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6387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课件(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主讲人:孙喜龙,平衡是人体保持姿势与体位,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尤其是各种转移动作、行走以及跑、跳等复杂运动的基本保证。 平衡功能的康复训练是物理疗法的重要工作内容 平衡功能评定是制定平衡功能计划的重要步骤,概 述,基本概念 平衡( balance)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支 持 面,支持面(support surface)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走)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触面。站立时的支持面为包括两足底在内的两足间的面积。,平 衡 功 能 的 分 类,1、静态平衡(static b

2、alance)是指身体不动时,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如坐、站立、单腿站立、倒立、站在平衡木上维持不动。 2、动态平衡(dynamic balance)是指运动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身体姿势稳定性的能力。 (1)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2)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1、感觉输入 2、中枢整合 3、运动控制,三种调节机制,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 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踝调节机制 指人体站在一个较坚固

3、和较大的支持面 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时,身体重 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以 调整重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髋调节机制 指人体站在一个较小的支持面上,受到一 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 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 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 节的屈曲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跨步调节机制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 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 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会自动地向用力的 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重新建立身体重 心支撑点,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 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平 衡 的 评 定,定量评定:采用

4、专用评定设备对有关平衡功能的各种参数进行量化。其目的在于了解和分析平衡障碍的程度以及进行康复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疗效。 定性评定:在确定患者存在平衡功能障碍后,需要进一步对患者进行定性评定。关节肌肉功能异常、反应延迟、肌群应答错误、各种感觉信息判断不准确、感觉运动整合不恰当或其他原因等均可导致平衡障碍。,平衡的评定,观察法:观察坐、站和行走等过程中的平衡状态。 量表法: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主要有Berg平衡量表, 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 平衡测试仪: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12,返回,Berg平衡量表,由Berg等人设计,发表于1989年,广泛用于临床,

5、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敏感性; 为综合性功能检查量表,通过观察坐、站位下的动静态平衡来评价患者重心主动转移的能力。,Berg平衡量表评定标准,包含14个动作项目,每个项目均分为04分五个等级。4分表示能够正常完成所检查的动作,0分表示不能完成或需要中等或大量帮助才能完成。,从坐位站起 无支持站立 无支持坐位 从站立位坐下 转移 闭目站立 双脚并拢站立,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 从地面拾起物品 转身向后看 转身360 将一只脚放在凳子上 两脚一前一后站立 单腿站立,结果分析,020分:提示平衡功能差,患者需坐轮椅; 2140分:提示有一定的平衡能力,患者可在辅助下步行; 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患

6、者可独立步行; 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包括从坐位到站位的量表式的平衡评定, 内容比较全面,简单易行,评 定 目 的,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它功能性活动的 平衡障碍 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训练的疗效 跌倒风险的预测,一、平衡的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 1、肌肉骨骼系统完整性的评定。 2、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肌力或肌纤维长度的变化 3、关节活动受限或缺乏副运动,姿势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4、肌力减弱、肌长度或力量不平衡、肌耐力低下,二、姿势控制的运动因素的评定 (一)运动对策的评定

7、 重心受到干扰时将诱发出何种姿势协同模式取决于站立面的种类及干扰强度。 1、检查踝关节协同动作时站立支持面要平、硬且宽; 2、检查髋关节协同动作时被检查者可站在窄于足底长度的横木上或采取不会引起踝关节协同动作的其他体位如足跟接足尖(双脚一前一后)站立位。,检查结果: (1)、存在并且正常; (2)、存在但受限; (3)、存在但不能在特定的状况中出现; (4)、异常; (5)、消失。 (二)预期姿势调整能力的评定 通过仔细观察具有潜在破坏平衡的运动来分析预期或准备性姿势调整。,三、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持面发生变化时,为了维持平衡所作出的应对反应,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作出的保护

8、性反应。 平衡反应状况可以通过活动的支持面或随意运动或破坏被检查者的体位而获得。,平衡反应检查内容如下: (一)卧位倾斜反应:俯卧位、仰卧位 (二)膝手位反应 (三)坐位平衡反应 (四)跪位平衡反应 (五)迈步反应,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1、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2、稳定极限由小变大 3、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4、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5、从睁眼到闭眼 6、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适 应 证 和 禁 忌 症 (一)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前庭功能损害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害 (二)禁忌症 严重的心肺疾患 下肢骨折未愈合,常 见 适 应 人 群,脑血管疾病 小儿脑瘫 脑外伤 帕金森 脊髓损伤,平衡训练方

9、法-训练顺序,脑瘫患者: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站立位 偏瘫患者: 仰卧位坐位站立位。,平 衡 训 练 方 法,仰卧位: 桥式运动:双桥运动、单桥运动。 桥式运动方法: 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 的动作。 桥式运动训练: 治疗师可将一只手放在患者的患 膝上,然后向前下方拉压膝关节,另一只手拍打患侧臀部,刺激臀肌收缩,帮助患髋伸展。,平 衡 训 练 方 法,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是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及持拐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保持静态平衡;然后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的肩部,进行他动态平衡训练;最后进行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平 衡 训 练 方 法

