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多样的教学方法 生动的历史课堂【学科教育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830597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多样的教学方法 生动的历史课堂【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最新word论文】多样的教学方法 生动的历史课堂【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多样的教学方法 生动的历史课堂【学科教育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多样的教学方法 生动的历史课堂【学科教育专业论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多样的教学方法 生动的历史课堂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教学重在过程的概念,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堂生动起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一、注重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使用观察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帮助学生使用观察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可以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历史规律或加强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一课,考虑到学生认识水平由近及远的特性与本课历史知识久远性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尽量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先引导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说出“北

2、京人一部分像人,一部分又像猿” 。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1)北京人的上肢、下肢、大脑的发展是否同步?(2)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而下肢却发展缓慢?(3)北京人的手足分化、直立行走对大脑的发展有何影响?通过问题的解答,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道理。学习完这一目后,教师提供以下材料:(1)北京人生存时代周口店一带地形地貌的简要情况;(2)在周口店发现的相关考古材料。提示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科学而大胆地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开展多样的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3、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心智得到发展。例如学习完夏商西周的更迭 ,让学生制作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并展开课堂讨论:“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两个课堂活动的安排既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开展评价活动可以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可以观察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程度,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 三、利用丰富的历史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把历史知识通过趣味性、通俗化的故

4、事形式,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娱乐”中轻松学习历史,这会比单纯化的讲述和阅读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争霸斗争的史实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师可通过演讲成语故事:一鼓作气、老马识途、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纸上谈兵等,对讲得好的同学口头表扬,使学生加深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熟悉这些成语历史知识,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读物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历史的趣味性,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

5、心,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年龄小,知识单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更容易接受那些生动形象的历史表象。特别初中基础年级的学生,2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电视、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教学中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将产生积极影响,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优化。 利用网络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超越了狭隘的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和知识密度,拓展了教学空间,让课堂“活”起来。同时,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直接获取知识和体验,培养和激发了学习兴趣,产生高层次的学习动机,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对教师而言,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