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流行病学课件总结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66798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5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流行病学课件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医学]流行病学课件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医学]流行病学课件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医学]流行病学课件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医学]流行病学课件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流行病学课件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流行病学课件总结(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数理,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1.群体观点 2.比较的观点3.概率论的观点,2,病因研究方法,(一)建立病因假设 应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帮助提出病因假设。 逻辑推理方法:求异法、求同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 (二)检验病因假设 应用分析性研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三)证实病因假设 应用实验性研究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病因假设。,3,因果推断,暴露与疾病存在统计学联系,只说明两者的联系排除了随机误差的干扰,并不一定存在因果联系。 (一)排除虚假联系和间接联系 (二)判断因果联系,病因模型,1.三角模型2.轮状模型3.病因网络,因果联系方式,1.单因单果2

2、.单因多果3.多因单果4.多因多果,4,因果推断的标准 1.联系的时间顺序(必要条件) 2.联系的强度: RR 、OR 3.联系的特异性:暴露与疾病一对一、联系强度大 4.联系的一致性(重复性) 5.剂量-反应关系 6.分布的一致性 7.联系的合理性(生物学言之有理) 8.实验证据: 动物实验、人群实验,5,二、描述疾病分布常用的指标,(一)率和比的概念,2.比,1.率,(二)疾病指标,1. 发病率,6,2. 罹患率: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与发病率的区别: 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 内新发病例的频率。,3. 患病率,4. 感染率,7,5.续发率,(三)死亡指标 1.死亡率 粗死亡率、 死

3、亡专率,2. 病死率,用途:通常用于急性传染病,8,3. 存活率,用途: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病 等的 远期疗效。,应用该指标时,应确定随访开始日期和截止日期。,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1. 散发(sporadic): 适用于较大范围的地区 2. 流行(epidemic):大流行,隐性流行 3. 暴发(outbreak):短时间:该病的最长潜伏期,9,疾病的分布 (一)疾病的地区分布 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术语 (1)地方性(endemic) 统计地方性 自然地方性 自然疫源性 (2)输入性疾病(外来性疾病) (二)疾病的时间分布 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趋势,10,(

4、三)疾病的人群分布 1.年龄分布 分析年龄分布的方法: 横断面分析(cross sectional analysis): 特别适用于潜伏期短和病程短的急性病。 出生队列分析(birth cohort analysis): 适用于评价慢性疾病年龄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 2.性别分布 3.职业分布 4.种族和民族分布 5.社会阶层分布 6.婚姻状况分布 7.行为分布,11,(四)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1.地区和时间分布的综合 2.地区和年龄分布的综合 3.时间和年龄分布的综合 4.“三间”分布的综合 移民流行病学,12,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是最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常常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步,

5、也是分析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主要信息来源: 1.常规收集的数据; 2.特殊调查资料。 类型: 1.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 2.生态学研究(相关性研究) 3.现况调查(横断面研究) 个例调查主要用于传染病或病因未明疾病。,13,生态学研究,(二)种类 1.生态比较研究 2.生态趋势研究 生态学研究只是粗线条的描述性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局限性: 1.缺乏暴露与疾病联合分布的资料; 2.缺乏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的能力; 3.相关资料中的暴露水平不是个体实际值。,14,种类 1.普查和筛检: 2.抽样调查 现况调查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抽样必须随机化,样本必须足够大。 抽样方

6、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 指标:患病率是最基本的分析指标。,现况调查,15,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1.选择偏倚:无应答偏倚、选择性偏倚、幸存者偏倚。 2.信息偏倚: 调查对象偏倚 报告偏倚; 调查员偏倚; 测量偏倚:如仪器、工具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等。 3.混杂偏倚: 控制方法: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计算标化率 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16,队 列 研 究,队列 1.固定队列2.动态人群 特点: 1.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前瞻性) 2.属于观察性研究范畴。 3.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 4.属于由“因”到“果”的研究,能验证暴露 因素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研究目

7、的 1.检验病因假设。 2.评价预防效果。(自然实验) 3.研究疾病自然史。(群体),17,研究类型 1. 前瞻性队列研究:是队列研究的基本形式。 (研究开始时结局尚未出现) 2. 历史性队列研究或回顾性队列研究 (研究开始时结局已经出现) 3.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18,二、设计与实施,(一)确定研究因素 在描述性研究提供病因线索和病例对照研究初步验证的基础上确定暴露因素。 对暴露因素必须明确规定(性质、时间、频率、强度、方式等)。 最好将暴露定量。(界限、分级标准) 要同时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和混杂因素资料。 (二)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终极结果或中间结果;定性或定量,19,(三)确定研究

8、现场与研究人群 2.研究人群: (1)暴露人群的选择: 职业人群 特殊暴露人群 一般人群 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2)非暴露(对照)人群的选择: 内对照:(可比性好) 平行对照(外对照) 总人口对照 多重(种)对照,20,(四)确定样本大小 1.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 (1)非暴露人群或一般人群的发病率(P0); (2)暴露人群发病率(P1)或相对危险度(RR); (3)要求的显著性水平(值); (4)效力或把握度(1)。 (五)研究内容与资料收集 a.详细调查暴露、疾病及混杂因素情况 b.进行病因研究时,应在研究对象中排除已患有所研究疾病的人,21,(一)率的计算 1.累积发病率:适用于大样本的固

