广东省中心镇规划的三种类型:不准建设区、不准建设区、非农建设区、控制发展区非农建设区、控制发展区l我国城市基准地价评估的三种类型:我国城市基准地价评估的三种类型:住宅用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第四节第四节 区域管治区域管治l一、管治的涵义一、管治的涵义l二、区域管治的概念二、区域管治的概念l三、区域管治的作用三、区域管治的作用l四、区域管治的原则四、区域管治的原则l五、区域管治分区五、区域管治分区第五节第五节 土地保护土地保护一、土

51、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一、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二、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二、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三、切实保护耕地三、切实保护耕地 第七章第七章 区域产业规划区域产业规划 第一节 第一产业布局规划第二节 第二产业布局规划第三节 第三产业布局规划(二)农业区域专业化与综合发展l农业区域专业化:以自然条件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为主要依据而实施。l农业的综合发展:农业是多部门结合的产业,各部门发展往往是相辅相成,并组成合理的区域农业内部结构。l农业在专业化和区域化的同时,必须进行综合发展,各区域明确发展重点,以一两种农业部门,一两种作物作为发展经营的重点,但兼顾一切可以发展的其它部门。

52、(三)农业生产基地布局规划l根据自然、区位条件等,划分各种农作物的适宜区集中种植,形成商品性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l农业生产基地首先是农业生产集中区,还要具备生产条件好,土地集中连片,生产规模较大,技术装备条件好,有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劳动生产率高,生产水平高,单位面积产量大,潜力大,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大,产出商品率高,商品量大。l专业化生产基地分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基地。第八章第八章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第二节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第三节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区域交通运输

53、规划第四节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区域给水、排水规划第五节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区域电力规划第六节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区域电信规划1.2 1.2 用水需求趋势分析用水需求趋势分析1 1 工业用水工业用水2 2城镇生活用水城镇生活用水 3 3城市市政公共服务用水城市市政公共服务用水 4 4农村用水农村用水第九章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城镇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评价城镇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评价第三节第三节 城镇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发展战略研究第四节第四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五节第五节 城镇体系规划类型城

54、镇体系规划类型 第一节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城镇体系规划概述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演化与类型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演化与类型二、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二、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三、我国城镇体系研究与规划的发展历程三、我国城镇体系研究与规划的发展历程四、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任务和内容四、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任务和内容五、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程序五、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程序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演化与类型、演化与类型(一)城镇体系的概念(一)城镇体系的概念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

55、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机整体。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指导城乡空间结构调整,和区域性基础设施配置,指导城乡空间结构调整,和区域性基础设施配置,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聚。1)统筹考虑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确定区域发展)统筹考虑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确定区域发展战略,明确城镇职能分工,引导城镇合理布局。战略,明确城镇职能分工,引导城镇合理布局。2)协调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协调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3)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

56、保障公益性项目。)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益性项目。4)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四、城镇体系规划意义、任务和内容四、城镇体系规划意义、任务和内容建设部明确的四大任务和十大内容建设部明确的四大任务和十大内容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1994)中明确:中明确:城镇体系规划的城镇体系规划的四大任务四大任务1 1)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2 2)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3 3)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4 4)指导

57、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的十大内容城镇体系规划的十大内容 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人口城市化目标;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人口城市化目标; 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和城镇分工;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和城镇分工; 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 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确定保护区

58、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根据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补充的三大内容根据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补充的三大内容确定区域开发管治区划确定区域开发管治区划确定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确定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确定乡村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确定乡村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规划工作准备阶段:组织规划的队伍,规

59、划内规划工作准备阶段:组织规划的队伍,规划内容分工负责;查阅规划区域的背景资料,选择与容分工负责;查阅规划区域的背景资料,选择与规划区域相适应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准备调查提规划区域相适应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准备调查提纲和表格,准备区域的工作底图,供实地调查和纲和表格,准备区域的工作底图,供实地调查和方案构思用。方案构思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分析城镇发展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分析城镇发展的各项条件,分析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并的各项条件,分析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行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进行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规划方案的构

60、思阶段:规划预测、方案构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规划预测、方案构思、观点形成。思、观点形成。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多种方案汇报和一个方案的系列图段:多种方案汇报和一个方案的系列图件。件。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第十章 区域环境规划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第四节第四节 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区域环境规划: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实间上的合理安排。 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