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题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提分点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含2018高考真题)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85440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题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提分点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含2018高考真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题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提分点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含2018高考真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题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提分点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含2018高考真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题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提分点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含2018高考真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题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提分点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含2018高考真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题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提分点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含2018高考真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题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提分点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含2018高考真题)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2-,-3-,-4-,-5-,从近年的考查情况看,论述类文本的选文重在学术论文、时事评论、文学评论等方面。在理解、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中,重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注重了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强化了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其中,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高考的热点。,提分点1 提纲挈领,圈点标注 提升分析论证能力,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的难点之一。难在何处?主要在于考生对这类文章没有读懂,没有形成对文章整体的观照和由整体到局部的剖析能力,而是陷入到庞杂的文字和繁乱的信息中间,理不清头绪。因此,从整体读文的角度来把握文

2、章的论证思路,进而强化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是重要的提分方法之一。,-7-,-8-,-9-,(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

3、,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10-,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

4、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11-,“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

5、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2-,短板发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串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

6、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答案,解析,-13-,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答案,解析,-14-,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经典进行文本

7、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答案,解析,-15-,三步读文,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1.关注文章标题。如有标题,先看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能否显示作者观点;如无标题,文后有无作者和选文出处,特别是选文的文章名或书名,有无提示作用。 2.关注文章段落。看文章有几个段落,逐一标出,能较快把握大意和作用(如总结段、过渡段、对比段)等。,-1

8、6-,读时要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逐句快读,力争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同时思考如下问题。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或阐述了什么事理? 2.各段落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中心句和其他语句是什么关系? 3.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或段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4.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17-,1.圈画出文章的观点句、各段的中心句、表明作者赞同或反对的情感句。 2.圈画出标明文章层次的语句。如“因此”“所以”“可见”引出的结论句,“但是”“然而”引出的转折句,“即”“也就是说”引出的解说句,使用了关联词语的重要语句等。 3.圈画出文章与选项中的关键词语。如“凡是”“大致”“所有”“几乎”“可能”“

9、到目前为止”等。,-18-,读文示范 原文(2017全国卷)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19-,-20-,-21-,(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22-,圈画理由 两关注: 1.全文共四段。 2.选文没有标题,但有出处,文后出处给出的文章标题,是本文的论题。,-23-,四思考: 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第段最后画波

10、浪线的文字。 2.各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各段中画横线的文字。 3.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总分总结构。,4.论证手法是对比、因果分析论证。,-24-,三圈画: 1.文章的观点句。 2.各段的中心句。 3.文中加圈的词句,都是把握文章结构思路、厘清段内层次的关键,也是寻找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依据。,-25-,典题剖析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

11、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26-,读文有道 1.把握观点 从上述文章看,气候正义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2.理清思路 本文整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第段提出论题,交代“气候正义”提出的背景。 第段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谈气候正义涉及的方面。 第段是总结归纳,得出气候正义的内涵。 3.了解手法 从圈画的关键词语看,有对比论证,有因果论证。,-27-,-28-,2.找答题依据

12、,-29-,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作者的观点是立足“当代人”谈论气候问题的,是“我们”这代人“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倡导“气候正义”。据此可确定答案。 3.答案整合,答案,-30-,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

13、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31-,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

14、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32-,“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

15、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33-,“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34-,伴随积极地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

16、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音乐电视)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3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引发读者兴趣,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文章第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令读者在开篇便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更清晰的认识,文章第段分别从二者的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答案,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