10、,四点支撑位 患者取肘膝跪位保持平衡;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患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或者躯干侧屈或旋转,然后可指示患者将一侧上肢或下肢抬起并保持平衡,随着稳定性的增强,再将一侧上肢和另一侧下肢同时抬起并保持平衡。,平 衡 训 练 方 法,双膝跪位和单膝立位 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单膝立位,然后保持平衡。 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单膝立位。患者可先跪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平衡功能改善后,再在平衡板上训练。 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单膝立位。患者自已向各个方向活动或和治疗师进行抛接球训练。,平 衡 训 练 方 法,坐位 包括长坐位平衡训练和端坐位平衡训练 1

11、.长坐位平衡训练:截瘫患者多采用长坐位进行平衡功能训练。 2.端坐位平衡训练:偏瘫患者多采用端坐位平衡训练。,平 衡 训 练 方 法,站立位 进行站立位的平衡训练,都是为步行做好准备,并最终达到步行的目的。 1.静态平衡训练 2.自动态平衡训练 3.他动态平衡训练,为步行做好准备,平衡训练的注意事项,1平衡功能训练适用于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重感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3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以免发生跌倒。 4训练前、训练中治疗疗程结束后,要注意平衡功能评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改训练方案。 5平衡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

12、要同时进行相应的肌力训练等其他训练。,二、逐步提高难度的训练方法 (一)扩大稳定极限 (二)干扰视觉输入 (三)干扰躯体感觉输入 (四)改变活动的复杂程度 (五)实施干扰,(一)扩大稳定极限,患者的异常姿势得到纠正,身体的稳定性增加后应进行扩大身体稳定极限的训练,即身体摆动或重心转移的训练。,(二)干扰视觉输入,减少视觉输入 ,如戴墨镜 阻断视觉输入, 如闭眼或戴眼罩 输入不确定的信息 如墨镜上涂液体石蜡或 透过棱镜看事物,(三)干扰躯体感觉输入,改变支持面面积和支持面的稳定性 双足平行站立足尖接足跟站立单足站立足跟站立足尖站立 站立支持面:坚硬、平整柔软、不平整 如:地板地毯泡沫塑料可动支持

13、面 患者在上述支持面条件下,以此减小支持面面积训练,可赤足训练增加皮肤感觉。,(四)改变活动的复杂程度,充分的姿势控制能力是完成复杂活动必要条件 无论是坐位还是站立位均从重心转移训 患者单腿支撑、坐、俯卧或仰卧在体操球上进行各种活动,(五)实施干扰,通过治疗师对患者身体施加外力以干扰或破坏其平衡,以诱发各种平衡反应和对策,使身体保持在垂直重心线上,特殊训练方法 一、纠正身体异常对线 (一)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 (二)体重对称性分布训练 二、诱发协同运动模式训练 (一)诱发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的训练 (二)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的诱发训练 (三)跨步对策训练,三、准备性姿势调整活动的诱发训练 四、自动

14、姿势反应训练 五、感觉组织训练,协调功能评定及训练,50,返回,协调 :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 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协调的分类,小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性共济失调 感觉性共济失调,52,返回,协调的维持机制,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53,返回,协调的评定,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跟-膝-胫试验、 食指对指试验、拇指对指试验、 握拳试验、拍膝试验、轮替试验、 旋转试验和拍地试验。,54,协调功能训练,55,返回,一 影响协调训练的因素

15、 二 协调训练的基本原则 三 协调训练方法 四 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一 影响协调训练的因素,1与协调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2动作的频率 3与协调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4. 其他因素:如精神、心理、认知和患 者的主动性等。,二 协调训练的基本原则,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动作的练习由简单 到复杂。 2重复性训练:每个动作都需重复练习,才 能起到强化的效果。 3针对性训练:对具体的协调障碍进行针对 性的训练,这样更具有目的性。 4综合性训练:除了协调训练,还要进行相 关训练,如改善肌力和平衡的训练等。,三 协调训练方法,上肢协调训练 下肢协调训练 整体协调性训练,(一)上肢协调训练,1双上肢交替上举。 2

16、双上肢交替摸肩上举:左、右侧上肢交替屈肘、摸同侧肩,然后上举。 3双上肢交替前伸:上肢要前伸至水平位,并逐渐加快速度 4交替屈肘:双上肢起始位为解剖位,然后左、右侧交替屈肘,手拍同侧肩部。逐渐加快速度。,5前臂旋前、旋后:肩关节前屈90,肘伸直,左右侧同时进行前臂旋前、旋后的练习。或一侧练习一定时间,再换另一侧练习。 6腕屈伸:双侧同时进行腕屈伸练习,或一侧练习一定时间,再换另一侧练习。 7双手交替掌心拍掌背:双手放于胸前,左手掌心拍右手掌背,然后右手掌心拍左手掌背,如此交替进行,逐渐加快速度。,8指鼻练习:左、右侧交替以食指指鼻,或一侧以食指指鼻,反复练习一定时间,再换另一侧练习。 9对指练习:双手相应的手指互相触碰,由拇指到小指交替进行;或左手的拇指分别与其余四个手指进行对指,练习一定时间,再换右手,或双手同时练习。以上练习同样要逐渐加快速度。 10指敲桌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