9、定队列。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作分子来计算。 2.发病密度:适用于动态人群,分子为随访期间发病人数,分母则是人年数。 人年数 = 观察人数 观察年数 3.标化死亡比:适用于样本小,发病率低的疾病。 SMR 1 危险因素; SMR 1 保护因素; SMR = 1 无联系。,22,(二)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当样本量较大,样本率不太低时,样本率的频数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可用卡方检验或U检验。 如果率比较低,样本率的频数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可用直接概率法、二项分布检验或泊松分布检验。,23,(三)联系强度(效应)的估计,1.相对危险度 RR值的意义: RR1 危险因素; RR1

10、 保护因素 RR=1 无联系。 2.归因危险度 ( 率差) AR与RR含义不同 : RR是反映病因学意义的指标。 AR是反映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意义的指标。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24,4. 人群归因危险度 5.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四、偏倚及其控制 (一)选择偏倚:以失访偏倚最常见 决定因素:(两组)失访率、失访者特征 控制方法: 1.设计时,选择便于随访的人群、“知情同意”、扩大样本(增加10%)。 2.实施中,尽量避免失访。 3.结论时,充分估计失访对结果的影响。,25,(二)信息偏倚 (三)混杂偏倚 混杂因素 特征: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且不是暴露与疾病因果链的中间环节。 导致混杂偏倚

11、的条件:混杂因素在各比较组间分布不同。 控制方法:配比法、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计算标准化率,26,(一)优点 1.暴露较准确,资料可靠,偏倚较小。 2.可直接计算发病率(死亡率)及联系强度的 指标。 3.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关系明确,可用于验证病因假设。 4.可研究一种暴露与几种疾病(结局)的关系。 (二) 缺点 1所需样本大,研究时间长,费人力、物力。 2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大。 3. 容易出现失访偏倚。 4不适用于罕见疾病。 一般是在病例对照研究筛选病因的基础上,再用队列研究证实病因。,27,病例对照研究 (Case-control study),特点: 1.属于观察性研究(研究在疾病发生后进

12、行)。 2.将研究对象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 3.暴露情况是由研究对象从现在对过去回顾得到。 4.由果推因,但因果论证强度不及队列研究。 类型: 1.成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与对照匹配),28,二、设计与实施要点,(一)病例与对照的选择 可比性比代表性更重要。 1.病例的选择 要求: (1)诊断可靠(尽量使用金标准) (2)应尽量选择确诊的新病例 (3)适于研究的病例 来源: (1)人群病例 (2) 医院病例 病例的类型:新发病例、现患病例、死亡病例 2.对照的选择 匹配法:包括频数匹配、个体匹配,29,来源: (1)人群对照 (2)医院对照 (3)病例的

13、亲属、邻居、同事、同学等 (二)样本含量的估计 1.影响样本含量的因素: (1)对照组或人群暴露率(P0) ; (2)病例组暴露率(P1)或比值比(OR); (3)值; (4)把握度(1-)。 三、资料整理与结果分析 两组混杂因素的均衡性检验,30,3.OR 及其可信区间估计 比值比(odds ratio,OR): 又称比数比或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反映暴露者患病的危险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 OR= (a/c)/(b/d)=ad/bc OR值的意义与RR相同。 OR的95%可信区间估计:,31,(四)成组资料的分层分析 1.分层分

14、析的意义 识别和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2.分层分析的步骤: 按混杂因素分层,分别计算各层OR值 进行齐性检验 OR值无明显差别(混杂因素) 合并OR值 OR值有显著差异(交互作用) 合并OR值 计算合并OR与2值 antel-Haenszel (M-H)方法,32,95%的可信范围是在2.183.78之间,举例,33,OR=2.29,2 =31.9 病例组饮酒者占75.4%(328/435), 对照组为57.2%(258/451)。,34,35,四、偏倚及其控制 1.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主要种类: 入院率偏倚(伯克森偏倚) 现患-新发病例偏倚(奈曼偏倚) 控制方法:

15、合理地选择病例与对照 从各类医院、多科室、多病种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新发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2.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 主要种类: 回忆偏倚(recall bias):最常见。 报告偏倚: 也称说谎偏倚 控制方法: 采用客观指标、统一标准、 “盲法”调查、采用调查技巧,36,3.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控制方法: 研究设计和资料收集阶段的控制方法: 包括:限制、匹配方 资料分析阶段控制混杂因素的方法: 包括: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标准化法 (一)优点 1.所需样本小,研究时间短,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结果快。 2.适用于少见病、潜伏期长疾病的研究。

16、 3.可同时研究多个暴露与一种疾病的关系。 4.不仅用于病因探讨,也可用于药物不良反应等健康事件的研究。,37,(二)缺点 1.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2.容易发生各种偏倚,尤其是回忆偏倚和 选择偏倚。 3.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 验证因果关系的力度不如队列研究。 4.不能确定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不能直接分析RR,只能用OR来估计RR。,38,38,临床疗效 和疾病预后研究,流行病学实验,(二)基本特点 1.前瞻 2.干预 3.随机 4.对照 (四)主要类型 1.临床试验2.现场试验3.社区试验,39,39,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RCT): 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人群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措施的效果。(临床试验、现场试验) (六)基本原则 1.设立对照的原则:可去除非干预措施的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