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绪论-精选文档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68296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绪论-精选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绪论-精选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绪论-精选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绪论-精选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绪论-精选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绪论-精选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绪论-精选文档(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1.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学源于原始社会,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三千余年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商代已初步积累了一些用药经验。殷虚出土的甲骨文有疾病的名称多达20余个。淮南子修务训也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饮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2.中医理论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 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

2、引入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 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全书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为中药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名医张仲景参阅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古籍,并平脉辩证而成。提出六经辩证,为中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奠定了基础。,(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 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 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学从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晋

3、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脉 学专著 脉经,晋 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 灸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隋 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唐 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 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 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对医德的论 述,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2.宋金元时期,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 三因方,该书以病因与病 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 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 论的总结。,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书名。一名和剂局方。十卷。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本书是宋代大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而书名、卷次也有多次调整。最早曾名

4、太医局方。徽宗崇宁间(1102-1106年),药局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 杲、朱震亨,刘完素(字守真),创河 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寒凉派。代表 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 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 攻邪派。代表作有儒门事 亲。,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 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也”补土派。代表作有脾 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 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滋阴派。代表作为 格致余论。,3.明清时期,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

5、不足”的 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 赵献可(字养葵)著格致余论,强调“命门之 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吴有性(字又可)著 温疫论,创“戾气”说, 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 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清 叶香岩先生,叶桂(字天士,号香岩), 著温热论,阐明了温 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创 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薛雪(字生白), 著湿热条辨,对湿 热病的病因、症状、传 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 了简要的阐述。,吴瑭(字鞠通), 著温病条辨,创 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 证理论。,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字勋臣),著 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 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 错误,肯定

6、了“灵机记性不在 心(而)在脑”,并发展了中 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 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4.近代与现代,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 现了大碰撞。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 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 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 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 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周恩来总理接见 著名中医学家孔伯华先生。,毛泽东主席接见 著名

7、中医学家施今墨 先生,共商中医发展 大计。,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 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 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 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 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 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 着机体的生命活动。,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 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 两

8、个方面: 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 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 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 割的,即形神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 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它们以五脏 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络通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 过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代谢,完成 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 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在活 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

9、的。形是神的 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 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 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2)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 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 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 经络形体官窍,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 络的影响。 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既然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 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 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 响的。,(3)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

10、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脏腑、 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 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 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 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 的具体体现; 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学也强调在整体 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 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 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 环境息

11、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和 地域环境。若“天”与“地”相对而言,则主指“气候”。,(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 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断 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 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般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这种规律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而人体生理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 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气候变

12、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地域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 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长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迁居异地,常感到不适应,或生皮疹,或生腹泻,习惯上称为“水土不服”。,(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变化过 于剧烈或急骤,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机体的调节机 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 导致疾病的发生。

13、因此,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的适 应、调节、抗邪等能力与自然界邪气的致病能力两个方面。 若人体正气充沛,适应、调节及抗病能力强,能抵御邪气 的侵袭,一般不会发病;若气候特别恶劣,而人体正气相 对不足,抵御病邪的能力相对减退,病邪就会乘虚侵入而 致病。,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在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中,常可发生一些季 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 某些慢性病恢复期中,也往往由于气候剧变 或季节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恶化或旧病复作。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 昼安、 夕加、夜甚 。”,地域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地域环境的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

14、。 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 切相关。,(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因时制宜,气候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在 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法于四时”, “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与自然环境保 持协调统一,使精神内守,形体强壮。在气候变化剧烈 或急骤时,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病邪侵犯人 体而发病。在治疗疾病时,要做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充分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并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即所

15、谓“因时制宜”。,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一般是春夏慎用温热,秋冬慎 用寒凉。但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者,夏不避温热; “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者,冬不避寒凉。夏用温热之 药培其阳,则冬不发病;冬用凉润之品养其阴,则夏日 病减。遵四时之变而预培人体之阴阳,可收到事半功倍 之效。此即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根据人体气血随自然界阴阳二气的盛衰而有相应的 变化,并应时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的推理,古人创 立了“子午流注针法”,按日按时取穴针灸,可更有效地 调理气血、协调阴阳以防治疾病。,因地制宜,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还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充分 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并积极主动地适 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 的发生。我国的地理特点,是西北地势高而东南 地势低,西北偏于寒凉干燥而东南偏于温热湿润。 由于地有高下之异,气有温凉之别,故治疗 时应因地制宜,西北少用寒凉之药而东南慎用辛 热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